《紐約時報》報導,隨著美國經濟環境的改善,2012年的汽車銷量比2011年增加了13%,一共賣出了1450萬輛新車,是5年來的最佳表現,預估今年會更好。盡管汽車業很活躍,但報紙上的汽車廣告非但不增,反而持續下降,一再證明科技改變了大家的買賣行為。汽車廣告一度是報紙主要而可靠的營收來源,現在已經一去不返,再也沒有回轉的可能。
根據美國報業協會(NAA)的數據,2012年第三季度的汽車分類廣告下滑了將近1%,營收2億5500萬美元。
但據尼爾森(Nielsen)報道,同期所有的汽車廣告(印刷,廣播。網絡、戶外)卻增加了26%,營收27億美元。同時,各地汽車經銷商的廣告支出也增加了22%,有10億美元。總共加起來,報業在2012年前三季度僅爭取到全部汽車廣告的7%。
2005年是美國報業的轉折點,第三季度的汽車廣告營收高達11億美元,次年就開始災難式下滑至今,7年來下滑了3/4。
據美國報業協會統計,報業的汽車廣告早在2007年經濟衰退之前就先衰退了,2003年高達52億美元之后就持續下滑,今年前三季度的預測為10億美元,比2003年同期減少20%。如果預測準確,那么將是自1979年報業協會開始統計以來的最低點。
研究全球廣告的AIM集團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詳述了消費者買車的行為特點,說消費者近十年從印刷媒體轉向了高度數字化的媒體進行選購車輛,如比較型號、閱讀評論、動畫觀看車內車外設計等,甚至足不出戶與經銷商議價;車輛制造商與經銷商也以前所未有的龐大廣告預算投入數字媒體,這樣就終止了汽車業與印刷媒體多年的伙伴關系。
大多數人在到經銷商那看車之前,心里已經有譜了,有高達40%的消費者直接到經銷商那把車開走,因為事先利用數字媒體做足了功課。
消費者做這些功課的地方有很多,如專屬的Cars,com、社區網絡Facebook與Craig’s List。他們除了單向索取信息或與別人交換意見外,還可以坐在家里與經銷商互動,用電子郵件,實時通訊、簡訊,社區網絡等進行售前商議,商議完就可以直接到經銷商那把車開走。AIM報告稱,有15%的消費者通過數字媒體作出買車行為,因為網絡社區更容易加強買賣雙方的互動。
那么,報業的汽車廣告就完全崩潰,而不能跟著汽車跑了么?也不盡然,舉例來說,庫存幾百萬輛汽車的Cars.com,后臺老板們竟是A.H.Belo(出版商),Gannett(美國最大的報業集團),McCIatchy(美國第三大報業集團)、Tribune和《華盛頓郵報》集團這五大報業與媒體集團,這些集團早期先見之明的投資,讓他們在印刷走向下坡的時候也不至于全盤皆輸。
AIM這份全球2012年汽車廣告的研究報告,涵蓋30余國的數字創新,以及如何從中體驗到印刷媒體的廣告問題,報業也許可以購買這份107頁的報告(79 5美元)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