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6歲的兒子小偉在幼兒園和別的小朋友打架,被老師投訴這孩子太搗蛋了,要表姐好好調教他。表姐很生氣,覺得兒子老給她惹麻煩,于是狠狠地打了小偉的手心,要他學乖點。
可是小偉眼淚汪汪的,反復爭辯自己并沒有錯,干嗎要挨打。小家伙一臉的不服氣。
表姐無心聽他辯駁,不耐煩地舉著雞毛撣子晃了晃,恐嚇他:“規矩點,再鬧我還揍你!”小偉看著媽媽手中的雞毛撣子,到底害怕了,于是生生地將自己的委屈和不滿吞到肚子里,極不情愿地安靜了下來。
這件事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每次挨媽媽打,想要辯解,根本沒有機會。因為媽媽不需要我辯解,她工作太忙了,只希望我乖乖的,別給她添麻煩就行。至于我委屈不委屈,她覺得小屁孩哪里懂什么委屈。
可是媽媽不知道,那時的我已經懂得委屈了。后來,我覺得媽媽不喜歡我表達自己的委屈,于是我很小就學會了將委屈藏在心里,爛在肚里。小時候,大人們都說我穩重老成,缺乏小孩的童趣。一個長期抑制自己委屈的小孩,哪里還有什么童趣可言呢?
就像表姐的兒子小偉,后來我問過他:“你為什么要和小朋友打架呢?”他憤憤不平地說:“我打他,是因為他故意折斷我兩支鉛筆。”哦,原來他打架并非故意搗蛋,而是出于不滿,可是他的媽媽為了讓他乖點,不問青紅皂白地教訓了他。可想而知,小偉的心里該有多么委屈啊!很多家長,只愿看到孩子乖巧聽話的一面,卻經常漠視孩子的委屈,甚至扼殺孩子的不滿,以我成長的親身經歷看來,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小孩的負面情緒也需要大人公平對待。
(廣東 徐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