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桂林理工大學景觀專業教學的實際,從《園林景觀藝術》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和課程考核體系的完善等方面,探討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景觀學;園林景觀藝術;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T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374(2013)02-0067-03
1《園林景觀藝術》課程特點
《園林景觀藝術》是桂林理工大學景觀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一門理論性課程。在景觀專業學生整個學習進程中,起著引導學生進行景觀設計分析、鑒賞的作用。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正確掌握園林景觀風格樣式、造型規律、景觀設計基本要素的運用以及造景技巧等知識,并能夠綜合運用于實際設計之中,培養并提高學生對園林景觀藝術的鑒賞分析能力[1],使學生初步具有解決一般設計問題的能力和園林理論指導思想,為《景觀規劃設計》、《景觀建筑設計》等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專業基礎。《園林景觀藝術》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用性,所有教學改革都必須圍繞這兩個突出特點進行。
2優化教學內容
目前,由于開設景觀專業各類高校的學科背景不同,《園林景觀藝術》課程名稱有較大差異,內容上也各有側重。傳統農林院校(如:華中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多從中西方傳統園林的造景藝術進行內容安排,強化植物造景藝術的學習,理工類和綜合類院校(如: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則多從西方古典園林和現代西方景觀進行內容安排,更強調建筑藝術的學習。目前,園林景觀藝術教材主要有過元炯主編的《園林藝術》,羅言云等主編的《園林藝術概論》,屈永健等主編的《園林藝術》等。依據桂林理工大學景觀學專業培養目標及專業特色,綜合考慮教材內容的情況,我們確定了屈永健等主編的《園林藝術》作為主要課程教材[2],該教材主要側重于傳統園林藝術和造景要素的講解,對西方古典園林和現代景觀藝術研究論述較少。為了順應景觀學專業發展趨勢,實際教學設計中我們參考大量相關書籍和文獻,如《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風景園林設計要素》、《景觀藝術史略》等,適時調整教學內容,根據學校最新修訂的《桂林理工大學景觀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總體目標要求,在保持課程主干內容穩定的基礎上,減少理論課時,強化園林經典案例的現場考察與對比分析(如:結合華東專業認知實習,進行蘇州古典園林和上海現代園林造園藝術的對比分析),增加現場教學(如:桂林雁山園、廣西園博園、桂林植物園造園藝術的現場講解),充分利用現有科研平臺(桂林桂工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院和桂林桂工景觀工程研究院)積極開展項目教學。教學內容的改革調整以提升學生的園林理論素養以及將之靈活運用于具體設計為基本的出發點。
3教學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3.1靈活運用多媒體和虛擬現實技術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將實地考察拍攝照片、具體案例圖紙、網絡收集的相關素材制作成影像視頻資料,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第2期1胡金龍:景觀專業園林景觀藝術教學改革探討11廣西農學報12013年圖文并茂的講解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類型園林景觀的造景藝術。多媒體技術的合理使用,不僅可以成倍增加信息的承載量,而且使《園林景觀藝術》課程的學習更加生動、形象、有利于互動啟發式教學的進行,使枯燥的理論變得易于接受與理解,同時也相對減輕了教師的講課負擔[3-4]。為了使學生不走出課堂就能親身體驗和考察成功案例,加強傳統藝術設計教學與先進多媒體虛擬技術的結合,本課程創新性地借用旅游學院中心實驗室的三維模擬導游系統,以游覽者的視角,從不同角度,來身臨其境的去感受、觀察、分析典型園林景觀的造景藝術。例如: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模擬體驗蘇州園林、北京皇家園林等古典園林造景藝術。
3.2加強案例和現場教學,理論聯系實際
教學中注重經典園林景觀案例的引入,在案例的講解過程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引導學生多角度看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不同的視角引導學生運用園林藝術理論分析案例的優點和不足以及如何靈活運用于具體的設計。案例選擇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授課中注意不同方案園林藝術的對比分析,以利于學生在今后的園林景觀設計中取長避短。現場教學有助于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設計理論的認識體會,沒有大量優秀園林景觀的認識和感知,不可能鑒別出不同方案間的優劣,更不可能做出高水平的園林景觀設計。桂林作為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不僅遺留有著名的嶺南園林(如:桂林雁山園),而且在現代園林建設中也頗有建樹(如:廣西園博園、桂林兩江四湖、七星公園等)。選取其中優秀的案例,合理安排線路展開現場教學,讓學生對某些關鍵景點的造景藝術進行親身觀察和體驗并繪制草圖。同時也應該帶學生到正在實施中的一些園林工程,讓學生熟悉具體的園林景觀藝術的塑造過程。
3.3開展專題學習與討論
桂林理工大學《園林景觀藝術》課程僅有32學時,可謂教學內容多學時少的課程。由于時間有限,很多內容只能提及而不能深析。針對這種情況,結合課程內容,凝練提出幾個課程的重點及園林的熱點問題,在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進行專題討論。例如:現代園林發展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思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在現代園林中的繼承與發展;中西方現代園林發展的新動向;中西方古典園林藝術比較等。配合教學的內容和進度,挑選其中1—2專題在課堂上進行集中討論,其他的專題以課后作業的方式進行。通過專題的提出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學習和聽課,這種形式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對園林相關問題進行的深入思考,培養其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學能力[1]。
4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授課教師業務水平
《園林景觀藝術》課程教學的專業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園林藝術理論功底,還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長期以來,大學教師培養是從學校到學校的模式,導致很多教師理論有余而實踐不足,所傳授的內容很難與具體的生產實踐相結合。要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一方面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應輪流分派部分老師到相關的設計單位掛職[5],教師在工作中實踐經驗得到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組織專業教師赴國外進行針對性的考察學習,還可以推薦教師到國內外一些重點大學學習或進修。此外,學校應給特殊專業人才開綠燈,不拘一格從相關設計院或設計類公司積極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目前,學院景觀教研室已有14名教師,其中博士8名,碩士5名,專業師資隊伍進一步加強。
5完善課程考核體系
《園林景觀藝術》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園林景觀藝術的基本理論知識,提高對設計作品的鑒賞能力,并能靈活運用于具體的方案設計之中。為了全面客觀、公正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在課程考核中采用綜合評定的方式取代傳統的以課程論文或期末考核為主的教學評價體系。課程考核中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以及知識的靈活運用是考查的重點,同時重視參考學生平時的表現,結合相關教學研究以及學院教學實際情況確定各考核內容權重,最終確定了《園林景觀藝術》課程考核標準:專題討論及表現占總評成績的30%,考勤分占10%,期末課程考核占60%(其中基礎理論知識考查占40%,課程論文20%)。這種考核評價標準綜合考察了學生在學習全過程中的表現,對學生的學習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6結語
通過一系列教學改革,豐富了課堂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設計理論素養,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在連續3年的教學考核中,《園林景觀藝術》課程教學方法及效果的學生滿意度達到90%以上,課程考核通過率,由之前的87%提高到了94%,優秀率由15%提高到25%。授課教師業務水平有較大提高。自課程教學改革以來,在每年學生評教活動中課題組任課教師評教結果均為優秀,同時教研室教師積極申報教改項目,共申報成功教改項目3項,發表教改論文5篇。此外,從近兩年的本科畢業設計來看,學生的理論素養有了顯著的提高,得到工作單位的一致認可,獲得了較高的評價。教學改革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需要不斷總結與完善,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黃漢莉,唐世斌,郭松,等.“風景園林藝術”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高教論壇,2009,(8):81—83.
[2]屈永建,劉正剛,樊俊喜.園林藝術[M].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12—25.
[3]賈德華.《園林藝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6(4):107—109.
[4]胡金龍.景觀專業種植設計教學改革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7):212—213.
[5]李海防.園林藝術教學改革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