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芽芋富含淀粉,口感松脆,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市場需求量增加。近年在山區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成為山區農業的特色產業。本文針對山區紅芽芋種植存在的管理粗放,種植科技含量低,產量不高等問題,從選地、選種、種植、管理、施肥、管水及防治病蟲害等因素,詳細介紹提高紅芽芋產量的幾點關鍵栽培技術。
關鍵詞:紅芽芋;山區種植;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S63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374(2013)02-0065-02
紅芽芋個體大小適中,營養豐富,香醇可口,成為酒店餐桌佳肴,得到消費者喜愛,市場需求量大,各地紛紛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天等縣把荷鄉是紅芽芋種植基地,年種植面積400hm2,產量6000t多,產品銷往廣西、廣東省一些城市。種植紅芽芋是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好路子,但是由于缺乏科學種植,產量不高,效益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2009—2011年筆者進行了一些調查和試驗研究,現將山區地區紅芽芋栽培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高產栽培關鍵技術報告如下。
1紅芽芋生產現狀
紅芽芋在天等縣每年于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種植,10月份收獲。幾年來面積逐年增加,種植范圍不斷擴大,以把荷鄉為中心已輻射到周邊的上映鄉、向都鎮及寧干鄉等山區地區。2011年天等縣種植紅芽芋面積670 hm2,其中把荷鄉種植面積400hm2,占該鄉農作物面積20%,產量6500t多。該鄉位于大石山區天等縣西部,地處崇山峻嶺,海拔高度一般450—650m,晝夜溫差大,這里生產的紅芽芋營養豐富,品質好,市場競爭力強,深受客商青睞,每年10—11月份是紅芽芋收獲季節,各地客商紛踏而至,產品供不應求。種植紅芽芋成為山區農業發展的特色產業,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好路子。
2山區紅芽芋生產存在的一些問題
2.1土地貧瘠
把荷鄉屬山區地域,耕地多屬旱地,旱地面積占耕地面積80%,土質多為棕壤土,適宜種植紅芽芋。但是,耕作層較淺約13—15cm,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經抽樣化驗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為1.5%—2.5%,速效磷4.5—8.6mg/㎏、速效鉀32—66 mg/㎏,土壤肥力低,磷、鉀含量較少,土地板結不疏松,影響子芋形成和球莖膨大。
2.2種植密度偏低
在當地每667m2種植1000—1500株,單位面積土地利用率低,沒有達到形成高產的基本苗數,產量徘徊在800—1000㎏/667m2。
2.3管理水平低
紅芽芋生長期間管理粗放,如基肥不足,追肥少,子芋形成時期水肥供應不上,不注意防治病蟲害等,沒有形成高產的基礎,單株產量低,造成總產量上不去。
3山區紅芽芋高產栽培幾點關鍵技術
3.1土地選擇
選擇土地肥沃,土層深厚,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強,排灌方便,土質疏松,通透性好的壤土或沙壤土種植紅芽芋。同一塊田最好不要連種,連種增加土壤有害物質積累,病害嚴重,影響紅芽芋的正常生長。要與水稻、玉米或甘蔗等作物輪種,一般每2年要進行輪種一次。
3.2深耕細作,施足基肥
第2期1黃玉俏等:山區紅芽芋高產栽培技術11廣西農學報12013年用大馬力拖拉機翻犁耙碎,加深耕作層,增加土壤通透性,使耕作層在25cm以下。紅芽芋是通過地下球莖要產量的,深耕有利于紅芽芋地下球莖形成。每667m2施經過高溫堆漚腐熟的農家肥1500—2000㎏、復合肥30—50㎏、磷肥30㎏作基肥。
3.3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2月份當10cm地溫穩定在12℃時播種。按畦寬120cm起畦,畦高20cm,采用雙行栽培,小行距50cm、株距35—40cm,開穴或開溝種植,穴深10cm左右。下種時頂芽朝上稍斜,用細土蓋種,厚度2—3cm為佳。每667m2種植密度2500—3000株,確保產量的基本苗數。種植后,大田四周開好排水溝,使雨后能及時排干水,保證田間不漬水。
3.4精選種芋,曬種消毒
選擇個頭飽滿、頂芽充實粗壯、芋頭完整、無病斑腐爛、單個重50—60g作種芋。種植前在陽光下曬種3—4h,以提高種芋體內溫度,激活酶的活性,促進芽的萌發生長。使用25%咪鮮胺EC2500倍液浸種30min,撈起晾干后進行催芽。催芽方法:一層細沙一層種芋堆放在室內,用稻草覆蓋保溫,并注意淋水保濕,當芽長出2cm左右即可下種[1]。
3.5科學管理,多次追肥
紅芽芋生長周期長,要多次施肥,及時補充植株生長所需的營養。前期以根系與葉片生長為主,此期氮素需要量大,以施氮肥為主,從稀到濃,薄肥勤施,促進根系、葉片生長。當幼苗出土后第一張葉片未完全展開時進行第一次施肥,每667m2施沼氣肥20—30擔,加尿素2—3㎏淋施,隔10—15d追施一次,連施2—3次。結芋期以施鉀肥磷肥為主,促進葉片健康生長,增加植株組織角質層厚度,提高抗病性,保證芋頭膨大期所需的鉀元素和磷元素,尤其是鉀元素與芋頭形成關系密切,鉀肥不足芋頭個子小,品質下降。每667m2施復合肥30—50㎏,條施于小行距中,施肥后蓋土。
3.6培土蓋草,控芽促芋
培土蓋草,在紅芽芋生長中后期極為重要,培土能抑制頂芽的萌發,有利于子芋孫芋形成[2]。整個生長期進行培土2—3次,每隔10—15d培土除草一次,保證新分蘗出來的子芋不能暴露于空氣中,否則露出的子芋成青芋質量差。蓋草能保持土壤濕度,減少養分揮發,加上7—8月份氣溫高,蓋草遮陰降低土壤溫度,有利于子芋形成和球莖膨大,用桔桿或稻草覆蓋于畦面即可。
3.7加強水的管理
紅芽芋喜濕,怕干旱[3],整個生長期中,水分管理特別重要,對能否高產起著決定性作用。出苗期土壤不宜太濕,以利出苗,長出全苗;苗期見干見濕,有利于發根。發棵期5—7月份正值雨季,應注意排水,下雨過后田間不漬水。若漬水土壤缺乏氧氣,根系容易窒息中毒,同時土傳病害如枯萎病等就順勢發生。到了8—9月份芋的植株生長旺盛,地下球莖開始膨大是耗水量最多的時期,此期芋田不能缺水,保持畦面濕潤,如果遇到天氣干旱,應勤淋水,使球莖形成期有充足的水分。
3.8注意防治病蟲害
近年在把荷鄉實地觀察,紅芽芋主要病蟲害有疫病、枯萎病、軟腐病和斜紋夜蛾、蚜蟲等。
3.8.1病害嚴重的地方,收獲芋頭時,將紅芽芋植株殘體全部清除集中深埋或燒毀[4],降低來年菌源數量,減少初次侵染機會,并采取輪作栽培,不能連作,否則病害年年加重。在田間病害發生前期和染病初期,選擇對口藥劑防治,每隔10—15d噴施一次,連續施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