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探討在新形勢下如何促進廣西八角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文章通過采用SWOT分析法,對廣西八角產業發展的優勢、存在的主要問題、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和評價,并依此提出推進八角產業化經營、提高八角種管水平、加強科技創新、培育龍頭企業等促進廣西八角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八角;可持續發展;SWOT分析法;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374(2013)02-0077-04
八角(Illicium verum)是我國南方特有的珍貴經濟林樹種。八角樹經濟價值高,其主要產品有八角干果和茴油,是重要的香料、調味料,并可入藥,又是化工主要原料之一[1]。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全世界八角栽培面積約54.15萬,八角干果產量約100000噸,茴油產量約5000噸,我國種植面積與產量均占世界的80%左右[2];廣西既是八角原產地又是主產區,栽培歷史逾千年,目前廣西種植八角面積44.7萬hm2,八角干果為9.4萬t,無論種植面積還是產量均占全國的85%以上,有“世界八角之鄉”的美稱,八角產業已經成為廣西改變山區經濟結構、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好門路。為促進廣西八角產業進一步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對廣西八角產業的優勢、劣勢,以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綜合診斷分析,并提出廣西八角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以期為廣西八角產業可持續發展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1產業發展的優勢(Strengths) 分析
1.1自然條件稟賦
廣西地處南亞熱帶季風濕潤區,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各地年平均氣溫16.0—23.0℃,各地≥10℃積溫5000—8000℃,年降水量均在1070mm以上,大部分地區為1500mm—2000mm,降水量的季節變化不均,干濕季分明[3]。八角樹原產于廣西左江和右江流域的海拔200—500m熱帶雨林中[4],是我國南亞熱帶地區一個生態幅度較窄的南亞熱帶樹種,生長于冬暖夏涼的山區,對生長條件有其獨特的要求,喜歡溫暖潮濕、靜風、肥沃的生態環境。廣西氣候條件非常適合八角種植,有十分明顯的區位優勢。
1.2栽培歷史悠久
廣西栽培八角歷史已有400多年,早在1897年已有茴油輸往歐美各國,但當時八角管理水平很低,林地基本上處于半野生狀態。新中國成立后,廣西非常重視八角生產發展和產業的壯大,八角面積不斷擴大,八角種植面積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300hm2,年產2300t,發展到現在的八角面積達到44.7萬hm2,八角干果為9.4萬t,面積和產量均在全國占絕對優勢地位,是廣西山區重要的農業支柱產業,在山區縣的林業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每年為山區群眾帶來相當可觀的收入,是山區群眾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和增收的有效途徑。
1.3品種資源豐富
根據廣西八角資源普查表明,廣西八角可分為紅花八角品種群、淡紅花八角品種群、白花八角品種群和黃花八角品種群4個品種群,共17個品種類型,其中柔枝紅花八角、柔枝淡紅花八角、普通紅花八角、普通淡紅花八角等4個優良品種在生產上大力推廣應用[5]。目前,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還選育出200多個優第2期1劉永華:廣西八角產業可持續發展的SWOT分析11廣西農學報12013年良單株和無性系,其中桂角45號、桂角77號、桂角78號三個優良無性系于2005年通過了廣西自治區級林木良種認定[6]。這些豐富的品種資源,為生產發展和科研工作提供物質基礎。
1.4產業規模優勢
廣西屬云貴高原向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山地、丘陵地是廣西主要的土地資源類型,占廣西土地面積的68.3%,以山多、坡緩、土層厚、光照條件好為特征,獨特的氣候、土質適宜八角樹的生長。廣西八角分布很普遍,全區各地都有八角或茴油的生產,但多集中在南亞熱帶以南、北緯22~23°之間,海拔1 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區,主要分布于廣西桂東南、桂南、桂中和西部。目前種植面積超過0.67萬hm2的有防城、蒼梧、寧明、德保、那坡、藤縣、百色、金秀、浦北、岑溪、容縣、凌云等縣(市),并成為廣西八角重要生產基地。防城區、藤縣、蒼梧、金秀、寧明、德保、那坡等縣區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八角之鄉”,進一步提升了廣西八角的資源優勢和知名度。
2產業發展的劣勢(Weaknesses)分析
2.1品種雜亂,基礎設施薄弱,生產管理粗放
廣西八角雖然在九十年代初期生產得到較快發展,但由于不重視科學技術,絕大多數都是自然種子種植,沒有經過選擇,隨采隨播,致使品種雜亂,良莠不齊。在八角生產管理上,農戶存在只種不管,靠天收成的思想,加上多數種植在山高坡陡,道路崎嶇的地方,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差,由于經濟條件落后,生產資金投入不足,新技術難以推廣應用,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低,難以實施精細化管理,低產林面積較大,全區平均每667m2產20kg左右,產量不高,經濟效益低[7]。
2.2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品牌意識不強
由于八角是山區樹種,適宜山區種植,加上廣西地勢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谷相間,地形復雜,造成了廣西八角樹分布廣,零星分散,農戶千家萬戶分散經營,規模小,缺乏競爭力,難以適應市場競爭需要,產業化、規模化經營水平低,生產規模、新技術推廣、基地建設和產品開發的鏈條沒有形成。在品牌打造方面,表現出品牌意識不強:一是不重視產品包裝,絕大部分八角干果都是麻袋包裝銷售,精美包裝或小袋裝專供超市銷售在廣西幾乎沒有;二是不注重品牌質量,八角鮮果還沒有達到成熟就過早采收,造成八角干果不飽滿,外觀差,影響到產品質量和品牌。
2.3八角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時有發生
近年來,用硫磺熏八角時有發生,熏后的八角存在二氧化硫嚴重超標隱患,重金屬含量也過高,危害人身體健康;八角茴油摻假、假冒、以次充好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不但使消費者的利益受到了損害,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也使得廣西八角的品牌形象受到了影響。
2.4缺乏一支強有力的營銷隊伍
八角雖然原產于廣西,是廣西土特產,但在購銷隊伍中,幾乎都是山東老板在經營,這支龐大的山東購銷隊伍時常出現在廣西大小八角產區各個角落,目前廣西缺乏土生土長的八角老板,也缺乏培養流通領域的老板,缺乏一支強有力的營銷隊伍,還未形成自己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網絡體系。
3產業發展的機遇(Opportunities)分析
3. 1政府重視,政策扶持
八角既是高產長效的經濟林,又是良好的生態林,八角果用林一般為6年以后開始投產,掛果期長達百年以上。發展八角產業,提高林木覆蓋率,可以起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良好生態環境的作用。2005年4月19日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優勢產業發展的意見》(桂政發[2005]14號),對以八角為主體品種的香料產業列入廣西農業優勢產業扶持發展。最近制定的《廣西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將繼續實施百萬畝八角基地建設工程,做大做強廣西八角產業。各產區市縣也制定相關產業政策,鼓勵發展八角產業。如梧州市人民政府在蒼梧、藤縣扶持建設百里八角長廊;防城港市防城區大力引導及扶持群眾發展八角生產,走八角經濟林產業的特色之路。這些產業政策的保障,對廣西八角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3.2科研服務機構健全,擁有一批八角人才
廣西八角科研服務主要機構有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廣西大學和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在八角種質資源調查與收集、良種選育、豐產技術、低產林改造、產品加工等方面做了大量比較系統的研究,先后完成了“廣西八角品種資源調查研究”、 “八角成林增產新技術推廣”、“八角低產林綜合改造”等重大課題,并選育出桂角45號、桂角77號、桂角78號等三個優良無性系,制訂了《廣西八角豐產林標準》、《八角豐產林栽培技術規程》、《廣西八角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無公害八角標準》、《八角》、《八角茴香油》等國標或部標。廣西大學在八角豐產栽培技術、八角茴香中莽草酸提取分離的研究、茴香深精加工和利用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從1982年開始開設了八角栽培技術課程,先后承擔了自治區民盟科研項目“八角無性系繁殖與推廣應用”, 自治區科技廳科研項目“八角烘干機的研究與推廣”,先后制訂了《八角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參與制訂了《廣西八角豐產林標準》、《八角豐產林栽培技術規程》等,這些科技成果為廣西八角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技保障。
3.3消費量與日俱增,市場需求潛力大
八角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氣候、土地資源的有限性,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回歸自然的熱潮,使得天然香料以其安全性和獨特的嗅感和感官特性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對天然香料特別是八角的消費量與日俱增,世界天然香料產量正以每年10%—15%的速度遞增,長期以來八角在全球市場上的供給相當緊缺[8]。廣西八角銷售遍及全國各地,八角產品是傳統的出口物資之一,八角作為我國主要的天然調香料產品,其特殊的甘甜濃郁的芳香氣味,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特別在我國廣大的北方地區,八角是人們日常飲食必需品。南寧是廣西最大的八角集散地,每年生產的八角通過南寧轉運北方地區和其他省份。山東省滕州市杏花村干雜海貨批發市場是全國最大的八角批發市場,擁有300多家商阜經營八角,70%以上的廣西八角在此中轉銷往全國各地[9]。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批量提供八角干果及其加工產品的國家,出口的干八角和八角茴油是國際市場的緊俏商品,在國際貿易中占有支配地位。我國加入WTO、“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廣西南寧,以及廣西面向東南亞,具有便捷的公路、鐵路和水路運輸網絡,作為我國內陸省份走向東盟國家最便捷的通道,起到“橋頭堡”的作用[10],這些良好的地理區位優勢為廣西做大做強八角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4產業發展的威脅 (Threats)分析
4.1家庭分散經營
長期以來,由于廣西八角林多分布在山區,交通不便,生產上經營管理主要以一家一戶為主,農戶與市場之間還沒有建立起穩定的聯系,買難賣難、資金短缺、缺乏技術指導等常困擾著農戶,八角加工企業也是以民營企業為主體,規模很小,技術力量十分薄弱,種植上低產林多,加工上品質差,造成經濟效益低,同時加上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缺少標準化規模經營,難于應對市場的變化莫測,導致增產不增收,影響農民八角生產積極性。
4.2市場價格不穩定
10多年來,八角產品市場價格很不穩定,波動非常大,八角干果從2000年的30元/kg一直下降到2008年的12元/kg,2009年4月受“豬流感”(甲型H1N1)的影響,全球各國嚴加防范,世衛組織和各國政府緊急儲備抗病毒藥“達菲”嚴陣以待,瑞士羅氏公司生產的藥品“達菲”(即磷酸奧司他韋達菲),被世界衛生組織向各國推薦為對付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唯一特效藥物,羅氏公司三分之二的莽草酸原料來自八角,導致八角需求量增大,價格不斷上漲,八角交易比較火熱,2009年12月已經漲到30元/kg左右,價格回到歷史最高水平,2010年下半年又開始下降,2012年12月下降至13元/kg。同時八角產量有大小年之分,農資價格和勞力成本大幅上漲,八角生產成本逐年增加,八角產品市場價格波動非常大,群眾生產積極性受到影響。
4.3媒體的炒作報道
2010年11月,沈陽市政協組織政協委員對食品市場進行檢查,有一政協委員質疑超市銷售9個角的八角有可能是劇毒的莽草,隨即沈陽市開展八角銷售大排查活動,許多八角產品下架,這一事件被全國多家媒體跟進報道,造成“假八角”、“毒八角”的傳聞滿天飛,導致八角價格一降再降,從原來的27元/kg, 12月中旬已經降到了18元/kg,南寧高峰香精香料物流中心100多經營戶,只有10多家開門營業,嚴重影響八角銷量。主要原因是八角產于南方,北方消費者對八角知識了解不多,加上市場監管不善和宣傳不夠,形成認識誤區,媒體的錯誤宣傳,誤導了市場和消費者,對八角生產危害極大。
5促進廣西八角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5.1控制面積,提高單產
自九十年代初期廣西大力發展八角產業以來,八角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良性發展,但是過分強調追求面積,而不是把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用在提高單產的潛力上,導致八角面積大單產低,經濟效益不理想。對此,我區各級政府應盡快邀請我國八角開發方面的專家教授進行進一步咨詢論證,要有戰略發展眼光,珍惜廣西八角資源,提高單產和質量,只有“產量高、質量好、價格高”才是永恒不變的道理,才能面對日益增長的生產成本,保證廣西八角產業可持續發展。
5.2實施標準化生產,推進八角產業化經營
結合廣西各地八角生產實際情況,制定和推行綠色八角生產技術標準(規程),注意化肥、農藥施用殘留問題,發展八角綠色食品,實現八角種植、加工、產品包裝、儲運全過程的規范操作,這樣可以提高八角生產組織化程度,實現八角產品質量穩定性,提高八角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八角產區各級政府應進行引導和組織,采取“公司加農戶”的現代化經營管理模式,公司提供資金、技術、加工、銷售、信息等服務,農戶提供土地、勞力,二者結合起來,各受其益,從根本上實現林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生產經營格局,有效地解決了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家庭經營與社會化的矛盾,以高投入換取高產出,推進八角產業化經營。
5.3加強科技投入和創新,破除八角產業發展瓶頸
依托科研院所力量,加強產學研合作,加大八角產業鏈各環節研究科技攻關經費的投入。首先,加強八角品種選育種研究,目前生產上八角品種都是以花色為主命名,沒有根本從植物內部生理結構等微觀方面加以區分,理論上研究和實踐上應用都沒有取得較大的突破。其次,優化產業布局,依靠科技興林,突出發展重點,在傳統茴油生產產區,以發展茴油生產為主,在傳統八角干果生產產區,要大力發展無性系八角林,推廣應用先進實用技術,加強八角病蟲害防控,推進八角園藝化經營。再次,加強八角生產基地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規劃建園、林地道路、灌溉系統、土肥改造、水電供給等方面建設,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提高機械化水平。最后,不斷研發八角系列產品深精加工和綜合利用,不斷擴大八角產品的應用領域,建立和完善產、供、銷服務保障體系,促進廣西八角產業健康、和諧與穩定發展。
5.4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打造廣西八角品牌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把培育龍頭企業作為八角產業發展的重點來抓,積極推動以“公司+基地+農戶”為主要經營模式的產業化經營。加快建立完整的八角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積極培育廣西八角品牌,擴大宣傳和提高產品知名度,全面開拓國外市場,特別是廣西作為我國內陸省份走向東盟國家最便捷的通道,與東盟國家有較強的互補性,是廣西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利用這一機遇,廣西把做大做強八角產業作為調整山區經濟結構的重大舉措,優化內部結構,努力提高廣西八角的科技含量,最終實現廣西八角生產的產業化、標準化、規范化。
參考文獻
[1] 馬錦林,曾祥艷,李開祥,鄧力,黃開順.廣西八角產業現狀及發展戰略[J].廣西林業,2011,(4): 4—7.
[2] 劉永華.我國八角出口東盟國家市場分析與產業發展研究[J].南方農業學報,2012(6):891—894
[3] 劉永華.八角種植與加工[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12—29.
[4] 黃珠道.加入WTO對廣西八角產業的影響及對策[J]. 廣西林業,2003(2): 20—22.
[5] 黃卓民. 八角[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21—33.
[6] 馬錦林,李開祥,白國衛.廣西八角無性系選育概況[J].廣西林業科學,2000,(4):204—205.
[7] 陳國臣. 廣西八角生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廣西林業科學,2000,(4):201—203.
[8] 李意.八角茴香油市場分析與預測[J].廣西香料香精,2010,( 6):6—7.
[9] 劉永華.中國八角生產與貿易[J].世界農業,2002,(2):23—24.
[10] 古小松.中國—東盟知識讀本[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1—29.第28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