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生君
(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公司,西安 710043)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高速公路、鐵路的建設任務越來越多,同時修建的長大、特長隧道也越來越多。在長大隧道施工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涌水,出水后給施工造成很大影響,同時有可能發生淹井事故;如遇隧道埋深大、反坡施工距離長,掌子面涌水會存在水量、壓力大的特點,單一的采用全排方案施工風險大,高水壓條件下,傳統的帷幕注漿方式很難實施。在中天山隧道遇到高壓富水段后,通過方案比選、現場試驗、專家論證,采用“分區定位、注漿減排、泄水降壓、合理步距”的處理原則,有效減少排水量,達到安全的施工條件,解決了高壓富水段施工難題。
中天山隧道是南疆吐庫二線重點控制性工程,設計為雙單線,線間距36 m,隧道全長22.449 km,為單面上坡;進口采用TBM施工,出口采用鉆爆法施工;左、右線各設1座長約2.5 km的斜井。
隧道穿越中天山主脈,最大埋深1 700 m,通過的地層有泥盆系片巖夾大理巖,志留系變質砂巖夾片巖、角斑巖,元古界片巖夾大理巖、混合巖夾片麻巖,華里西期花崗巖,加里東期閃長巖等;通過一級斷層3條,次級斷裂7條,硬質巖中分布有節理密集帶。
2011年10月6日,出口右線掌子面開挖至DyK154+901處(隧道埋深約1 400 m)出現較大涌水,涌水量約5 000 m3/d;2012年5月3日左線掌子面開挖至DK154+856后,采用RPD-150C多功能地質鉆機進行超前鉆孔探水,探孔實施過程中出現涌水現象。
2.2.1 區域地質特征
涌水段地處于中天山山地嶺脊附近,隧道埋深超過1 400 m。地表沿隧道中線右側0~200 m有一深切溝谷(溝底高程2 600~2 700 m)伴行線路約1 km,地層巖性為華力西期閃長巖。涌水掌子面位于閃長巖與志留系片巖夾砂巖的接觸帶的過渡帶附近,前方約300 m為f7逆斷層,N60°W/70°S,破碎帶寬3~5 m。涌水段地質縱斷面見圖1。

圖1 涌水段地質縱斷面
2.2.2 超前地質預報分析
(1)為進一步探明地質情況,首先采用TSP超前物探進行探測,判斷掌子面前方150 m范圍內地質情況;
(2)之后完成4個超前水平地質探孔(編號為E1、S1、S4、S9),探孔孔位布置見圖2,探孔參數見表1。

圖2 涌水段地質縱斷面(單位:cm)

鉆孔編號開孔座標X/cmY/cm水平角/(°)豎直角/(°)孔深/mE131.46110.938.3S1-109.4159.1-8.214.431.3S4-228.140.8-15.9531.3S9-122.350.4-6.62.930.2
根據物探資料結合超前鉆孔資料成果綜合分析:富水段長度73~106 m,圍巖以Ⅲ、Ⅳ級為主,其他地段Ⅱ、Ⅲ級。如圖3所示。

圖3 涌水段超前地質預報分析結果示意
2.2.3 左、右線連通性
對左、右線掌子面各3個安裝閥門及壓力表的探孔進行連通性測試,情況如下:
(1)左線出水孔全部關閉,右線排水,觀測左線3個孔的最大壓力分別為0.35、0.6、0.6 MPa;
(2)右線出水孔全部關閉,左線排水,觀測右線3個孔的最大壓力分別為1.6、1.8、1.9 MPa。
(3)左線3個出水孔全部關閉后,40 min后再關閉右線所有出水孔,右線3孔壓力變化曲線如圖4所示,在測試過程中由于右線1個閘閥出現泄水現象,最大壓力值為4.9 MPa。

圖4 右線掌子面探孔壓力變化情況
2.2.4 涌水壓力測試
關閉左、右線掌子面排水孔閘閥,對右線掌子面2個孔進行水壓觀測。水壓在50 min內上升到5.8 MPa,其后呈緩慢上升趨勢,200 min后水最大靜水壓力6.3 MPa,排水孔水壓變化曲線見圖5。

圖5 右線掌子面排水孔水壓變化曲線
2.2.5 單孔壓力、流量觀測
關閉左線所有泄水孔的水閥,同時右線僅打開E1號泄水孔(孔深為38.3 m,為最深的探孔)的水閥,進行單孔壓力、流量測試。
關閉E1孔水閥,壓力由0到4.0 MPa,用時28 min,壓力在4 MPa左右時流量約350 m3/h。然后打開E1孔水閥,到排水量穩定時,用時21 min,共排水98.44 m3。
2.2.6 水文地質特征分析
通過補充勘察工作結果分析,掌子面前方地層受f7斷層影響,節理裂隙較發育~發育,巖體較完整~較破碎,地下水極發育。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巖性接觸帶層間水,賦存于節理密集帶、寬張節理中,呈條帶狀分布,含水體傾向隧道小里程方向,總體走向與節理延伸方向一致,相對隔水體分布明顯;受地質構造、埋深等影響,地下水具有補給充分、水壓高、水量大、突發性強、衰減緩慢、連通性好等特點。
根據超前水平鉆孔、水壓及水量觀測,采用古德曼經驗式、水壓力法及單長水量估算法進行涌水量估算,高壓富水段的正常涌水量1.6萬m3/d,最大涌水量3.2萬m3/d。
地下水具有補給充分、水壓高、水量大、衰減緩慢等特點,若采用全排水處理方式,在高壓水作用下破碎圍巖易發生突水突泥或坍塌現象,綜合考慮施工安全、工期、經濟等因素,確定采用超前帷幕注漿,以提高巖體的整體穩定性,并降低地層的滲透系數,減小涌水量,確保施工安全。
由于在高水壓狀態下,直接采用超前帷幕注漿方式很難達到注漿效果,因此本次注漿設計遵循“分區定位、注漿減排、泄水降壓、合理步距”的原則,即注漿時通過設置泄水降壓孔,邊泄水降壓,邊進行注漿堵水。
為提高注漿效率,先施做6個鉆孔作為注漿孔兼超前地質探孔,分析探孔涌水量大小以及在掌子面的涌水部位分布情況,劃分多個注漿區域,針對性進行布孔及注漿堵水,使地層中涌水量得到有效控制。
注漿前,在掌子面附近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各布設2個泄水孔并設置閘閥,注漿時,采用“對角泄水降壓”的原則,即對左上部位注漿時,右下部位泄水,以加大注漿、泄水孔空間距離,減少串漿幾率。
根據所劃分的不同注漿區域,適當調整注漿孔眼間距;重點注漿區域增設注漿鉆孔,以縮小注漿孔步距,涌水量較少區域可減少注漿鉆孔,增大鉆孔步距,減少鉆孔量。
3.4.1 注漿范圍
根據超前鉆探探測地質情況,分別設計5 m及8 m環向加固圈,縱向每循環30 m;注漿孔5 m范圍內為45個,8 m范圍內為69個。注漿方式采用前進式分段注漿。每循環均施做2 m厚的止漿墻,開挖時,預留4 m厚止漿巖盤。注漿設計詳見圖6。

圖6 5 m范圍帷幕注漿示意(單位:cm)
3.4.2 注漿設計參數(表2)
注漿材料采用以普通水泥單液漿為主,普通水泥-水玻璃雙液漿為輔,如以上材料注漿效果不好時,可考慮硫鋁酸鹽水泥單液漿進行試驗。
(1)先施作6個注漿孔兼超前地質探孔,然后按由外到內、由上到下、間隔跳孔的方式進行,對局部水量大的區域注漿完成后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強注漿。
(2)單孔注漿結束標準以定量定壓相結合的方式控制。當注漿量達到設計注漿量的1.5~2倍,壓力仍然不上升,可用雙液注漿等措施結束該孔注漿;當壓力逐漸上升,流量逐漸下降,壓力達到設計壓力并維持5~30 min可結束該孔注漿。當所有注漿孔均達到注漿結束標準,可結束本循環注漿。

表2 注漿主要設計參數
注漿量和注漿壓力隨注漿時間變化情況如圖7所示,主要表現為2種形式:涌水量較大的注漿孔,初始壓力為2 MPa左右,在2~4 MPa期間壓力上升緩慢,4~7 MPa期間壓力上升較前速度加快;7 MPa至終壓為瞬間上升,注漿流量也隨之降低,達到設計結束標準;涌水量較少的孔注漿初始壓力仍為2 MPa左右,但注漿壓力上升較快,地層吸漿較小,隨著注漿壓力的快速上升并達到設計壓力時,出水裂隙被漿液充填密實,達到預期的堵水效果。

圖7 注漿P-Q-t曲線
先施工的注漿孔水量最大達到239 m3/h,平均達176 m3/h,隨著注漿進行,大的寬張裂隙被封堵后,達到一定的堵水效果;在后序的內圈孔完成后,大部分出水裂隙已全部封堵,平均涌水為12 m3/h,,注漿堵水減排效果明顯。
檢查孔鉆設過程中鉆進速度較快,未出現卡鉆現象,且孔內出水量都達到開挖標準;孔內攝像結果顯示孔壁光滑,成孔性較好、無塌孔現象,孔壁有較明顯的漿液充填痕跡。
注漿完成后,采用上、下臺階法施工,揭露圍巖內的所有滲水通道都被漿液有效填充,掌子面涌水量比注漿前明顯減小,能夠保證順利開挖。
由于注漿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存在盲區,局部存在滲水現象,為保證后期運營安全,高壓富水帶初期支護進行加強,C25噴混凝土厚30 cm,設置I22b型鋼鋼拱架,間距0.5~0.8 m;二次襯砌按承受1 MPa水壓進行設計[11-12],采用70 cm厚鋼筋混凝土結構。
由于中天山隧道埋深大,施工距離長,所遇到高壓富水段涌水具有水壓大、水量大、衰減緩慢等特點,采用全排方式或直接全斷面帷幕注漿方式,施工風險高,難度大;通過“分區定位、注漿減排、對角泄水降壓、合理步距”的處理方式,成功地解決了施工難題,為加快中天山隧道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1] 鐵道第二勘察設計院.鐵路隧道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2] 鐵道部第二勘測設計院.鐵路工程設計技術手冊·隧道[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5.
[3] 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改建鐵路南疆線吐魯番至庫爾勒增建第二線施工圖-中天山隧道設計圖[Z].西安: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2007.
[4] 中鐵隧道集團.中天山隧道右線出口高壓富水段第一循環施工總結[Z].洛陽:中鐵隧道集團,2012.
[5] 張民慶,彭峰.地下工程注漿技術[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8.
[6] 張民慶,張梅.高壓富水斷層“外堵內固注漿法”設計新理念與工程實踐[J].中國工程科學,2009(12):26-34.
[7] 卓越,孫國慶.齊岳山隧道F11高壓富水斷層帶注漿施工技術[J].中國工程科學, 2009(12):82-86.
[8] 王偉,苗德海.宜萬鐵路齊岳山隧道F11高壓富水斷層特征及工程對策[J].鐵道標準設計,2010(8):81-86.
[9] 鄒翀,張民慶,李治國.圓梁山隧道高壓富水區充填型溶洞注漿技術[J].鐵道標準設計,2005(1):17-19 .
[10] 李森闊.宜萬鐵路齊岳山隧道高壓富水斷層帶注漿加固技術[J].鐵道標準設計,2010(8):90-93.
[11] 張宇,萬曉燕,陳禮偉.圓梁山隧道溶洞地段抗水壓襯砌結構試驗分析[J].中國鐵道科學,2006(4):62-67.
[12] 張志強,關寶樹,仇文革,高揚.圓梁山隧道在高水位條件下支護結構體系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3):763-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