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音, 徐榮謙
小兒積滯以不思飲食、食而不化、脘腹脹滿、噯氣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結酸臭為特征,乃兒科之常見病。臨床上多采用“消食”“導滯”“運脾”等方法治療。但臨證之時發現仍有部分患兒應用此類方法收效甚微,說明治療小兒積滯須在傳統辨證的基礎上有所改進。徐榮謙教授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在積滯的辨證中結合小兒體稟少陽的特點,“從膽論治”每收良效。筆者有幸隨診,獲益匪淺,現將徐教授治療小兒積滯的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1.1 對小兒“體稟少陽”的生理特征詮釋 小兒的基本生理特點是“體稟少陽”[1]。明·萬密齋在《育嬰秘訣·五臟證治總論》中指出:“春乃少陽之氣,萬物之所以發生者也。小兒初生曰芽兒者,謂如草木之芽,受氣初生,其氣方盛,亦少陽之氣方長未已。”形象的描述了小兒“生機勃發”[2]的特點,同時表明了少陽在小兒的發育中起著主導作用。少陽在臟為肝,在腑為膽。肝膽通于春氣,主于疏泄。人體內衛氣的升發、血量的調節、津液的輸布、陰精的生化都與肝膽關系密切。只有肝膽疏泄功能正常,人體內的氣血津液才能正常營運于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故萬密齋在《育嬰家秘》中說:“蓋肝之有余者……乃少陽之氣,萬物之所資以發生者也……有余者,乃陽氣自然有余也。”
小兒還具有臟腑嬌嫩的特點。《素問·陰陽類論》云:“一陽也,少陽也。”張錫純也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指出:“蓋小兒雖為少陽之體,而少陽實為稚陽也。”突出強調了小兒的“體質稚嫩”[2]。小兒處于生長發育之中,對于營養物質的需求原本較成人更高,而其臟腑的發育又不及成人完全,與其旺盛的生機相比,其臟腑顯得尤為稚嫩;再加上小兒飲食不知自節、神氣常顯怯弱,極易為飲食、驚恐所傷。故其脾胃、膽受損的概率也較成人為高。
1.2 小兒膽氣不利與積滯密切相關 小兒臟腑脆弱,且乳食不知節制,故其脾胃常易受損而引發積滯。傳統辨證多認為本病或由飲食不節傷及脾胃,或由脾胃不運而致食積,病位在脾胃[3]。然臨證之時發現患兒除了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脹滿、噯氣酸腐之外,有的還呈現目下、鼻周唇周泛青,膽小、脾氣急、睡眠不實,脈弦滑,苔膩等癥狀。究其病因多是家長唯恐小兒營養不足,盲目追求高蛋白高能量過度喂養所致。
徐教授結合小兒體稟少陽的生理特點,認為積滯的發生發展除了關乎脾胃還與少陽膽氣通利與否關系密切。病位包括脾胃膽三臟。小兒脾常不足,《幼科發揮》中曰:“腸胃脆薄,谷氣未充,此脾所不足也。”過度喂養易造成飲食內積,導致脾胃運化不能而痰濁內生,從而出現厭食、脘腹脹滿、噯氣酸腐、苔膩等癥狀。膽為清凈之府,中正之官,《古今名醫方論》云其:“喜寧謐,惡煩擾,喜柔和,不喜壅郁,蓋東方木德,少陽溫和之氣也。”痰濁內生易壅塞少陽升發之氣,導致膽腑不寧而出現膽小易驚、脾氣急、睡眠不實等癥狀。反之,膽主疏泄的功能失常又可引起氣、津代謝的紊亂,加重疾病對于脾胃的損傷;且現代醫學認為,膽汁是一種重要的消化液,在脂肪的消化吸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少陽膽腑在本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3 徐教授從膽論治小兒積滯經驗
1.3.1 治病求本 徐教授根據本病的基本病機-飲食內積、脾胃失運、膽氣不利,在治療上采用“消導運脾”[4]與“通利膽氣”并舉的方法。方選保和丸與溫膽湯合方加減。保和丸出自《丹溪心法》主治食積一證,證見胸脘痞滿,腹脹時痛,噯氣吞酸,厭食嘔惡,苔厚膩,脈滑。可消食化痰,和胃健脾。溫膽湯出自宋·成言《三因極一病癥方論》主治膽虛痰擾證。證見“心膽虛怯,處事易驚,或夢寐不祥,或異象眩惑,遂致心驚膽懾,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或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全方清熱化痰、通利膽氣。兩方合用一消食積,一利膽氣。使食積得消,脾胃得運,痰濕得化,膽氣得舒。
1.3.2 隨癥加減 飲食積滯明顯者,加炒谷芽、炒稻芽、炒麥芽以消食和中;腹脹明顯者,加枳實、厚樸、木香以增強消食導滯之力;食積化熱較甚,而見苔黃、脈數者,酌加黃芩、黃連等清熱之品;傷陰者,加麥冬、沙參以養陰生津;郁于胸膈者,加炒梔子、淡豆豉以清熱除煩;納谷不香者,加砂仁、豆蔻以醒脾調胃;大便秘結者,加郁李仁以潤腸通便;兼脾虛者,加四君子湯以健脾益氣;兼心神不寧者而見睡眠差者,加棗仁、蕤仁以養心安神。
患兒,男,6歲,2011-12-20初診。主訴:乏力消瘦,納差腹脹,膽小眠差1年。查體:身高120cm,體質量16kg,身形瘦弱,面色黃,目下、鼻周泛青,口唇紅赤而干。舌尖紅,苔膩,脈弦滑。證屬飲食內積、脾胃失運、膽氣不利。治以消導運脾,通利膽氣。處方如下:柴胡、黃芩、鉤藤各20g,清半夏、炙甘草、陳皮、竹茹、枳殼、茯苓、遠志、炒谷芽、炒稻芽、炒麥芽、連翹、白豆蔻各10g,棗仁30g,雞內金15g,砂仁3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
2012-01-02二診。服藥后諸證好轉。查體:身高120cm,體質量16.7kg,身形瘦弱,面色較前好轉,目下、鼻周泛青,舌淡紅,苔微膩。上方繼服15付,體質量漸增至正常,臨床治愈。
本例患兒除有納差、惡食油膩,脘腹脹滿等積滯特征外,還表現出膽小眠差,面色黃,目下、鼻周泛青,脈弦滑等特點。詳細追問病史發現其家長恐患兒營養不足以大魚大肉喂養,且平素鍛煉較少。小兒體稟少陽,臟腑嬌嫩,脾常不足。若乳食不知節制且又缺乏鍛煉,則易造成飲食內積,壅塞脾胃。脾胃運化不能則易化生痰濁,故出現納差腹脹,苔膩。膽“喜柔和,不喜壅郁”,痰濁內生易壅塞少陽膽氣而致膽腑不寧,故見患兒膽小眠差。《靈樞·決氣》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脾胃運化失常則氣血生化乏源,故見消瘦,面黃。飲食痰濁郁而化熱,故見口唇紅赤而干,舌尖紅。本病涉及脾、胃、膽三臟。病性虛實夾雜。既有脾氣不足、膽氣受損,又有飲食內滯、痰濁內生。其病機為飲食內積、脾胃失運、膽氣不利,治以消導運脾,通利膽氣。方選保和丸合溫膽湯加減,取其消食化痰,健脾利膽之意。方中山楂味酸而甘,消食力佳,能消一切飲食積滯;神曲消食和胃,善化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下氣消食,長于消谷面之積;三藥相配,可消各種飲食積滯。食阻氣滯、脾胃失運而痰濕內生,故用二陳湯之陳皮、半夏、茯苓行氣健脾化痰燥濕;再加連翹清熱散結。溫膽湯方中半夏辛溫,入脾胃肺經,長于燥濕化痰;竹茹甘而微寒,入膽肺胃經,可止嘔除煩,清熱化痰;二藥相合,辛開苦降,清化痰濁,令少陽膽氣通利,胃氣得和。再佐以枳實破氣消痰,陳皮理氣健脾,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兼加姜棗、甘草,止嘔解毒,和胃健中。再加柴胡、黃芩以清解少陽郁熱,遠志、鉤藤、棗仁以寧心安神平肝,白豆蔻、砂仁醒脾開胃,收到較好療效。
[1] 劉弼臣.論小兒體稟少陽[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1):3-5.
[2] 徐榮謙.少陽學說與小兒體質特點[J].中醫雜志,2004,45(2):155-156.
[3] 趙霞,羅興洪.小兒積滯的理論探討[J].中醫研究,2003,16(2):6-7.
[4] 趙霞,汪受傳.小兒積滯的治法探討[J].中醫藥學報,2003,3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