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丙祥, 楊亞麗
小兒多發性抽動癥又稱抽動-穢語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性疾病,其患病率大約在1%~4%之間[1],臨床表現為小兒突然快速、反復、非節律性、不自主和刻板的運動和發聲性抽動以及伴隨某些心理行為障礙,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其發病與遺傳、神經遞質失衡、心理等諸多因素有關[2]。以5~7歲發病者最多。本病可歸屬于中醫學慢驚風、肝風等范疇。對于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治療,臨床上西醫多采用以氟哌啶醇、泰必利為代表的多巴胺受體阻滯劑進行治療,但不良反應明顯,使治療難以持久。據筆者統計,2008/2012在門診就診的小兒多發性抽動癥患兒共513例,其中脾虛肝亢證323例,約占63%,故脾虛肝亢證在臨床上最多見,本證病程較長,纏綿難愈。其核心病位在肝脾,治宜疏肝理脾,熄風止痙,現將治療經驗總結如下。
1.1 脾虛肝亢證的病因病機 小兒肝常有余,易興奮、易激動、多動任性[3]。現代社會家庭中獨生子女較多,父母的溺愛、學習的壓力、甚少的精神關注使孩子情緒不得宣泄、心理承受能力減弱[4],進而導致小兒肝氣郁結,肝失疏泄,氣機不暢,氣郁日久,積而化火,火極生風,皆可致肝風內擾之候。風陽上擾,傷及頭面,則皺眉眨眼,伸頭縮脖;肝性剛直,肝風內動致使難以暢其通達之性,而以呼叫為快,故口內常出異聲穢語。肝旺克伐脾土,脾虛土衰,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虛不能溫養肌肉四肢,則肌肉攣縮而顫,出現努嘴、咬唇、口角抽動、挺胸鼓肚、肢體抖動等表現。小兒脾常不足,飲食不知自節,故常為飲食所傷,如果喂食不當,饑飽無常,或飲食偏嗜,過食生冷辛辣油膩之品等,皆易損傷脾胃運化之功。脾虛則肝旺,使肝風挾痰上擾走竄為病。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主肌肉四肢,故飲食失宜,脾失健運,可見頭項、四肢及肌肉抽動之癥。肝主筋,開竅于目,土不疏木,肝亢風動,肝旺引動肝風則出現眨眼、搖頭、扭頸、聳肩等肝風內動的表現。現代社會患兒喜食肥甘厚味,嗜食寒涼,感染后濫用抗生素,均導致患兒的脾虛體質明顯;而長時間看電視、打游戲,久坐傷肉,脾主肌肉,久坐不動,血流不暢,肌肉僵硬、酸痛、萎縮,使肌肉失去力量和彈性而發生痙攣。
1.2 脾虛肝亢證的治則治法 對于小兒多發性抽動癥脾虛肝亢證須隨證加減治療。患兒抽動癥狀不明顯,病情較輕者,予四逆散合甘麥大棗湯以疏肝解郁、調和肝脾兼養心安神;患兒癥見精神倦怠,面色無華,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干結,小便清長,舌淡,苔薄白或膩,脈弱或弦細等脾胃氣虛的征象,治以健脾益氣,熄風止痙,方選鉤藤異功散加減。在脾虛肝亢證的后期常伴有氣滯血瘀的征象,可適當加用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藥物。
1.3 調護 患兒用藥期間應注意從肝脾調護。飲食方面,忌食辛辣、油膩、寒涼之品,忌食含色素、香精、防腐劑等引起刺激性、興奮性的包裝食品,多食水果、蔬菜等綠色食品;起居方面,避免長時間看電視、玩電腦游戲,多參加戶外活動;保證睡眠時間,充分休息;此外,患兒的心理行為矯正也至關重要,家長應多鼓勵、少責罵,提高其自信心,減輕其精神壓力。
患兒,男,7歲,2012-06-04初診。主訴:眨眼伴清嗓子2年10個月,肢體及面部抽動1年2個月。家長訴患兒2年10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眨眼,按“結膜炎”予眼藥水治療后緩解,后眨眼反復,繼之出現清嗓子、喉中發“吭”聲,服六味地黃丸效不佳,1年2個月前漸出現努嘴、吸鼻子、聳鼻子、聳肩、鼓肚子、抖腳,予西藥氟哌啶醇片間斷治療效不佳,遂來本院就診。診時癥見:眨眼、清嗓子、喉中發“吭”聲、吸鼻子、聳鼻子、努嘴、聳肩、鼓肚子、抖腳,急躁易怒,膽怯易驚,咽中異物感,挑食,眠欠安,二便調。查體:神志清,精神可,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咽不紅,脈弦細,心肺聽診無異常,指鼻試驗(-),翻手試驗(-),快速輪替運動可。血、尿、糞三大常規均正常,肝腎功能、血沉、ASO均在正常范圍內,24h視頻腦電圖及頭顱MRI均正常。西醫診斷:小兒多發性抽動癥;中醫辨證:肝風證(脾虛肝亢)。治以疏肝理脾、熄風止痙,予四逆散合鉤藤異功散加減:炒白芍24g,柴胡、炒枳殼、炙甘草、陳皮、川芎各10g,云苓30g,白術、鉤藤各10g,炒當歸15g,生龍骨20g。21劑,每日1劑,水煎服。囑家長要多鼓勵,少責罵,注意飲食、作息規律。
2012-06-25二診。癥狀明顯改善,清嗓子、喉中發“吭”聲、抖腳基本消失,偶爾努嘴、鼓肚子,聳肩次數減少,納食好轉,余同前。上方去生龍骨、炒當歸,加制白附子9g,白僵蠶10g,浮小麥30g,大棗5枚,繼服21劑。
2012-07-23三診。偶有聳肩、努嘴,余癥狀消失,脾氣好轉,眠安,上方去僵蠶、川芎,加全蟲6g,繼服21劑,諸癥消失。隨訪至今,未再復發。
多發性抽動癥在中醫學無統一病名,可歸屬慢驚風、肝風證等范疇。本病涉及五臟,與肝脾關系密切[5]。明代醫家萬全提出小兒七情不遂可致病,他說:“兒性執拗,凡平時親愛之人……不可失也,失則心思,思則傷脾……求之不得則怒,怒則傷肝。”《幼科證治準繩·慢驚》曰:“水生肝木,木為風化,木克脾土。胃為脾之腑,故胃中有風,疲漸生。其疲癥狀,兩肩微聳,兩手下垂,時復動搖不已,名曰慢驚。”《古今醫統大全》經云:“脾土虛弱,肝木乘之,故筋攣而作搐。”本例患兒脾氣急躁易怒,使肝氣升發太過,失于疏泄,氣機郁滯,則肝氣橫逆犯脾,而脾虛又不能制約肝木,致肝木更為亢而無制,漸生肝風;小兒脾常不足,加之該患兒挑食,易致脾胃功能不足,脾失健運,水谷聚而為痰,痰郁而化熱化風,風痰合邪,上犯清竅,則眨眼、清嗓子、喉中發“吭”聲、吸鼻子、聳鼻子、努嘴、聳肩;流竄經絡則鼓肚子、抖腳。故用四逆散合鉤藤異功散加減以疏肝理脾,加白附子、僵蠶、全蟲以熄風止痙;加生龍骨以潛陽安神;患兒病程較長,故加川芎、當歸以活血化瘀、行氣開郁;患兒急躁易怒,眠欠安,故合甘麥大棗湯。三方合用,共奏疏肝理脾、養心安神之效。
臨床上多發性抽動癥脾虛肝亢證患兒病程較長,免疫力較低,抽動癥狀易反復,若不及時治療,一部分患兒抽動癥狀可延至成年,影響其學習、工作和生活,采用中藥治療,從肝脾論治,在臨床上療效佳、副作用小、療效持久、復發率低,并且在改善體質、提高免疫方面有一定優勢,值得推廣。
[1]Oueto JL,Gire P.Tics and Tourtte syndrome:diagnosis,course and treatment principles[J].Presse Med,2008,37:263.
[2]劉智勝.小兒多發性抽動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10.
[3]崔霞,王素梅.肝與兒童多發性抽動癥發病的關系[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3(5):389-390.
[4]陳秀梅,郭敏玲,楊麗新.多發性抽動癥發病相關因素的調查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3(5):385-386.
[5]宋桂華.趙時雨教授從五臟論治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經驗介紹[J].新中醫,2011,43(1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