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洪, 谷 蕓, 郭芯瑜, 何正航
(1.云南省盈江縣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云南盈江 679300; 2.德宏州農業環境監測站,云南德宏 678400)
外來雜草薇甘菊在云南德宏州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李正洪1, 谷 蕓2, 郭芯瑜2, 何正航2
(1.云南省盈江縣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云南盈江 679300; 2.德宏州農業環境監測站,云南德宏 678400)
薇甘菊在云南省德宏州擴展蔓延,給農業生產及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危害。4年來,通過開展調查與防治,系統地掌握了薇甘菊在德宏州的發生與危害規律。據此,應加強防治技術研究,篩選高效、安全、低毒、低殘留除草劑,確定防治方法;廣泛宣傳培訓,提高群眾認識和防治技能,結合實際制定合理的措施開展防治,遏制薇甘菊擴散蔓延。
外來有害雜草;薇甘菊;危害;防控措施
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B.K)屬菊科假澤蘭屬,是世界上最具危害性和最難根治的惡性雜草之一。薇甘菊原產于熱帶南美洲和中美洲,現廣泛分布于東南亞各國,在我國廣東、廣西、云南、香港、澳門、臺灣均有發生。薇甘菊屬多年生草質或稍木質藤本植物,匍匐或攀援,莖細長,多分枝,頭狀花序,花冠白色,管狀,瘦果,黑色,10月下旬現蕾,11—12月為花期,翌年1-2月種子成熟。在土壤肥沃、水分、光照充足的地方生長旺盛,有性生殖和營養繁殖,種子可借助風力、飛禽傳播,莖枝則通過運輸等途徑擴散,莖節遇土生根長出則蔓枝快速蔓延覆蓋生境,每年以10~20 km的速度向周邊擴散蔓延。德宏州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與緬甸接壤,經調查,薇甘菊是20世紀80年代初從境外傳入。目前,在全州5縣市46個鄉鎮發生,占全州鄉鎮數的92%。薇甘菊多在山林、荒地、道路旁、溝渠邊、河堤、甘蔗地及經濟作物園地發生,給農業生產和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危害。2008年秋季開展防治前,年均增長率為74.12%,實施防治后的2011年增長率降至15.31%。
1.1 發生分布
經過調查,薇甘菊在靠近中緬邊境的瑞麗市、畹町開發區和盈江縣危害最重,其次為隴川縣和芒市,梁河縣較輕。分布在海拔204~1 502 m之間,重度危害面積7 633.27 hm2,中度危害12 837.20 hm2,輕度危害11 521.40 hm2,海拔430~1 100 m之間的道路旁、次生林、灌木叢、荒地、溝渠邊、河堤、果園、甘蔗受害最重。這一區域的薇甘菊蔓延快、生長快、生物量大,是危害的重災區。
1.2 薇甘菊的危害
1.2.1 對生態系統的危害 薇甘菊為陽性藤木植物,通過匍匐覆蓋地面植被或攀援植物形成覆蓋層,使其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停止生長甚至死亡。全州有16 739.35 hm2的原始森林、次生林、人工林、竹林、灌草叢受害,導致眾多植被物被覆蓋或攀援絞殺致死,植被由覆蓋前1m2數百株,減少至數十株。植被被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指數、物種豐富度和均勻度指數明顯下降,生態系統退化為以薇甘菊為單優種群的植被群落特征。此外,薇甘菊生長消耗大量的水分和營養,導致土壤肥力嚴重下降。
1.2.2 對農業生產的危害 由于薇甘菊是兩性繁殖雜草,再生能力極強,防治難度大,造成農作物嚴重減產和品質降低。2008年全州農地發生面積 10 771.3 hm2,有的經濟作物園地因薇甘菊危害而絕收,已經撂荒。2011年仍有8 065.8 hm2農地受薇甘菊危害,其中甘蔗受害面積3264.20 hm2,減產20%~30%,檸檬405.66 hm2,減產30%~50%,麻竹368.5 hm2,減產30%~40%,橡膠、柚子、荔枝、菠蘿、茶葉、澳洲堅果、柑桔、玉米等農作物不同程度受害面積3387.48 hm2。
2.1 組織措施
2.1.1 建立防控體系,加強領導,科學布防 成立州、縣(市)鄉(鎮)三級領導機構,確定人員,明確職責,組織協調施防,建立村、社聯絡員制度,形成政府引導、業務部門技術指導、群眾防治為主力軍的防控體系,啟動薇甘菊防控應急預案,籌措防控資金。建立經濟果園是危害的重點,要重點滅除;種苗引種是傳播的重點,要重點監管;道路、溝渠和河堤是發生的重點,要重點統防,點面結合;預警監測與防治結合的防控思路。
2.1.2 建立部門協作和分工負責機制 成員單位由農業、林業、水利、交通、建設、動植物檢疫等部門組成。建立薇甘菊防控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在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的多部門協防體系,各部門信息連通、資源共享、組織協調,實行防控信息報告責任制度,全面落實防治工作措施。薇甘菊防治工作牽涉多個部門,明確各單位的防治責任,建立部門聯動機制,統一部署和實施防治行動,齊抓共管,各負其責。
2.1.3 劃定防控區域,明確防堵重點 根據薇甘菊發生與危害分布現狀,建立一區三帶,在邊境沿線17個鄉鎮建立薇甘菊阻截帶,阻截新傳播源,加強薇甘菊防除;在中部地區的24個鄉鎮建立重點防除帶,加大薇甘菊防除力度,限制其發生范圍;在與保山市騰沖縣、龍陵縣接壤的5個鄉鎮建立薇甘菊控制帶,逐步根治薇甘菊建立無發生區。根據德宏州與周邊地區的地理及物流狀況,建立由德宏州向內地擴散的多個監控點,監測薇甘菊擴散動態,一旦發現薇甘菊入侵立即上報,并及時清除入侵點,控制向內地擴散。
2.1.4 加強宣傳培訓,提高群眾防控認識和防治能力 為引起社會大眾廣泛關注,參與薇甘菊防控,采取廣播、電視、粘貼畫圖、標語、發放資料等多種方式廣泛宣傳,使廣大干部群眾了解、認識薇甘菊特征和危害性,增強防控意識。組織防治技術人員深入村、社,根據不同生境、危害方式和危害程度采取不同化除方法和人工鏟除方法現場培訓群眾,使群眾掌握正確的防除方法,提高防除效果。
2.1.5 加強防治技術研究 根據薇甘菊生長的不同時期、危害程度及生境進行防除試驗,篩選出防效好、安全、低毒、低殘留的74.7%、75.7%、95%草甘磷類除草劑,確定最佳使用時期、用量和方法;采用人工鏟除的薇甘菊加入微生物菌、尿素、雞糞、生石灰,蓋膜堆捂發酵,腐爛后還田。
2.1.6 嚴把檢疫關,控制擴散 聯合檢疫部門對入境口岸通關可能攜帶薇甘菊的載體進行檢查,對停車場和貨物堆放場地排查。加強對甘蔗、花卉、林苗基地監測,農產品和林產品外銷調運檢疫,防止薇甘菊擴散。
2.2 技術措施
采取化防為主,鏟除為輔;秋防打基礎,春防鞏固成果;一普、二補、三滅除的方法。
2.2.1 化學防治 甘蔗地防治:結合甘蔗地中耕管理,用48%莠去津懸浮劑3.75 L/hm2兌水 450 kg/hm2,進行蔗地封閉式除草;在雜草盛發的6—8月,使用75.7%草甘膦銨鹽粒劑畝 2.25 kg/hm2兌水675 kg/hm2,對薇甘菊接近地面根部莖葉,定向均勻噴霧。
果園防治:使用74.7%、75.7%、95%草甘膦銨鹽粒劑2.25 kg/hm2兌水675 kg/hm2,對薇甘菊下部根莖枝葉,定向均勻噴霧。
荒地防治:對連片匍匐發生的薇甘菊,使用含量70%以上草甘膦類除草劑3 kg/hm2兌水 900 kg/hm2,70%草甘·三氯吡粉劑2.16 kg/hm2兌水675 kg/hm2,對薇甘菊均勻噴霧。
林地防治:使用含量70%以上草甘膦類除草劑2.25~3 kg/hm2兌水675~900 kg/hm2,對大面積薇甘菊區域且幾乎沒有其他植物生長的地方均勻噴霧;對攀爬的薇甘菊地面根部至1.5 m處莖枝葉,定向均勻噴霧,或1.5 m處砍斷用藥液涂抹莖枝葉和斷口,上部莖枝任由掛在樹上枯死。
水源區防治:對河堤、溝埂等地薇甘菊使用75.7%草甘膦銨鹽粒劑2.25 kg/hm2兌水675 kg/hm2,定向均勻噴霧薇甘菊莖枝葉。
2.2.2 人工鏟除 對飲用水源區域和零星發生薇甘菊的地方,進行人工鏟除,清除地面莖枝和地下根系,集中燒毀或堆悟腐爛后還田。砍甘蔗后,清除蔗地殘留的薇甘菊莖枝葉和地下根系,集中燒毀。對零星攀爬樹上的薇甘菊地面根部至1.5m處砍斷,清除地下根系和地上殘留莖枝葉,挖坑深埋,夯實蓋土,或拾出集中燒毀,上部仍由掛在樹上自然枯死。
[1]王伯蓀,王勇軍,廖文波. 外來雜草薇甘菊的入侵生態及其治理[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德宏州薇甘菊預警監測與防治工作總結[R]. 2008-2011.
S451
A
1003-935X(2013)01-0069-02
李正洪,谷 蕓,郭芯瑜,等. 外來雜草薇甘菊在云南德宏州的危害及防控措施[J]. 雜草科學,2013,31(1):69-70.
2012-12-21
李正洪(1966—),男,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環境保護工作。E-mail:yndht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