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萬成
(湖南省會同縣侗醫風濕病研究所,湖南 會同 418300)
痛風是一組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其臨床特點是高尿酸血癥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風性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石沉積、痛風石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目前治療該病的西藥有秋水仙堿、別嘌呤醇、非甾體類抗炎藥、糖皮質激素類、促尿酸排泄類藥等,其副作用都較大。長期服用,對胃腸道刺激和對肝腎功能有損害。筆者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用侗藥“祛濕通絡湯“治療痛風性關節炎116例,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現將臨床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1 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目前國內外基本采用197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痛風關節炎診斷標準[1]執行。
1.2 排除標準: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伴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未按規定用藥或資料不全無法判定療效者。
1.3 一般資料:觀察病例116例,男106例,女10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82歲;其中跖趾關節45例,踝關節15例,膝關節21例,肩關節10例,肘關節12例、腕關節13例。病程最短者5天,最長者40年。
2.1 一般治療:調節飲食,限制高嘌呤食物(心、肝、腎、腦、魚蝦、海味、豆制品,嚴格禁酒,避免誘發因素等)。
2.2 針灸治療:風寒濕痹宜針灸并施,風濕熱痹宜針不宜灸,久痹正虛以灸為宜。急性期行瀉法,恢復期用平補平瀉法。常用穴位:濕熱蘊結取丘墟、大都、太白;瘀血阻絡取血海、隔俞;痰濁痹阻取豐隆、脾俞;肝腎虧虛取太溪、三陰交。第一足跖痛取太沖、太白、三陰交;趾痛取太白、大都、太沖、三陰交;踝痛取中封、昆侖、解溪、丘墟、委中、絕骨;膝痛取膝眼、陽陵泉、曲泉;腕痛取陽池、外關、合谷、太沖;肘痛取合谷、手三里、曲池、尺澤;肩痛取肩髃、肩貞、肩井[2]。所有阿是穴以梅花針刺絡撥罐。
2.3 侗藥內服祛濕通絡湯:毛冬青30g、青風藤15g、地苦膽30g、蛤蟆葉30g、黃柏 20g、生薏苡仁 30g、川牛膝 30g、土茯苓 60g、澤蘭 30g、豨簽草 15g、地龍 10g、絡石藤 15g,每天服2次,7天為1療程,連服1~3療程。
2.4 侗藥外敷:鮮毛大菜50g,搗爛,兌米酒和淘米水和勻,于阿是穴紗布外敷,膠布固定,每天換1次,直至痊愈。
3.1 療效評判:痊愈: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化驗血尿酸指標降至正常。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但化驗血尿酸指標未降至正常。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和血尿酸指標無任何改變。
3.2 治療效果:116例中痊愈47例,占40.5%;顯效58例,占50%;好轉11例,占9.5%;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
根據痛風的臨床表現當以急、慢性關節為主要表現時,屬中醫痹病范疇,但它與平時所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的痹病并不完全一致,尚有其自身特點。《丹溪心法》指出“遍身骨節疼痛,晝靜夜劇,如虎噬之狀,名曰白虎歷節風。”說明痛風的痛尤為明顯,狀虎之噬,難以忍受。因此在痛風急性發作時迅速止痛,消除病人痛苦十分重要,此時臨床多采用內外兼治,故通過銀針針刺、阿是穴梅花針刺絡撥罐,以疏通經絡,調整陰陽,行氣止痛。再以侗藥青風藤、蛤蟆葉、地苦膽、豨簽草等清熱利濕祛風;在此辨證的基礎上,加入化瘀泄濁之法,重用毛冬青、土茯苓、生薏仁、川牛膝、澤蘭等品,增強血尿酸的排泄;除針對其病機治療外,輔以地龍通經活絡宣痹,以增強其“通”的作用,改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藤類藥善走經絡,故以絡石藤作為引經藥引藥力達四肢關節,通絡祛風,通絡中之滯,提高療效。外用鮮毛大菜,對痛風具有清熱利濕,通絡止痛之功,其有效成份可直接經皮膚滲入肌肉關節,使藥物直達病所,療效快捷。本療法綜合采用內外兼治,對痛風具有清除濕熱、通利經絡、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之功,從而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實踐證明,侗藥許多治病技術方法及方藥對治療常見疑難病癥療效滿意,我們應當很好地挖掘,繼承和發揚,造福于人類。
參考資料
[1]葉任高.內科學(高等醫藥院校教材第五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877 -884
[2]熊曼琪,鄧兆智.內分泌科專病與風濕病中醫臨床診治[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6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