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玲 吳國勇
(1.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原生草藥康復中心,廣西 三江 545500;2.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 三江 545500)
痛風是由單鈉尿酸鹽(MSU)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與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治療上,目前仍沒有很好的方法。自2011年8月以來,我們采用自制的侗藥“消腫鎮痛藥酒”外用治療痛風疼痛,止痛效果好,復發率低,療效顯著。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86例中男78例,女8例;年齡最小32歲,最大65歲;病情最長25年,最短3個月;第一跖趾關節腫痛單側41例,雙側9例;踝關節腫痛單側11例,雙側4例;指關節腫痛3例。
1.2 診斷標準:急性發作或反復發作關節紅腫、疼痛,血尿酸增高。
2.1 侗藥“消腫鎮痛藥酒”組成:鉆地風、拐子藥、無風自動草、水蛭、土蟞蟲、石楠藤、大救架、三七、一顆血、一口血、定風雪等各50g。用500白酒浸泡半個月后備用。治療期間停用其他內服藥物。
2.2 外用方法:患處皮膚消毒,用梅花針輕叩或者用止血鉗夾住皮試針頭,露出針頭約2mm,輕輕點扎患處皮膚,至皮膚稍有滲血點為佳,待血點凝固后擦去,用消腫鎮痛藥酒涂上,待片刻,用塑料棒或竹片拍打5~10分鐘,再涂藥酒、拍打,如此重復3次,1天治療2~3次,第二次以后不再用針點扎皮膚,只涂藥、拍打即可。
3.1 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血尿酸降至正常;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血尿酸未降;無效:臨床癥狀和血尿酸無改變。
3.2 治療結果:痊愈6例;顯效62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最快一般用藥1次,在10分鐘內止痛,最慢用2~3次,12小時止痛。并且復發率低。
馬某某,男,40歲,三江縣古宜鎮個體戶,左足紅腫、疼痛反復發作2年,在縣人民醫院檢驗血尿酸高,1年內要發作7~8次,每次發作都要用西藥抗菌消炎、激素打針輸液3~5天才能控制。2011年10月9日再次發作而來就診,診見扶拐跛行,左足第一跖趾關節腫脹呈暗紅色,觸痛明顯。囑其不用打針輸液和其他止痛藥,用“消腫鎮痛藥酒”外治,治療畢,不到2分鐘,疼痛大減,10分鐘后不用拐杖已能行走自如。囑其帶藥回家按此方法再治療二天而痊愈。隨訪1年未見復發。
痛風屬中醫的“痹癥”范疇。是由于氣血痹阻不通,筋脈關節失于濡養所致。該病對人體有很大的危害,目前還沒有根治方法。不管中藥或者西藥治療,只能暫時緩解臨床癥狀,過后往往容易反復發作。侗藥“消腫鎮痛藥酒”是侗醫治療跌打損傷藥,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痹癥雖說多因感受風寒濕熱外邪所致,然用疏風散寒、清熱除濕之品,效不顯。正如清代王清任所說:“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總名曰痹癥。明知受風寒,用溫熱發散藥不愈;明知有濕熱,用利濕降火藥無功。久而肌肉消瘦,議論陰虧,隨用滋陰藥,又不效。至此便云病在皮脈,易于為功;病在筋骨,實難見效。因不思風寒濕熱入皮膚,何處作痛。入于氣管,痛必流走;入于血管,痛不移處。如論虛弱,是因病而致虛,非因虛而致病。總滋陰,外受之邪,歸于何處?總逐風寒、去濕熱,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風寒,凝結成冰,冰成風寒已散。明此義,治痹癥何難?”根據王清任的痹癥有瘀血說,故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治療跌打損傷之藥酒外用治療痛風,雖不能降低血尿酸,確有止痛好,見效快,復發率低,收到滿意療效。隨訪部分病人,有的喝啤酒、吃海鮮都沒有發作。可見血尿酸高與疼痛并不成正比,其機理有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