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團
(三江侗族自治縣衛生局,廣西 三江 545500)
數千年的祖國醫學史典籍繁多,內容博大精深,其中也蘊含了大量的醫藥倫理及道德禮儀,如唐代《大醫習業》為最早醫藥倫理思想的重要文獻,古代醫家使用的語言都很文明,一些不便直說某些器官如生殖器及所屬部位常用一些文雅的詞語來表示。
侗醫在漫長歷史發展中也蘊藏極為豐富的人文倫理,如在侗醫里婦女月經來潮叫“洗身”,原意是指把身上污濁東西洗掉;懷孕婦女叫“手腳重的人”;人體兩大排泄物統稱為“把”(諧音字),大便稱為“深把”、小便稱為“淺把”;小孩子生病叫“磨角”;去探望身患疾病的老人叫“添糧食”;侗家未滿月產婦因身體特殊她是不能擅自進到井水庭和井旁去取水的,否則被認為污染了水井犯了大忌。所有這些都是蘊含侗醫藥的人文與倫理,古樸人文倫理思想對侗醫藥發展起到很大作用,其最為基本觀點是“愛人、行善、無傷”為準則。
1.1 醫業忠貞:所謂忠貞就是忠誠而堅定不移,侗醫者多為世代傳承,傳承于積德修善者之后代,與其他民族醫一樣,他們為了病人的健康不惜辛勞,一切為病人利益著想,千方百計救治病人,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盡到百分之百的努力。
1.2 醫心純正及醫風清廉:侗醫者心地善良,心態平靜,對病人有同情心,更沒有乘人之危產生私人貪欲心念,對待病人一視同仁,把病人當成朋友、當成親人,把挽救病人生命看成是自己崇高職責并升華成為一種道德感情,以致于一些病人把為自己曾經治療過的侗醫者當成自己親屬和朋友一輩子相好往來,這種醫德情感,起源于責任感情、同情感情、事業感情,使醫患關系變為融洽。
1.3 醫言溫文:早年侗醫者就已經知道了人文語言具有配合疾病治療的作用,素有“良言治百病”之說法。在診療過程中侗醫者大都喜歡使用吉利和鼓勵言語與病人交談,把病人從憂悶的心理環境中解脫出來,在解釋疾病辨證論治過程中語言的使用也很親切、含蓄和委婉。侗醫在診療活動中大都以問診為先,與病人交談獲得有關病情的第一手資料,語言溝通成為了侗醫人員必須掌握最為基本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高低也影響診療質量,語言的內容和方式也反映出侗醫者的素質和水平,良好的語言拉近了醫者與病人之間的距離,使醫患之間變為親切和理解。
1.4 醫道謙敬:醫道就是診治疾病的本事祖輩傳承的侗醫大都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學習與師徒幫教,這里面包含著尊重同行、謙虛謹慎、團結協助、尊老愛幼的傳承思想,以至于父輩固有的秘方驗方得以繼承和發展創新,這對侗醫藥事業發展和世代傳承起到了好大的作用。
2.1 病人就診模式變化:現代醫學環境下醫生是依靠輔助檢查的變化量來判斷疾病與健康,因此醫患之間“物化”趨勢明顯,影響了醫患直接交流,這種“物化”正逐步影響到侗醫藥診療環境,容易造成疾病與病人分離的現象。因此要求民族醫藥醫生更加強調以人為本,真誠與病人交流,在接診病人時要重視病人的心理變化與疾病關系,對病人疾病的認識要有整體觀念,綜合全面分析與判斷,及時了解病人生活方式,創造條件發揮病人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治療,使病人主動參與醫療行為。
2.2 醫患關系中經濟觀念在加強:醫患關系是一項醫療實踐活動中的一種人際關系,其發展與社會經濟體系有關,市場經濟下非政府辦的醫療機構或民族民間醫療行為正逐步走上經濟化、商業化和知識產業化,侗醫者都在實踐著自己的行為動機需要和價值目標,由于雙方均存在利益關系,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這對侗醫藥事業發展是有利的,但是要注意過于經濟化容易出現醫患信息失衡的弊端。從總體上說醫患雙方的目的是相同的,醫生需要為病人治好疾病,患者需要醫生為其實施醫療,這種關系也是受到醫德來約束,以調節醫療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3 醫患關系中法制觀念在增加: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法律日益完善,病人自主意識也不斷地增強,醫患之間其實是兩個獨立的擁有各自權益的主體,數千年以道德規范傳統模式來維持的醫患關系正逐漸被法制觀念所取代,侗醫者們都要有法制維權的意識,認識到法律規范成為當代醫患關系的主要制約手段。我國的《執業醫師法》、《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民法通則》及《侵權責任法》等都為調節醫患關系制定了諸多的相關條文,在醫療行為和醫療糾紛處理中都能保護病人和醫生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