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國偉
瀘西縣高原梨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
尚國偉
(云南省瀘西縣果樹站 652499)
通過對瀘西縣高原梨產業各個環節現狀的廣泛調查,分析研究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就如何培育瀘西高原梨產業提出今后的發展對策。
高原梨;生產;現狀;發展對策
瀘西縣是云南省優質梨商品生產基地縣,也是國家支農資金整合項目試點縣之一。高原梨產業是繼烤煙“雙控”政策和產業結構調整之后瀘西主要的經濟支柱產業之一,但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一些粗放的管理方式已不適應市場的需求。近年來,瀘西縣委、政府提出了重點打造瀘西“四花一葉一果”的產業政策中的“一果”即瀘西高原梨產業,為瀘西高原梨的生產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為此通過調研就高原梨生產的現狀及發展作簡要的分析。
瀘西縣地處滇東南,位于東經103°30′~104°04′,北緯24°15′~24°45′之間,最高海拔2459.3m,最低海拔821m,垂直分布著南亞、中亞、北亞熱帶和中溫帶五種氣候類型,境內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年均氣溫15.2℃,年均日照2122h,年均降雨量979mm,無霜期272.7d。地處低緯高原,晝夜溫差大,是白梨系和砂梨系的最佳適宜種植區域。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瀘西縣被省農業廳,財政廳列為優質梨商品生產基地縣。在各級政府及涉農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瀘西高原梨基地建設從1991年開始實施,高原梨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已初步形成規模。到目前為止,全縣優質梨種植面積0.495萬hm2,投產面積0.267萬hm2,年產量3萬余t,果園遍及全縣五鎮三鄉,以雪花、金花和云南紅梨系列(早白密,美人酥,滿天紅)等品種為主的優質梨占種植總面積的90%以上,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有面積,有產量,但還沒有形成產業化、標準化的優勢。管理粗放、產品質量差等各種因素嚴重制約了瀘西高原梨產業得發展。
受傳統、落后種植方式的影響和果農掌握優質梨栽培管理技術程度不同,多數果農重栽輕管,栽后任其自然生長,致使果樹長勢差,樹冠結構不合理,缺株缺塘問題嚴重。幼樹時期不進行整形、修剪,在園內套種高桿作物與果樹爭肥爭水現象較為突出。即使進入盛果期的果園,管理也是參差不齊,有的畝產超過四千斤,而有的則只有幾百斤。一些已經發展起來并初見效益的果園,也因資金投入不足, 缺乏相應的配套設施,尤其是山地果園,尚未形成旱能灌、澇能排的水利配套渠系,導致這些果園在冬春干旱時無水灌溉,而部分低洼果園夏季多雨時由于長時間被水淹,阻礙了高原梨產業的發展。
大多數果農文化素質低,缺乏市場意識,果品不分等級,銷售上弄虛作假,以次充好,甚至還有的果農受眼前利益的驅使,用高原梨包裝箱包裝外地梨進行銷售,蒙敝消費者,嚴重影響了瀘西“高原梨”品牌形象的樹立,對擴大瀘西縣高原梨的知名度和走向國內、國際市場都產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結果子靠天時,除病蟲害用的是農藥,重產量,輕質量,沒有病蟲害防治意識,任其自然生長,只有到病蟲害大面積流行時才開始打藥且用藥品種單一,濃度大,不僅造成果實農藥殘留量超標而且使病蟲抗藥性提高,降低了防治效果。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氣溫的變化和連年的干旱,冬春氣溫偏高,病菌蟲口基數大。梨黑星病、梨木虱及小吉丁蟲開始發生且呈蔓延趨勢。梨樹病蟲害防治缺乏科學的預測預報,果農缺乏合理用藥知識,防治方法不當,抓不住防治時機,所生產的水果外觀色澤差,果皮粗糙,斑點多,不光滑,商品性不好,缺乏市場競爭力。
瀘西縣高原梨產業經過了多年的發展,雖然形成了一定的面積和規模,但生產經營還是以一家一戶一園為單位,果農難以掌握市場信息變化,無力承擔市場變化帶來的風險,形成不了規模效應,影響了產品的商品化處理能力及其深加工,大大降低了水果的商品價值,阻礙了高原梨產業得發展。
瀘西目前的高原梨生產只限于鮮銷,但隨著大多數果園逐步進入盛果期和新定植掛果面積逐年增加,產量大。鮮銷不僅銷售期短,上市集中,而且價格波動大,不易掌握市場信息,缺乏市場競爭,不利于高原梨的長遠利益。因此發展高原梨相關的后繼產業,增強貯藏加工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在雖然有的農戶修建了小型冷庫進行儲藏,但大多因為處理技術和設備等滯后而無法正常運行。
加強科技隊伍的建設、管理,建立健全覆蓋全縣各鄉鎮的科技服務網絡體系,明確責任,使廣大技術干部充分認識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在工作過程中能自覺深入生產一線全面掌握廣大果農的實際需求,積極開展對果農的科技培訓,解決果農在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組織科技力量,聯合攻關,研制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高原梨現代化生產的技術規程,普及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提高高原梨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以滿足和適應新形勢下果樹業發展的新要求。
積極組建由果農自愿聯合并實行自主經營、自我管理、自負盈虧的優質高原梨專業合作組織、協會,引導和鼓勵廣大果農,尤其是專業大戶、科技示范戶、果品經銷實體等,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通過土地、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強強聯合,為分散經營的農戶提供市場信息、農資供應、技術指導、信貸資金和產品貯藏加工、運輸等一系列化服務,化解市場風險。
推廣、普及梨果套袋技術,不僅能改善水果的外觀色澤,提高其商品性,而且還能大大降低一些病蟲害對果實的危害,減少農藥殘留,增強果品進入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提高果農的收入,促進果農增收,農業增效。
目前,瀘西各鄉鎮果農都在用“高原梨”這一品牌來包裝銷售果品,但所銷售的果品質量、品種參差不齊,市場混亂,嚴重影響了高原梨這一品牌的提升。針對我縣高原梨品種多名牌少的特點,選擇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種,通過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標準、行業管理等提升品牌知名度,擴大市場范圍,增強市場競爭力。
果品貯藏加工是果品生產與銷售之間的一個環節,也是保證果品豐產豐收的關鍵,在果品生產中,耗費人力物力改善栽培管理,尚且不易取得10%或20%的增產,但由于收果時采摘不當,貯藏不善,運輸不及時或粗放而招致爛耗與損失經常達到10%或20%以上,因此加強果品加工業的發展,提高其產品附加值,普及冷藏保鮮技術,提高運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果品加工業高度發展,才能將水果業做大做強并健康、穩步地發展。
憑借目前蓬勃發展的農家樂和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機遇,依托我縣阿廬古洞、城子古村等旅游大環境,發展旅游觀光果園,滿足游人物質和精神雙重享受的需求,促進水果產業可持續發展。
[1] 李榮.建水縣水果業發展的思考[J].云南農業,2012,(增刊1) 159-160.
[2] 北京農業大學主編.果蔬加工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4.
[3]瀘西縣果樹站檔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