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路巧 袁月鋒 劉群格
在腦癱治療過程中, 傳統的康復方式僅僅只是強調藥物療法和肢體康復進行治療, 這樣就不能有效的發揮生物醫學模式綜合治療的作用, 進而使腦癱患者的康復治療時間大大延長, 并且療效也不十分理想。本研究采用綜合康復療法結合平衡發育運動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 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自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小兒科收治的痙攣型雙癱腦癱患者40例, 診斷符合根據2004年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專題研討會討論制定的標準及分型[1]。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20例。治療組中男13例, 女7例, 平均(40±22)月。早產、低體重者占11例, 缺氧者7例,顱內感染者1例, 原因不詳者l例。對照組中男12例, 女8例,平均(42±21)月。早產、低體重8例, 缺氧10例, 顱內感染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腦細胞活化劑靜脈滴注進行治療, 1個療程為10~14 d, 每隔2~3周再進行第2個療程的治療, 所有病人都不間斷治療3個療程以上。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康復模式, 包括心理疏導、藥物治療結合運動療法等,治療組的患者則是在傳統康復基礎上運用沙盤游戲心理法和平衡發育運動療法進行治療, 在神經發育療法基礎上, 結合腦癱患者自身發育特點, 把腦癱患者各方向肌張力調整到平衡狀態, 然后再進行抬頭、翻身、坐立、爬行、跪立、站立、行走等功能訓練。治療師在與患者溝通時, 說話的語氣要溫柔且要有建設性, 每次在沙盤制作完成后, 治療師與患者圍繞著沙盤作品進行溝通和交流, 并且鼓勵患者對自己的作品進行體驗和摸索[2]。兩組患者均由治療師進行一對一訓練,每日訓練1次(每次約為50 min), 每周6天, 30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3 療效評定 治療前后分別運用修訂的Asworth痙攣評價表進行評價。顯效:肌張力降低2級以上;有效:肌張力降低l級;無效:肌張力未降低。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 計量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顯效2例, 有效12例, 無效6例。有效率70.0%;對照組顯效0例, 有效8例, 無效12例, 有效率40%, 2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發生。
痙攣型腦癱患者的腦損傷雖然屬于非進行性的, 但是周圍神經及肌肉的病變一直伴隨著患者的生長發育并且時刻存在著。腦癱患者因在發育期, 所以可塑性很強, 特別是在嬰幼兒時期, 是中樞神經系統代償的最好時期, 把握好這一時期的綜合康復治療, 很多患兒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障礙的狀況都能得到比較顯著的改善[3]。本組資料顯示, 治療組在傳統康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沙盤游戲心理法和平衡發育運動療法, 結果表明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表明在心理治療的基礎上, 該治療方案針對患兒運動功能障礙, 在治療上運用平衡發育療法, 這樣就大大促進了患兒的主動運動和肌力訓練, 十分有效的使運動能力大幅提高。運用綜合康復療法治療腦性癱瘓的患者, 對其進行積極預防、早期干預, 其治療效果明顯勝于單一的功能訓練, 綜合康復治療已成為近年來康復醫學治療腦癱患者的重要方法之一[4]。對患者在整體訓練中, 還應該加以特殊教育、語言訓練、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及手的精細功能訓練為內容的綜合治療措施, 為患兒能夠回歸社會創造盡可能多的、有利的條件。總之, 綜合康復治療是比較符合我國國情的有效防治腦癱的方法之一, 可以充分發揮患兒本身的內在潛力, 全面的為腦癱兒童獲得全面康復提供盡可能多的條件。
[1]林慶.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 診斷條件及分型.中華兒科雜志,2005, 43(4):262.
[2]陳鴻, 張麗榮, 徐晶.多維康復對腦癱患兒生存質量的影響.醫學綜述, 2012,18(22):3905-3907.
[3]溫曉剛, 王翠香.傳統康復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398例臨床觀察.山西醫藥雜志, 2012,41(7):726-727.
[4]任秀云.頭針結合康復運動療法治療痙攣性腦癱.針灸臨床雜志 , 2011,2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