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星燚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北京藏醫院,北京100029)
藏醫藥是藏族傳統文化最為核心的組成部分,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傳統醫學體系,曾為保障藏族人民健康和繁衍生息作出過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以來,藏醫藥以其深邃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理論和實踐優勢,成為西藏的特色支柱產業,并漸漸從雪域高原走向世界,深入到醫療之外的多項領域,形成一種“藏醫藥”連鎖產業效應,并在現代醫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藏醫是藏族人民五大明(大五和小五共為十明。五小明: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星象學;五大明:工藝學、醫學、聲律學、正理學、佛學)之一的優秀文化。
藏醫是藏族歷代祖先自古以來,在西藏高原上同各種疾病斗爭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吸收其它兄弟民族及外來醫學的許多精華不斷地予以補充、提高,進行創造,成為一個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
1.1 藏醫的起源:相傳在公元3世紀,就有了“有毒就有藥”的說法。當時吐蕃人民不僅知道植物、動物、礦物等能治療一些疾病,而且還知道直接解毒的方法。
1.2 古代藏醫:公元100年左右,農田牧業生產上得到發展,人們發明了攪乳提煉酥油的方法后,學會了治療外傷,用酥油止血等方法,又找到一些新的藥物來源。公元7世紀,藏王囊日松贊時,從漢地吸收了一些醫學及天文歷算方面的知識,使藏民族醫學得到發展的道路。
屯米桑布扎到印度學習梵文及印度文化,返回西藏后,改革原來的藏文字體和音意,新創了如今眾所周知的完整藏文,對藏醫學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進藏,帶來了中醫醫典《醫療大全》、《頭傷醫治簡述》等大量的中醫學書籍,印度醫生帶來《布夏母本、子本》。并翻譯成藏文,編著《無畏的武器》共7卷。
公元710年,金城公主進藏,再次從內地帶來了《王藥珍》等許多醫藥理論經典。
宇妥寧瑪·云丹貢布吸收多種醫學精華,充實《四部醫典》。并前往西藏林芝藥城建立醫學寺院,培養弟子上千人,編著了醫學和天文歷算方面的許多經典,后人稱為“藥王”。
被視為第二藥佛的新宇妥·云丹貢布著述醫學經典《大八支集要》等40多部,而《四部醫典》則更視為所有醫學院的共同珍寶。
鄔堅巴仁欽貝將藥物煉丹經典《煉坐臺論》,由印度文譯成藏文,并著有該書釋義《坐臺三論》、《坐臺煉制竅訣銀塔》、《耳傳手冊》等。弟子嘎瑪·讓瓊多吉精通五明學,著有藥物巨著《藥名海》,被后來的醫學家們視為可靠準確的依據而加發引用。
唐東杰波工是奠定拉薩藥王冊的最初基礎者。著述有身體健安、能治百病的智托潔白丸和對瘟疫等內外科疾病有特殊療效的藥紅丸等許多秘訣傳授給后代。
1.3 近現代藏醫:13世達賴喇嘛執政期間,藏醫學再次得到振興,重刻和新著了一些醫書,而且在重整藥王山醫學利眾寺的同時,在大昭寺附近創辦了“曼孜康”以發展醫學和歷算學。在著名醫生欽繞諾布的主持下,藏醫藥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并且重新補制和新增了“曼湯”,使得全套的數目達到了幅,成為我國醫學寶庫中獨特的珍寶[1]。1959年原拉薩醫算院正式改為西藏藏醫院,任命77歲高齡的欽饒羅布大師為藏醫院院長。
1.4 當代藏醫: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及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特別是1979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后,藏醫藥事業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在新的世紀里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更加受到重視。
2.1 藏醫藥發展與西藏歷史息息相關。西藏和平解放前,百萬農奴缺醫少藥,沒有一家現代意義的醫療衛生機構。而今天,醫療保障體系已經覆蓋了全西藏,醫療設施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人均壽命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服務的科技性和服務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2.2 藏醫藥發展與西藏地理和自然環境因素息息相關。西藏高原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
2.2.1 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易患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西藏和藏族為高血壓的高發地區和高發民族。如高原心臟病及高原紅細胞增多癥。
2.2.2 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 :易患白內障、電光性眼炎和皮膚疾病。
2.2.3 氣溫偏低,日溫差大:可以引起食欲、睡眠障礙。
2.2.4 全年分為明顯的干季和雨季:易患關節病。
2.2.5 氣候類型復雜,垂直變化大:易患風濕類疾病。
在長期的同各種疾病斗爭實踐中,藏族人民積累了治療高原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風濕性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肝膽病等疾病的經驗總結。
2.3 藏醫藥發展與西藏傳統習俗息息相關。在西藏的山區、林區,人與人的關系比較和諧,加上水質清新,動植物性食品豐富,人們常年食用的都是沒有污染的牛奶、牛羊肉等高蛋白食品。所有這一切,都非常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在西藏高原這一特殊的環境中也生活著不少長壽老人。
天葬是藏族的一種傳統喪葬方式,因而,大約在公元8世紀,人們就開始對解剖學和胚胎學有所認識,并開始闡述人體的胚胎發育。著名的藏醫學家玉妥寧瑪·云丹貢布編著的藏醫最著名的古代醫學經典《四部醫典》就有了對胚胎的論述[2]。
2.4 藏醫藥發展與西藏宗教息息相關。西藏的宗教不僅是一種復雜的歷史現象,同 時也是一種普遍而持久的文化現象。藏傳佛教與苯教是長期以來相互影響,相互融匯的產物,是藏族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穩定社會精神生活,維護藏區人民健康發揮過特殊作用。藏區人民為了農牧和狩獵的豐收,為了身體健康和生活幸福,時時處處都要求得到神佛的幫助和保佑,總是將宗教儀式和娛樂活動結合在一起,人們借助神祗,手舞足蹈以表達感情,排解困境,治療疾病,驅趕邪魔。不但鼓起他們生活的勇氣和信心,而且對增進健康也確有益處。
2.5 藏醫藥發展與西藏科技發展息息相關。西藏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分為萌芽期、奠基期、高速發展期、緩慢發展期和停滯發展期5個時期。綜觀西藏科學技術史的發展歷程,曾經出現過兩次繁榮,一次是吐蕃王朝時期,另一次是封建農奴制社會前期[3]。在這種良好的環境下,社會相對穩定,科技蓬勃發展,成就輝煌。在科技發展的前提下,藏醫藥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
2.6 藏醫藥發展與西藏社會制度的變遷息息相關。從幾千年的封建農奴制,到民主改革,到成立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西藏漸漸實現了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制度結構的革命性變遷。繼而,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現代醫療衛生機構已建立,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人均預期壽命明顯提高[4]。與此同時,藏醫藥事業也得到飛躍性大發展。
藏醫藥學是民族醫藥的一個分支,也是藏民族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結果,是我國民族醫藥的一朵奇葩。
3.1 其主旨是在于研究藏族同胞對疾病及天然藥物的理解及其傳統醫藥學實踐。
3.2 藏醫藥的基本理論是藏民族對自然界的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同中醫藥)。
3.3 藏醫藥融入多種醫學理論,自成體系。
3.3.1 藏醫學和中醫學、古印度醫學、古阿拉伯醫學并稱為“四大傳統醫學體系”。
3.3.2 藏醫融入了古中醫、古印度、古波斯、古希臘和古阿拉伯的醫學理論。《四部醫典》中的第一幅圖“藥王城圖”,周圍畫的就是來自各方的藥材,這些藥材當時在青藏高原都有其特定的具體地理位置,但不是局限在青藏高原的藥材。
3.3.3 藏醫是一種佛教醫學。在各個寺廟中設有曼巴扎倉,即藏醫學院,要求僧侶必須要學10年才可以出徒,才可以給人治病。僧侶出家后,沒有家庭和親人的拖累,在寺廟中潛心鉆研學術。
3.4 藏醫藥學研究具有藏族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特征。傳統藏醫藥學首先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它體現了千百年來藏族人們對自然、健康和生命的求索,對人與自然內在關系上的探索,以及戰勝病魔的種種成功經驗。在吐蕃王朝時代,藏族古老的本教中就流傳著有關鴉片及其毒害作用的民謠。由于藏醫藥學研究人與生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而這種相互聯系包括人-植物、人 -動物間的特定關系,涉及到文化的、地理的、生態的和各種生物的多重影響,所以具有多樣性的特點。這恰恰是藏醫藥學反映出的豐富多彩和別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而論,藏醫藥學與藏傳佛教、天文歷算、自然生態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等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藏醫藥研究工作應當以對藏醫藥理論體系所歸屬的文化圈和文化現象的了解為基礎。
3.5 藏醫藥研究具有現代的、自然科學的和具體的、實踐性的特征。
3.6 藏醫藥研究內容注重傳統藏醫藥學和現代科學間的融合。傳統藏醫藥采用大量地道藥材,現代藏醫藥涉及大量關于天然藥物的化學成分、藥理學及有關藥用生物功效的用法、制備方法等多元信息和手段。
3.7 藏醫藥對于常見病、多發病具有神奇療效,并且在一些領域具有一定的領先性和獨創性。
4.1 傳承意義。藏醫是具有悠久歷史、獨具特色、療效顯著的一門科學,是藏族人民在復雜的自然環境中與各種疾病長期斗爭所形成的民族醫學,是中國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門。今天它與諸多先進的醫療體系相借鑒和結合,已經并將更好地為藏族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務。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藏醫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西藏自治區的強巴赤列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4.2 藏醫藥傳承現狀
4.2.1 藏醫藥醫療現狀。目前全國共有藏醫醫院69所。截止至2008年,西藏自治區共有獨立的藏醫醫療機構18所,全區地區級以上藏醫醫療機構藏醫病床達650張,全區藏醫藥工作人員2139人,地區級以上藏醫院診療人次為60萬人次。
4.2.2 藏醫藥教育現狀。目前,藏醫已開展博士、碩士學位教育,已出版藏醫教材25門,已有64人獲得了藏醫碩士學位。除藏醫學院培養藏醫藥人才外,還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藏醫培訓班,積極承擔基層藏醫專業人才的繼續教育工作。國家先后組織實施名老藏醫藥專家師帶徒繼承項目,共有3名徒弟已正式出師,并成為各級藏醫藥機構的骨干。2009年,強巴赤列作為藏醫代表榮獲“國醫大師”稱號。
4.2.3 藏醫藥科研現狀。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藏醫藥等傳統醫藥的傳承研究,相繼開展了大規模的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全面、系統地繼承名老中醫專家的學術思想、臨癥經驗和特色技法等,提高繼承人的臨床診療水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經組織了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在這四批名老中醫繼承工作中,包含了部分藏醫老專家,為繼承名老藏醫學術思想方法研究奠定了較好的基礎,起到了一定的傳承示范效果。
4.2.4 藏藥業現狀。截止至2008年,全國共有藏藥企業40多家。其中,西藏自治區藏藥生產企業18家,且均通過國家GM P認證,能夠生產3多個藏藥品種,獲得國藥準字號的有2個品牌,1個藏藥品種收載在中國藥典。
2010年,經過國家相關機構嚴格審批的北京藏醫院制劑室通過驗收合格。北京藏醫院制劑室的設立,為緩解藏藥用藥壓力,藏藥人才培養,加快醫院發展和發揮民族特色具有重要意義。它將傳統藏醫醫學理念與現代科技手段有機結合,從多角度深入滲透疾病。從而引領藏醫藥學與世界醫學接軌,不斷向科學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隨著藏醫藥事業的迅猛發展,藏醫藥的服務范疇已經不僅僅限于醫療和科研領域,在旅游社區、養生保健等多個產業領域中,藏醫藥都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逐漸形成一種“藏醫藥”連鎖產業效應。
5.1 中國藏醫藥從雪域高原走向世界
5.2 藏醫藥成為西藏特色支柱產業
5.3 藏醫藥資源優勢分析。藏醫藥作為一種產業資源,經過漫長的歷史積累與系統發掘,與其它自然資源相比具有獨特的優勢。
5.3.1 作為知識資源,文化底蘊深厚。藏醫藥是一種傳統知識體系,植根于藏族傳統文化土壤,與本地特有的宗教、哲學、天文、物候、民俗等學科門類息息相關,其理論規范、思維方式、技術手段、醫德倫理都蘊含著藏民族傳統文化特征,是在吸收周邊民族醫學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總結而成的。它以“三因學說”為基礎,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診療體系,尤其對治療本地區的常見病、多發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主要典籍有《四部醫典》、《月王藥診》、《晶珠本草》等。藏醫藥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是我們開發藏醫藥的首要資源,為我們發展藏醫藥事業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5.3.2 作為衛生資源,工作基礎堅實。我國政府非常重視藏醫藥事業的發展。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陸續建起一批藏醫院、藏醫學院、藏藥廠。目前,在西藏自治區7個地市中,有5個地區建立了地區級藏醫院,75個縣中5個設有藏醫院,70個縣中設有藏醫科。1992年北京也建起藏醫院。全國目前已有10多個城市建立了藏醫診療機構。《藏醫醫院標準》也得以頒布實施,在改革浪潮的推動下,藏醫藥教育一改過去以師帶徒或寺院教學的形式,全面納入學校教育體制,在西藏以及甘、青、川、滇四省的藏族聚居區建起了各級藏醫學校,為發展藏醫藥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5.3.3 作為工業資源,競爭優勢顯著。藥品生產的競爭優勢取決于資源豐富程度與成本高低。藏藥工業在這兩個方面的優勢是明顯的。首先,藏藥生產所用藥用植物種類豐富,儲量大,大都為青藏高原特產。
其次,藏藥產品具有生產成本低、附加值高、體積小、重量輕、便于運輸等特點,其資源的獨占性,可獲得強勁的競爭優勢,這與西部地區的能源產業如新疆石油、甘肅鎳、青海鉀肥相比,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無污染、效益高等的特點,與新疆的瓜果等土特產相比又不存在保鮮問題,與云南,貴州的煙草業相比又屬利國利民的健康產業。因此,青藏高原作為藏醫藥學的發源地和藏藥的產地,主產種和特有種的數量是世界上任何民族藥都不可比擬的,其活性成分高而且無污染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對高海拔地區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心腦血管疾病、肝膽病、胃病、風濕病、哮喘病、皮膚病、跌打扭挫等疾病的奇效也是許多同類藥物無法相比的。
5.3.4 作為旅游資源,市場前景廣闊。西藏有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在改革開放前旅游業幾乎是空白,近年則呈現顯著增長趨勢。
把藏醫藥作為旅游資源,將為西藏的旅游業注入新的活力,其開發的主要途徑有:①以藏東南的天然植物資源為依托,興建大型藥用植物園和藥用動物馴養園;②利用環境優勢,結合藏醫藥學的傳統配方及養生方法,開展多種主題的健康旅游;③做好藏藥類旅游商品的開發與流通。
目前藏醫藏藥在旅游業中的優勢還未引起關注,一旦高原上特有的地熱、缺氧、日照時間長等自然特征與藏醫藏藥的人文內涵有機結合起來,投入資金,合理開發,必將對促進旅游市場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5.3.5 作為文化資源,宣傳效應持久。藏醫藥學是藏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自然觀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疾病是人體內環境與自然環境失衡所致,醫生的職責在于設法恢復和重建平衡。藏醫藥學這種內在特征與其它文化種類緊密聯系,向世人展示著藏文化的獨特內涵。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已被譯成8種文字交流,有近百部藏漢版藏醫著作出版。根據北京藏醫院多年來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大量經驗,深刻地感受到通過發展藏醫藥弘揚藏文化,其宣傳的力度比任何理論宣傳都顯得深刻而持久。
6.1 藏醫養生理論。隨著醫學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但要求健康,更注重生存質量的提高。專家們預言,21世紀是以自我保健為主的世紀。藏醫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藏族先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和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養生健身經驗,記載了很多既有系統理論又有民族特色的藏醫養生理論。養生又稱攝生、養性、保生等。藏醫學在吐蕃時期積累了豐富的多種多樣的養生健身的方法。《四部醫典》強調人人要做到“三點兩會”,即生活起居點、維命飲食點、調養方法點和養老延年會、滋補強壯會等。具體方法有。
6.1.1 藏醫養生的原則[5]。①治未病;②貴中和;③順天時。
6.1.2 藏醫養生的方法。①飲食養生;②情志養生;③起居養生。
6.2 藏醫藥融入現代養生文化的優勢
6.2.1 獨特的藏藥養生配方,具有深邃的文化淵源和實踐意義。
6.2.2 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6.2.3 具有中醫性調理的文化內涵,與現代養生觀念相吻合。①重視自然:藏醫學十分重視自然與人體的關系,有大、小宇宙之稱;藏藥的原料及產品皆出自高原本土,對醫治多種疾病具有神奇功效。②遵循預防為本的保健養生宗旨: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環境惡劣,空氣稀薄,致病因素很多,極易形成重癥、頑癥、絕癥,且交通不便,求醫困難。正是基于這種客觀實際,發展中的藏醫保健養生理論遵循預防為本的保健養生宗旨,在實踐中從防范入手,形成對人體呼吸、器官、血液等系統的全力防護,組建三道健康防火墻,有效抵御外部病毒侵襲,驅除體內殘存病毒,使人體保持健康狀態。③崇拜健康與文明,追求傳播藏醫藥學即是傳播健康,無疾則健康,傳播藏傳佛教就是傳播善良的理念,無惡則善良,它的實踐是人類征服自然,提高身體素質,抵抗疾病侵襲,創造美好生活的寶貴資源;④藏醫保健養生理論信奉生物界萬物生生相克的自然法則,認為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萬物都矛盾的,辯證的,有正必有反,有陰必有陽。
6.2.4 醫技醫術簡、便、廉、驗。
6.2.5 醫藥緊密結合,無污染,療效穩定。
6.3 未來發展方向:以藏醫藥養生為依托,融合多種醫學養生特異療法,實現現代科學與傳統醫學的有效結合。神奇的藏醫保健養生理論,以它深邃的文化內涵和優勢,正被世人所注目,未來,我們要將悠遠的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結合起來,以藏醫養生理論為基礎,采取其他民族醫學、中醫學和西醫學的養生優勢方法,打造藏醫為主導,多種醫學方法相結合的現代養生模式。我們深信,藏醫保健養生理論來源于實踐,還將發展于實踐,將會引領現代養生學,并以獨特的保健養生功能為人類的健康造福。
[1]甄艷,蔡景峰.藏醫藥概論[M].西藏研究,2002.79-86.
[2]強巴赤列.胚胎學簡史及藏醫對胚胎學的貢獻[M].2005.
[3]丁玲輝.一部展現西藏地方科學技術發展歷史的力作——讀《西藏科學技術史》[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3(12).
[4]孫志香.西藏民族改革50年:變革與反思——解讀《西藏民族改革50年》白皮書[J].學理論,2009(18).
[5]馮嶺,仁旺次仁.《黃帝內經》與《四部醫典》養生學說比較研究[J].中醫藥創新與發展,201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