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小翔
(廣西民族醫藥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01)
痧病,又名痧癥、貧麻、貧痧等。痧病是以壯醫為主的南方少數民族醫學的一種病癥名稱。該病以全身脹累、頭暈腦脹、胸腹悶脹、肢倦無力、胸背部透發痧點等為主要臨床表現,治療以刮痧和內服解痧毒藥為主[1]。
臨床上,痧病與感冒(指中醫的外感)在臨床表現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容易混淆,甚至有些人將二者之間劃等號。事實上,痧病與感冒二者的病因病機、治療原則及治療方法存在著極大的差異。茲將痧病與感冒之異同,做一下探討,供同道參考。
1.1 痧病:又名痧、痧脹等。中醫言痧,早期見于《痧脹玉衡》,痧病是指夏秋之間,因感受風寒暑濕之氣,或因感受疫氣、穢濁,而見身體寒熱,頭胸悶脹或疼痛,或上吐下瀉,或腰如帶束,或指甲青黑,或手足麻木等一類病癥[2]。壯醫認為,痧病是感受痧毒引起的,以全身脹累、頭暈腦脹、胸腹悶脹、肢倦無力、胸背部透發痧點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癥[1]。
1.2 感冒:是指由風邪為主侵襲人體肌表而致,癥見鼻塞流涕,頭痛且脹,怕風,骨節酸楚,惡寒發熱,或有咳嗽咽痛等。《中醫內科學》[3]:“凡感受風邪或時行疫毒,導致肺衛失和,以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為主要表現的外感疾病,稱之感冒。”依其輕重病因不同,又可分為傷風、冒風、重傷風、時行感冒、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體虛感冒等。
2.1 痧病病因:壯醫認為,痧病多出體弱氣虛者,外感痧毒、熱毒、暑毒等,邪毒內阻三道兩路氣機,或飲食不當,內傷谷道,邪毒留滯于肌肉之間,毒正交迫,發為痧病。其誘因有受熱,如高溫勞作,陽光暴曬,天氣炎熱而穿衣過厚,常食煎炒油炸之品等。這些都可以導致痧毒內侵、阻滯三道兩路而發為痧病[1]。
從痧病的臨床表現來看,痧毒的性質應該是濕毒、熱毒的混合體。濕毒阻滯于皮膚肌肉之間,故出現全身脹累、頭暈腦脹、胸腹悶脹、肢倦無力等表現;而熱毒侵犯則表現出發熱、尿黃、胸背部皮膚易出痧點等表現;濕毒、熱毒混而侵犯機體,故有舌紅、苔黃或黃膩,舌下靜脈曲張較甚等體征。
痧毒的來源,既可來自于外界,也可由于內生。一般是內外痧毒結合更易使人發病,這也容易解釋,同樣的環境,某些特定體質者易發痧病,而另一些人群則不易發痧病,即使發病臨床表現也較輕。
2.2 感冒病因:感冒之病因,主要為感受風邪疫毒,尤在氣候突變、寒暖失常、正氣虛弱的情況下易發。外感邪氣或疫毒,從皮毛或口鼻侵犯人體,使肺衛失和而發病。風邪為六淫之首,在不同季節,隨時氣而侵入,因此冬季多風寒,春季多風熱,夏季多夾暑濕,秋季多兼燥氣等。此外,起居不慎,寒暖不調,過度勞累,可使肌腠不密,肺衛調節功能失常,衛外不固,遇外邪侵襲易發病[3]。從上可以看出,痧病與感冒同是外感邪氣兼體弱引起疾病,但痧病的病機變化在于邪氣阻滯肌肉,感冒的病機變化在于肺衛失和,二病的發病部位深淺有一定的差異,后者更趨于淺表。
3.1 痧病表現:一般都有全身酸累,胸腹煩悶,帶發痧點等癥狀及體征。部分患者可出現惡心嘔吐等。其明顯特點是全身酸累,懶于動作,肌膚刮之可現紫紅色痧點、痧斑等。痧病多見于夏秋季節[1]。
3.2 感冒表現:初起多見鼻竅和衛表癥狀,鼻咽作癢而不適,鼻塞,流清涕,噴嚏,聲重而嘶,頭痛,惡風等,繼而惡寒發熱,咳嗽,咽痛,肢節酸重不適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可出現胸脘痞悶,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大便稀溏等癥狀。與痧病易于混淆的夾濕感冒,多見于梅雨季節,以身熱不揚,頭脹如裹,骨節疼痛,胸悶,口淡或口黏為特征[3]。
從上不難看出,痧病的表現以全身酸累、膚發痧點為主;感冒的表現則以惡風、惡寒、發熱、咳嗽、鼻塞等為主。二病都可能出現發熱,但痧病患者的發熱,多為自身感受,體溫并不同;感冒引起的發熱,大多伴隨體溫升高,且病情隨體溫升高而加重。
4.1 痧病治療:壯醫認為,痧病的治療,以解毒除痧,疏通氣機為主。具體治療措施,輕者單用刮痧療法即可。刮痧療法:先用煨熱之姜塊或搗爛的姜泥,擦拭刮痧的部位,如額、頸根、胸、背等部位,再用刮痧板或其他鈍滑工具,自上而下,反復刮治皮膚,至局部皮膚出現紅色或紫色小斑點、斑塊等。重病配合內服解痧毒的藥物,如山芝麻、三叉苦、金銀花等[1]。
4.2 感冒治療:感冒邪在肺衛,一般感冒多為實證,治療以解表達邪為原則,如風寒感冒治以辛溫解表;風熱感冒治以辛涼解表;暑濕感冒治以清暑解表;時行感冒,治以辛涼解表,佐以清熱解毒;虛人感冒,又當兼顧補養,標本兼顧[3]。
痧病的治療,重在解毒、疏通;感冒的治療,重在解表達邪。二者的側重點有著較大的差異。
綜上所述,痧病與感冒非同一種疾病,臨證之際需鑒別清楚,切勿混為一談。
[1]龐聲航,等.中國壯醫內科學[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中國辭典編輯委員會.簡明中醫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
[3]田德祿.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