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內分泌科,河南 鄭州 450007)
初診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護理
王曉燕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內分泌科,河南 鄭州 450007)
糖尿病;心理護理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伴有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的一組慢性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它是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和(或)周圍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所致。其主要危害是長期高血糖等因素造成的微血管病變和大血管病變,致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嚴重時可出現急性并發癥,威脅患者生命。目前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高,隨著病程的進展,控制不及時,會出現一系列并發癥,由于糖尿病的不可根治性和各種嚴重并發癥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給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痛苦。治療的成敗與護理工作質量有密切的關系。要提高醫療護理工作質量,除了做好基礎護理等還要注意患者的心理護理,尤其是初診為糖尿病患者,不良心理因素較多,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種不良心理,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很重要。
1.1 否認
多數初發糖尿病患者對患糖尿病持否定態度,往往在體檢時無意發現。由于沒有明顯不適,故多數人不重視,不認為自己得了糖尿病。甚至懷疑化驗結果的準確性以及醫師誤診。表現為對醫師的指導與治療方案持無所謂態度,認為沒有什么不適不需要治療。還有的患者吃了兩天藥,查了兩次血糖,正常后自認為糖尿病已治愈,從此不再治療,從而失去早期治療時機,使一系列并發癥提前出現。
1.2 恐懼、悲傷、憂慮
到目前為止,糖尿病仍為終身治療疾病,不能根治。多數患者表現為情緒低落,感情脆弱,性格變得孤僻,少言寡語。失去生活的樂趣。尤其是一些中青年患者,一旦確診將意味著終身接受治療,而他們正是創業,求學肩負著家庭重要責任的人,面對復雜的治療,嚴格的飲食要求等他們感到絕望,感到低人一等,不敢告訴同事,同學,從而失去生活的信心,變得消沉,不思進取,工作效率,學習成績均受影響。一些患者雖然也想控制好血糖,但往往知識缺乏,沒有足夠的自我管理經驗,信心不足,不能堅持實施醫師提供的治療方案,再加上血糖受好多因素影響,治療過程中難免出現大的波動,患者往往期望值過高,結果事與愿違,從而不斷挫傷積極性,這些心理反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治療效果。
1.3 喪失信心
有些患者聽說糖尿病為終身治療疾病,而且將來并發癥會波及全身,感到很無望,對什么事都失去信心,甚至達到絕望境地。
1.4 抑郁
患者表現為情緒低落,沮喪,思維遲鈍,情感淡漠,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甚至出現自殺等過激行為。
2.1 糖尿病相關知識教育
初發糖尿病者往往無所適從,加強糖尿病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更多的自我護理技巧,利用各種形式,如講座,幻燈,食物模型,板報,宣傳冊,宣傳欄,床邊一對一教育和大課堂教育等。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其生活質量,讓他們了解糖尿病雖然目前不能根治,但完全可以控制,通過堅持治療,完全可以預防和延緩并發癥的產生,和正常健康人一樣生活。
2.2 密切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理活動,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給予心理護理。對持否認態度的患者,不要強迫患者馬上接受,可以讓他多和醫師交流想法,使其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尤其是飲食控制問題,如果患者原來飲食量較大,不要讓他一下子減量至理想標準,可逐步改變飲食習慣,讓其逐步適應。對持懷疑態度的患者,耐心講解有關知識,使他們真正了解糖尿病,重視糖尿病早期治療的重要性。對情緒低落,悲傷的患者,加強護患溝通,多傾聽他們的感受,做他們的知心朋友。
2.3 對有自殺傾向的患者,要給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多關心他們使他們擺脫壓力,走出陰影,建議他們多和有經驗的糖尿病病友交流,增加信心,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不斷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4 重視患者依從性教育,使他們主觀上認識到控制飲食,藥物治療,血糖監測,運動療法等是治療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幫助他們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使血糖,血壓,血脂,體質量等控制到理想標準,延緩并發癥出現,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2.5 增加護患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首先用溫和的語言、熟練的操作、豐富的醫療護理知識取得患者的信賴。主動與患者談心,多安慰和鼓勵患者使之消除不良心理。
患者的心理護理是一項復雜的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不但要具備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掌握熟練的護理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度的責任心,同情心,不斷提高溝通技巧,以生物,心理,社會新的醫學模式 對患者進行全面整體化護理。隨著護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對患者的心理護理也將會更加成熟和完善。
R473.5
B
1671-8194(2013)17-0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