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喜冬
(吉林省白城中心醫院,吉林 白城 137000)
血液標本臨床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
常喜冬
(吉林省白城中心醫院,吉林 白城 137000)
血液標本;臨床檢驗
要保證臨床實驗室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關鍵在于血液標本質量的高低。檢驗信息正確、有效的先決條件是保證分析前階段質量控制,也是臨床實驗室質量保證體系中的關鍵環節[1]。《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的具體要求》(ISO15189:2003)中提出了“分析前階段”的概念為“從臨床醫師開出醫囑起始,按時間順序,包括提出檢驗要求,患者的準備,原始標本的采集,運送到實驗室并在實驗室內傳送,至分析檢驗啟動無止。”由此可知,決定檢驗結果真實準確性的前提是分析前質量控制,也是最易為醫務工作者所忽視的問題。本文對可能影響血液標本檢驗結果準確性的分析前因素予以闡述,以指導臨床檢驗工作的順利開展。
標本來自從患者體內抽取的靜脈血,其準備顯然是分析前階段質量管理的重點。可能影響檢驗結果的患者因素主要包括:
1.1 機體狀態
采集血液標本時要求患者應在平靜休息的狀態下。但由于患者就醫時往往存在緊張、激動、恐懼、興奮等心理變化,可能影響到某些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如運動后,消耗了一定的能量,丟失了一定數量的體液,許多檢驗項目可能出現與正常狀態下不同的結果,如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肌酸激酶等可出現暫時性升高,血中鈣、鈉、白蛋白、血糖等成分亦會發生一定變比。
1.2 飲食因素
因為飲食中的不同成分可直接影響檢驗結果,因此,多項檢驗項目要求采集標本前應禁食12h。研究表明,一頓標準餐后采集血液標本檢測甘油三脂和血糖可分別升高50%和15%,原因在于此時血清常呈現乳糜狀,許多檢測項目的準確性受到影響。另外,一些含咖啡因飲料可提高淀粉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堿性磷酸酶等測定值。空腹采血是可以避免飲食對檢測結果的影響,但時間必須適當。如果間隔時間過長,會降低血糖、蛋白質的測定值,提高膽紅素的測定值,誤導疾病診治。
1.3 藥物因素
幾乎所有的藥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某些檢驗項目的測定值[2]。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治療藥物甲狀腺制劑,但它能使糖吸收加快,糖原分解和糖異生作用增加,提高了生理狀態下血糖的檢測值;其次,藥物一般具有損害肝、腎功能的毒副作用,干擾相關指標檢測值的準確性。為避免藥物對檢測結果的影響,在檢測前應按規定暫停使用各種藥物,出于疾病治療需要不可停用,應予以說明,以便檢驗人員和臨床醫生準確評估患者情況。
1.4 采集時間
為避免飲食、機體狀態以及晝夜節律對檢驗項目的影響,原則上選擇晨起空腹時采集的血液標本為宜。
在選擇采集血液標本最佳時機時,還應注意:①檢出陽性率最高的時間,如盡可能在抗菌藥物使用前和發熱前寒戰期采集血液標本用于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②對診斷最有價值的時間,如測定用于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指標CTNT,采集血液標本應選擇在發病后4~6h較好。③考慮采血個體的生物節律性,尤其是在分析激素水平時更應注意,如采血測定女性生殖激素時,應詢問月經周期情況。
這是是保證分析前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血液標本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實驗數據是否正確可靠。這要求醫院必須根據相關規范建立一套完整的靜脈血采集質量控制體系,包括無菌操作的執行、采血程序的規范以及正確應用壓脈帶、選擇抗凝管,同時考慮輸液的影響,采取防溶血防污染等一系列措施,切實保證所采集的血液標本達到檢驗項目的質量要求,確保檢驗數值可靠準確[3]。
2.1 執行無菌操作規范和采血程序
采血時必須嚴格遵守并執行無菌操作規范和采血程序,采用真空采血管,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帶一墊,防止醫院感染的發生。
采血部位的選擇。將被采血者手臂或其他部位充分暴露并查看靜脈分布,選擇比較有把握順利抽取血液的肘靜脈或其他靜脈(嬰幼兒可選頸靜脈)作為采血點。
以適當的力量將脈帶扎在被采血者穿刺點上方約6cm處,囑其握拳充盈靜脈。為避免溶血的產生,采血前不得拍打采血部位。對穿刺部位用0.5%碘伏液,由內向外在約5cm范圍內常規消毒。連接旋緊采血針與持針器,一手固定皮膚,一手持采血針,進針時要求針頭斜面向上與皮膚呈20°迅速扎進靜脈內,之后將采血管接上抽取適當血液留作檢驗,然后囑其松拳、松壓脈帶,穿刺點用棉簽按壓,迅速拔出針頭。整個過程要迅速,所用時間越短越好,一般要求在1min內完成。為避免采集的抗凝血凝固,應將采血管顛倒6~8次以上將其混勻,以備檢驗之用。
2.2 正確掌握壓脈帶的壓迫時間
壓脈帶壓迫時間過長時,可改變所采集靜脈血中的各種血液成分含量。在3min以上時,靜脈擴張瘀血后,組織間隙內水分得以增加,血液逐漸濃縮,提高了血清鉀、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等的含量。因此,采血時應將壓迫時間縮短,最好在1min內完成。當重復采血時,最好換用對側手臂。
2.3 抗凝劑的正確選擇和用量
標本需要抗凝時,必須根據要求選擇抗凝劑,用量要適當。采集血標本后,必須將二者顛倒充分混勻,同時避免強烈震蕩溶血,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2.4 輸液的影響
輸液過程中,不能采集血液標本。因為輸液稀釋血液,而且輸入的葡萄糖、蛋白質、電解質等成分會干擾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如果必須采集血液標本,輸液結束1h后適用于輸入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質、電解質的患者,8h后適用于輸入脂肪乳劑的患者。
2.5 采取防溶血防污染的措施
血液標本出現溶血、脂血、黃疸等現象,均可影響檢驗結果,最為顯著的是溶血[4]。標本溶血后,血清內含有血細胞內含量高的物質,可出現假陽性的檢測結果。采集血液標本時,可造成溶血的機會包括不順利的穿刺、拍打采血部位、壓脈帶應用過久等,故采血時正確選擇靜脈使血液能夠自然流出。為防止標本被污染,應避免選擇有炎癥、化膿等變化皮膚損害部位的靜脈。
標本采集后送達檢驗室過程中,應做到密閉、防漏、防震、防污染,并及時按常規及時處理,盡快檢驗。急診標本檢測血常規、血氨、血凝時應及時處理,每1h運送1次生化、免疫、血流變等血液標本,對合格的標本接收后應做好簽收記錄。對不合格的血液標本,應通知相關部門重新采集合格血液標本送檢。對不能及時檢驗的血液標本,依據不同的檢驗項目予以預處理,以備檢驗之用。
[1] 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板社,2006:39.
[2] 趙建宏,戴二黑,張振國,等.醫學檢驗標本留取及收集指南[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9.
[3] 戴寶珍,余劍珍.臨宋護理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21.
[4] 王庸晉.現代臨床檢驗學[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71.
R446.11
A
1671-8194(2013)17-03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