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賽華 孫紹裘 周昭輝 陳希龍 楊 軍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傷三科,湖南 長沙 410008)
萬向鎖定加壓掌側雙柱接骨板治療AO-C型橈骨遠端骨折的療效分析
曾賽華 孫紹裘 周昭輝 陳希龍 楊 軍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傷三科,湖南 長沙 410008)
目的臨床研究采用萬向鎖定加壓掌側雙柱接骨板治療AO-C型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的治療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將選取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48例AO-C型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并對其采取掌側入路并使用AO2.4mm萬向鎖定加壓掌側雙柱接骨板進行固定,術后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結果本組48例患者經過臨床手術治療,在8~16個月的隨訪中,采用X線片進行復診,其顯示骨折愈合良好,關節面較為平滑,橈骨軸向長度均恢復;其中優33例,良11例,可4例,優良率達91.67%。結論通過長期臨床實踐,在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中采用萬向鎖定加壓掌側雙柱接骨板治療方法,由于其內固定符合三柱理論而顯得更為牢固,同時實施早期功能鍛煉可有效提升臨床治療有效性。
橈骨遠端骨折;萬向鎖定加壓掌側雙柱接骨板
在臨床骨創傷疾病中橈骨遠端骨折屬于較為常見的,據相關研究報道[1]顯示,其臨床發生率為20%,其中大部分患者可采用石膏、閉合性復位或外固定等非手術治療方法,療效均較為顯著,但是對于不穩定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臨床醫學工作者普遍認為可采用手術治療方法。在本文研究中,筆者將選取所在醫院收治的48例AO-C型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采用萬向鎖定加壓掌側雙柱接骨板進行臨床治療,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均選自于筆者所在醫院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間收治的48例AO-C型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患者年齡為22~71歲(平均45.7歲);患者自傷原因:墜落傷7例;跌倒致傷30例;車禍傷9例;機器壓傷2例;骨折位置:右側30例,左側18例;本組患者合并其它骨折病癥:2例為下尺橈關節脫位,10例為尺骨莖突骨折,3例為尺骨骨折,4例問哦其他骨折;本組患者的AO分型:10例為A3型,5例為B1型,12例為B2型,4例為B3型,8例為C1型,6例為C2型,3例為C3型;本組患者術前均經X線片顯示為橈骨遠端骨折,部分嚴重者行CT檢查,準確掌握患者關節內的壓縮及移位情況;在本組患者中有15例患者術前嘗試采用手法復位,效果不佳而轉行手術治療。
1.2 手術方法
手術切口選取前臂掌側,然后從橈側腕屈肌橈側緣采取縱向直切方式進入(在進入時需注意保護正中神經、橈動脈),再將旋前方肌以及骨膜切開,以能夠完全顯露出骨折斷端,如有需要可將關節囊部分切開,以此來顯露出橈骨的關節面;將壓縮骨質進行撬撥,同時對嵌壓軟組織進行清理,之后對骨折進行復位;在手術中采用C臂機進行透視,對橈骨莖突高度以及橈骨遠端關節面的平整度進行仔細的觀察,并將橈骨遠端關節面的尺偏角和掌傾角進行恢復處理。待C臂機確認復位之后采用克氏針進行臨時性固定,以此來維持骨折復位,選用橈骨遠端AO2.4mm萬向鎖定加壓掌側雙柱接骨板(長度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直接置于掌側的骨面,再使用萬向鎖定鋼板導向器進行鉆孔、測深及擰入萬向鎖定螺釘。為了確保螺釘未釘入腕關節,需要在不同角度下(如:20°斜位,標準側位)采用C臂機進行確認。術后切口放置橡皮引流條。
1.3 術后處理
本組所有患者術后均使用3d左右的抗生素;術后12d左右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拆線。術后第1天可指導患者進行手指伸屈活動;術后24h后拔除引流條,便可指導患者進行適量的腕關節伸屈及旋轉功能鍛煉;術后7d便可進行腕關節的功能鍛煉。
1.4 療效判定標準
本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均參照Dienst[2]腕關節功能評價標準執行,其中優:患者腕關節功能完全恢復,外形恢復正常且無疼痛感;良:患者腕關節功能基本正常,外形恢復正常且無疼痛感;可:患者腕關節功能存在一定的障礙,外形存在畸形,但無疼痛感;差:患者腕關節功能存在障礙,外形明顯畸形,有疼痛感。
本組48例AO-C型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經過臨床手術治療,在8~16個月的隨訪中,采用X線片進行復診,其顯示骨折愈合良好,關節面較為平滑,橈骨軸向長度均恢復。根據Dienst腕關節功能評價標準判定療效,其中優33例,良11例,可4例,優良率達91.67%。
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主要表現為干骺端皮質骨粉碎及松質骨壓縮,若采用手法復位等非手術治療方法無法達到解剖復位,即便是采用石膏、夾板固定同樣難以維持橈骨長度、掌傾角、關節面的支撐,因此極易再次出現移位。為了能夠有效達到解剖復位并有效固定,目前臨床醫學研究者普遍認為可采用手術治療方式。
3.1 手術指征
在腕關節結構中橈骨遠端關節面是最重要的結構之一。相關研究文獻報道認為:當橈骨的遠端關節面移位>2mm時,其可能會增加50%的局部應力,同時也極易引起骨折愈合后出現骨關節炎癥。在臨床治療方面需盡量恢復橈骨的高度、橈骨遠端關節面的完整以及其正常的生理角度等,這樣才能實現有效恢復腕關節的正常生理功能。臨床行手術治療的基本指征:關節面移位達到1.5~2.2mm,橈骨短縮>2mm,尺傾角變化達到3.5°~6°,掌傾角變化達到>10°,上述情況下均需行手術治療。
3.2 掌側入路的優勢
由于人體橈骨遠端的掌側較為平整,因此在鎖定接骨板時比較容易安置并被旋前方肌覆蓋,進而可有效降低術后引起鈦板外露、肌腱炎或者皮膚感染、壞死等并發癥狀,從而利于提高術后患者腕關節生理功能的恢復程度。除此之外,術中顯露掌側的關節面可比較容易恢復掌傾角以及實現骨折復位。但是臨床手術時采取掌側入路同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會損傷植骨[3];對于骨遠端干骺端向背側移位情況,可能因背側骨皮質的壓縮或者粉碎等因素而出現支撐不完整情況,尤其是對復位后的骨缺損更為嚴重,因此需要另外鑲嵌支撐植骨。
3.3 固定鋼板選擇
臨床治療不穩定性橈骨遠端骨折病癥,普遍認為采用鎖定加壓鋼板進行固定效果最佳。在本文研究中,筆者主要采用的是AO2.4mm萬向鎖定加壓掌側雙柱接骨板,其具有以下幾點優勢:①萬向鎖定技術主要融合了鎖釘襯套方法,其可實現成角穩定性的同時可多角度置入螺釘,這樣可在多個平面進行固定,從而有效提升了固定的抗變形能力;②其邊緣因為高拋光,因此切跡較小,可減少對骨外膜的損傷以及對骨折周圍軟組織的影響;③萬向鎖定螺釘可實現在15°內從各個方向以成角置入,并可適量調整螺釘置入的角度而牢固抓持移位骨塊[4];④掌側雙柱接骨板完全符合人體橈骨解剖結構,因此不需要對其進行再次精確預折彎;⑤雙柱造型可實現有效固定橈骨遠端關節面、中間柱以及外側柱,因此比較適用于粉碎性骨折疾病。
綜上所述,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對橈骨遠端骨折的了解也更為深入,因此在治療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時,在借助三維CT掃描對病情進行綜合評估,在準確掌握手術指征情況下采用萬向鎖定加壓掌側雙柱接骨板固定術進行臨床治療,術后積極指導患者開展康復鍛煉,從而有效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白建忠,愈思勤,陳艦,等.B、C型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J].臨床骨科雜志,2003,6(2):141-143.
[2] Dienst M,Wozasek GE,Seligson D.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J].Clin OrthopRelat Res,1997(338):160-171.
[3] 唐佩福,黃鵬,崔庚,等.掌側鎖定加壓鋼板治療橈骨遠端背側不穩定性骨折[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16):1201-1209.
[4] 王平,王偉,李俊.掌側鎖定加壓鋼板治療橈骨遠端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09,15(8):53-54.
R683
B
1671-8194(2013)17-02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