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輝明星藝人擔任政協委員近來引發輿論爭論。從目前的社會輿論來看,爭論大多集中在明星的身份上。但是,筆者認為,輿論其實應該把注意更多地投向娛樂明星是否有能力履行政協委員的職責和是否按規定履行職責方面。不可否認的是,明星作為社會有重要影響力的一個群體成員,只要條件符合,完全可以當選或受邀成為政協委員。擔任政協委員的明星也毫無疑問具有合法參政議政的權利,也確實已經有不少明星政協委員成功履行了自己的職責,發揮了一個政協委員應該發揮的作用。這是值得社會輿論肯定的。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我們也看到有一些明星在當選或受特邀成為政協委員后,因各種原因未能發揮作為政協委員的必要作用,有人缺席會議,有人則在提案方面缺少作為。這種現象,應該受到輿論的批評和警告。在中國,由于歷史原因和政治文化影響,從政被公認為可以擁有權力,被視為是一種榮耀。有人甚至認為,一旦從政,就會在中國當下的社會中擁有很多資源,可以四處吃得開、玩得轉。這種觀點,在演藝界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在另一方面,政治組織方面也樂于讓一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明星人物成為政協委員或人大代表,以此擴大政治組織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協調社會各界的能力。這兩方面群體的心態,促成了中國的明星政治文化。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個藝人在受到大眾歡迎后,很容易獲得政協委員、特邀政協委員或者人大代表等各種身份。這樣的政治文化,確實有一定的作用,但弊病也隨之出現。部分當選政協委員的明星其實根本沒有時間或心思參政議政,個別明星的參政議政能力值得進一步考察。有些明星政協委員無法參會,當然也有苦衷,比如演出檔期排得太緊,或出國在外無法趕回參會等。但是如果有巨大社會影響力的明星政協委員頻繁出現這種情況,就易給公眾造成一種明星委員是“花瓶”、是“擺設”的印象。這樣一來,盡管政協靠明星委員引起社會關注、協調社會各界資源的目的是達到了,明星成為政協委員后擁有更多社會資源的想法實現了,但政協委員最根本的職責——參政議政,卻可能因為明星委員的消極作為而大打折扣。明星可以成為政協委員,但參政議政不是演戲。參政議政是一件具有政治嚴肅性的事情,參政議政需要走基層調研,需要根據調研寫作提案,需要根據合法程序參加政協會議。明星成為政協委員,不該是為了自己再添一頂光環,不該是為了進行政治投資,也不應是配合政協做變相廣告。明星成為政協委員,應該切實履行自己政協委員的職責,反映社會群體的問題與需求。只有這樣,明星政協委員才能獲得人民的認可。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形成更健康更開放的政治文化。▲(作者是中國傳媒大學公關輿情研究所副所長)
環球時報201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