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玲 張瑞麗 杜小靜 (河北大學附屬醫院中西醫結合科,河北 保定 07000)
研究〔1〕證明年齡對身體功能的影響力被夸大了,老年人可以通過改變生活形態或行為修正方式避免發生身體功能障礙。現將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如下。
1.1 身體功能 身體功能指的是個體達成基本功能的表現,這些基本功能包含日常活動能力、移動能力等完成日常生活所需要執行的任務〔2〕。
1.2 老年人身體功能狀況 由于年齡增長導致的身體功能改變主要有:身體組成變化、肌肉力量減退、心肺耐力降低、骨骼關節退化、平衡感變差等。
1.2.1 身體組成變化 特征是非脂肪量減少,身體基礎代謝率、肌力與活動能力下降,造成身體能量需求減少〔3〕。此時,老年人若不改變飲食習慣且進行適當活動,容易肥胖。
1.2.2 骨骼肌代謝改變 包含ATP、肝醣、磷酸肌酸等濃度下降,骨骼肌纖維流失或萎縮造成肌肉活動能力下降。65歲的老年人其肌力較年輕時約減少20%,70歲時約減少40%。
1.2.3 心肺耐力降低 由于動脈壁平滑肌增厚,彈性蛋白斷裂增多,使得動脈逐漸增長呈現彎曲狀態;運動時最大心跳及最大心輸出量隨著老化呈線性遞減。肺部功能方面,胸廓的前后徑漸增,其彈性因肋骨鈣化與肋間肌強度減弱而逐漸下降;呼吸肌的強度與耐力也隨老化漸降。
1.2.4 骨骼關節退化 20歲之后,人體骨骼再吸收速率逐漸超越骨頭形成的速度,使得整體骨頭質量下降,特別是女性停經后,骨質迅速減少,易形成骨質疏松。關節軟骨的表面亦隨年齡增加而從平滑慢慢變粗糙,軟骨強度隨之下降,滑液囊水分減少,使得老年人關節時常發炎或病變,影響活動能力。此外,骨內膠原蛋白彈性降低,骨頭強度變差,造成老年人容易發生骨折〔3〕。
1.2.5 平衡感變差 老年人神經生理及負責平衡功能的器官漸漸衰退。如老年人易患白內障等眼部疾病,視力敏銳度下降;內耳中毛細胞與聽覺神經元數目減少,造成聽力衰退,加上反應時間變慢及下肢肌力退化等因素,老年人易跌倒。跌倒會加速老年人身體狀況衰退及生理功能下降,進而導致死亡率增加〔3〕。不可否認,老年人身體功能由于自然老化而逐漸下降,但必須指出由于個體差異及其他因素,不同老年人身體功能減退的早晚、程度和速度是不同的。
身體功能評估的方式一般分為直接測量與受訪者自答兩種,一般大型的社區追蹤研究,常采用受訪者自答方式,較省時省錢。
2.1 直接測量
2.1.1 高級體能測試(Senior Fitness Test,SFT)199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Rikli等〔4〕針對社區老年人發展的檢測身體功能的測量方法。包括:①30 s連續座椅站立(評估下肢肌力);②30 s伸屈臂(評估上肢肌力);③座椅體前伸中指觸腳尖(評估下肢柔軟度);④肩膀伸展(評估肩膀柔軟度);⑤起立走2.44 m(8英尺,評估動態平衡);⑥6 min走路(評估有氧耐力)。30~40 min內完成,測試前進行5~8 min的熱身運動,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國內外有關老年群體研究〔5〕。
2.1.2 身體表現測試(Physical Performance Test,PPT)〔6〕是通過觀察研究對象模擬日常活動,客觀評估身體功能的量化工具,只用幾個簡單道具,在辦公室或社區10 min內即可完成。具體內容有:①寫一個句子,②模擬飲食,③拿起一本書,④模擬穿脫衣服,⑤從地上揀起一分錢,⑥轉一個圈,⑦步行15 m(50英尺),⑧在椅子上連續起坐5次,⑨站立平衡測試。分為5級,0、1、2、3、4 分制,總分 36 分,分數越低,身體功能越差。17~24分,中度虛弱,25~31分,輕度虛弱,32~36分,無虛弱。較傳統的自我報告身體功能量表敏感度高。
盡管PPT能夠發現社區老年人早期身體功能下降,但由于測試較繁瑣應用受到限制,其目的是開發一種簡單有效的工具評估無或輕度癡呆的老年人的身體功能-mini-PPT,mini-PPT以9條目PPT為基礎發展而來,以受過良好教育和相對健康的非裔美國人為樣本人群,不能代表所有社區老年人,優點只是簡單、低成本〔7〕。
2.1.3 身體功能評估〔8〕體能測試與C反應蛋白(CRP)水平檢測。包括測試手握力、單腿站立時間、步行速度(一貫速度和最快速度)。應用Smedley的手測功機測量慣用手握力(公斤),要求研究對象睜眼單腿站立,直至失去平衡的時間。在一長約11 m的平坦通道,要求研究對象從3 m處以一貫或最大步伐步行至8 m處分別計算時間。CRP水平可作為檢測老年人身體功能的有效指標。
2.2 受訪者自答
2.2.1 日常生活活動量表身體功能包括了IADL、BADL和行動能力,而評估這三項的量表統稱為ADL量表。ADLs評定用于病殘老年人的功能評價意義較大,最原始的ADLs是由Katz于1963年發表〔9〕,各項活動依障礙程度分為能獨立活動、只需工具輔助、需人部分幫忙、完全不能做。對較小身體功能變化不敏感,應用于社區老年人易出現“平頂想象”。
2.2.2 WHO身體功能評估工具〔10〕11國研究采用過的15個條目,包括:身體功能局限性(1~4條),基本日常生活活動涵蓋自我照顧(5~11條),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12~15條)。采用4分制,分數越低,困難程度越大。
2.2.3 Barthel量表美國物理治療師 Dorothea Barthel于1950年制作,1965年發表,包括自我照顧能力及行動能力共10項,每項依完全獨立、需要協助、完全依賴,分成2~4級,得分0~100分,分數越低,依賴性越強。適用于身體功能障礙較重的個體。
2.2.4 功能獨立量表美國物理與康復醫學學會工作小組以Barthel量表為基礎發展而來,包括自我照顧、移動、溝通、認知等18個條目,每項依據完成時需他人協助程度給1~7分,分數越高,所需照護時間越長。因分類細,應用費時。
2.2.5 Nagi Scale〔11〕社會學家 Saad Z.Nagi于1976年發表,是評估四肢基本的活動與肌肉功能,需要較多體力與耐力才能完成,是標準且較嚴格的身體功能評估工具,可以測量出較輕微的身體功能變化,依從事時的困難程度分為:沒有困難、有點困難、非常困難、完全不能做,分別計0~3分,7題得到量表的總分為0~21分,分數越高代表身體功能限制的程度越嚴重。
2.2.6 功能自治測量體系〔12〕(SMAF) 是以WHO缺陷、失能和障礙國際分類為基礎發展的功能自治評定量表(1980年),量化研究對象29項功能表現,4個等級,評估:日常活動、移動能力、溝通、心理功能、日常工具性活動,具有較高的有效性與可靠性,重測信度0.95。
2.3 自述的身體能力與觀察性的身體表現相結合 Penninx等〔2〕應用自我報告與客觀測試相結合的形式評估老年人身體功能,自我報告是受試者本身自述執行六項活動(上下15層階梯、戶外行走5 min不需休息、從椅子上站起和坐下、穿脫衣物、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或自己的交通工具、修剪腳趾甲)的困難度,評分方式為,無法完成/無法執行得分為“0”分至一點都不難得分為“4”分。總分0~24分,分數愈高表示自述的身體能力愈好。客觀測試包含:行走6 m所花時間、坐站5次所花時間和穿脫毛衣所花時間。由于自述的身體能力評估個體在社會和物理環境中的實際功能能力。客觀測試是在“實驗”的背景下測試,因此較少受人格、認知和情緒的影響。二者相輔相成,評估身體功能不同層面,顯示出較高的預測力。
盡管有以上老年人身體功能評估方式,研究者應依據研究目的選取適當的研究工具進行研究。
3.1 社會人口學因素 縱向研究〔11〕發現年齡較大較易發生身體功能退化。研究〔13〕認為男性、白人、高文化程度、高收入的老年人較能維持身體功能獨立。研究發現〔11〕喪偶、獨居的老年人較易身體功能障礙。Caroline等〔14〕認為較高的體質指數(BMI)妨礙身體功能,尤其是上肢功能和下肢功能,BMI低于25.4 kg/m2的男性和低于25.2 kg/m2的女性,身體功能水平相對較高。Jean等〔15〕認為脂肪量和BMI是決定由步行速度測量的身體功能的主要因素。證據〔16〕表明收入偏低的老年人較收入高者身體功能差;教育程度與身體功能呈正相關;婚姻狀態與功能狀態的相關性決定于性別、環境和社會經濟狀況。
3.2 健康相關行為 研究〔17〕顯示大量飲酒較中量飲酒更易引起身體功能下降,由于女性飲酒量一般較少,因此這種情況在男性較為普遍。此外,老年人一般飲酒少量或適量,較非飲酒者保持較好的活動能力,可能與適量飲酒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關。研究〔18〕表明目前或先前吸煙均是身體功能下降的風險因素,其中目前吸煙的風險性預測更強。有研究證實缺乏身體活動與身體功能下降具明顯相關性。Seeman等〔19〕認為中度或費力身體活動較低度活動效果更好,但尚無研究費力與中度身體活動相比,對身體功能的影響。老年人隨年齡增長身體功能下降,身體越超重,下降的風險越大。如果身體活動活躍,可減緩功能下降。LaCroix等〔17〕發現規律身體活動可降低身體功能下降風險的40%,而肥胖增加身體功能下降風險的20%~40%,身體活動是降低老年人失能風險的最大潛在影響因子。
3.3 健康狀況 Goldman等〔20〕認為,控制基線功能和社會人口學變量后,自測健康與身體功能獨立相關。認知受損與身體功能下降顯著相關〔21〕。文獻〔16〕表明聽力受損與功能狀態關系微弱,控制年齡與并發癥后,聽力預測作用消失,聽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IADL,如電話的使用;自述視力差與身體功能下降相關。肌肉骨骼痛在老年人中極為普遍,引起功能下降與心理問題〔22〕。
觀察性與自述功能受限均是功能下降的早期預測因子。為社區非失能老人客觀測量的上肢與下肢力量能夠高度預測身體功能,下肢功能更具獨立預測作用,有文獻〔16〕敘述日常活動易疲勞的個體5年后需功能協助。
Tinetti等〔23〕發現服用5種以上藥物的老年人較5種以下者身體功能差。即使控制了并發癥與基線身體功能,藥物應用與身體功能下降仍顯著相關,但極少研究分析藥物劑型與身體功能的關系。Tinetti等〔23〕認為胰島素、環利尿劑及鎮靜劑的使用與身體功能下降顯著相關,但研究并未控制疾病嚴重程度。
雙變量分析〔16〕顯示焦慮、抑郁與功能狀態顯著相關,即使控制了慢性病、飲酒及認知功能,依舊如此。Guralnik等〔24〕認為單一并發癥已是功能下降的顯著預測因子,3項以上并發癥將極大增加功能下降的風險。
3.4 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 調整社會人口學特征與健康相關變項后,社會活動、社會支持與身體功能顯著相關,社會支持的作用似乎更為突出〔25〕。Seeman等〔19〕探討社會網絡、社會支持與ADL身體功能障礙關系時,發現二者對身體功能的影響因其他因素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性別或原本身體功能狀況。
3.5 跌倒事件 Tzuo等〔26〕認為社區老年人身體功能與家庭環境密切相關,尤其浴室環境設計,因為它是老年人跌倒的高風險地方之一。老年人跌倒危險與手臂和腿部肌肉力量、有氧耐力、敏捷性與動態平衡等身體功能強烈相關〔5〕。一項對跌倒者的追蹤研究〔27〕顯示:跌倒與日后的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及其他需較高身體功能才能從事的活動的困難顯著相關,尤其經歷多次跌倒事件者更為明顯。
3.6 其他因素 Yuko等〔28〕認為炎癥細胞因子助于降低老年人身體功能。調整混雜因素后,CRP水平與身體功能呈負相關,縱向研究表明較高的白介素6(IL-6)與CRP可以增加肌肉力量損失與移動受限的風險。Seeman等〔19〕認為自我控制、自我效能與身體功能相關。Caroline等〔14〕認為運動耐受性低、虛弱、社會或心理劣勢均與身體功能下降相關。
老年人功能的衰退,可能始于身體功能的細微變化,不會很快出現跌倒或失能等明顯狀況,但他們通常可以自覺到身體發生變化。這些身體功能的變化或不適,是否足以影響到他們的活動力、情緒等問題,是值得探討的。無論是橫斷面或是縱向研究皆顯示,身體功能較差的老年人,其憂郁傾向增加也較顯著。憂郁傾向與身體活動功能衰退之間存在著交互影響的復雜關系〔29〕。研究指出,身體功能衰退或失能的老人,很可能因心情不佳,和逐漸失去正常社交生活,開始變得封閉,漸漸顯出憂郁傾向。另外,老年人有傾向者會變得較不喜歡活動,活動力變差,導致老年人在日常生活活動方面開始遭遇困難,進而失能。這都造成必須花費更多的人力資源和醫療資源,增加家人和社會的負擔。
基于身體功能改變對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的不利影響,提出以下對策。
5.1 建立健康行為 積極推進健康促進行為,如正常規律吃三餐而不吃零食,維持理想體重、每天睡眠7~8 h,定期身體檢查,戒煙,適量飲酒,透過實例使其了解危害,對身體功能障礙的老人更要加強此方面教育及家屬配合。組織老年活動如鼓勵舉辦老年人運動會,定期老人晨跑活動,宣導教育健康飲食攝取、參與靜態和動態休閑活動及社會義務性質的活動的會議。以上均能預防和延緩老年人身體功能衰退。
5.2 給予心理、社會支持 充分了解老年人心理變化的基礎上,準確評估心理狀況,因人而異的提供心理咨詢與護理。協助老年人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減少孤獨寂寞、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鼓勵老年人多與外界接觸,與他人交流,避免社會孤立,贏得社會支持。多參加團體活動,與人分享生活經驗,肯定自身存在價值。動員老人親戚、朋友、鄰居給予情感支持,關心愛護老人就是關注明天的自己。
5.3 整合社區環境資源 影響老人身體功能變化是多層面的,并非某一點或線就能改變。應從老人居住環境開始著手,通過政府與社區的協力合作,整合公共化設施,健康器材設置,一方面防范未然,預防老人身體功能障礙,延緩身體功能衰退;另一方面為身體功能障礙創造更大活動空間,具備較好的環境品質維持身體功能,雙方面促進老年人健康生活。
總之,成功老化的相關研究顯示老年人維持身體功能獨立是達到成功老化與否的重要考量。當然不是唯一考量,可是一旦老年人身體功能障礙,除了直接造成身體不適與行動不便外,還會間接影響心理健康與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因此維持老年人身體功能正常是達成成功老化的基本要求。
1 Rowe JW,Kahn RL.Successful aging〔J〕.Gerontologist,1997;37(4):433-40.
2 Penninx BW,Deeg DJ,van Eijk JT,et al.Changes in depression and physical decline in older adults: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J〕.J Affective Disord Dec,2000;61(1-2):1-12.
3 Hooyman N,Kiyak HA.Social gerontology: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M〕.Boston:Allyn and Bacon,2002:281-98.
4 Rikli RE,Jones CJ.Function Fitness Test〔J〕.J Aging Phys Activ,1999;7:127-61.
5 Ayse Toraman,Necmiye Unyldrim.The falling risk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older people〔J〕.Arch Gerontol Geriatr,2010;51:222-6.
6 Reuben DB,Siu DL.AnObjectivemeasure of physical function of elderly outpatients-the physical performance test〔J〕.J Am Geriatr Soc,1990;38:1105-12.
7 Consuelo H,Wilkins,Catherine M,et al.A brief clinical tool to assess physical function:the mini-physical performance test〔J〕.Arch Gerontol Geriatr,2010;50:96-100.
8 Yuko Yoshida,Hajime Iwasa,Shu Kumagai.Association between C-reactive protein(CRP)level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in Japan〔J〕.Arch Gerontol Geriatr,2010;51:164-8.
9 Katz SC.Studies of illness in the aged:the index of ADL:a standardized measure of b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J〕.JAMA,1963;185:914-9.
10 Dena R,Herman1 MS,Noel W,et al.Self-rated health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functional status and well-being in a group of elderly Guatemalan subjects〔J〕.Asia Pacific J Clin Nutr,2001;10(3):176-82.
11 Nagi SZ.An epidemiology of disability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J〕.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1976;54:439-67.
12 Line Robichaud,Rejean Hebert,Pierre M.A preventive program for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at risk of functional decline:a pilot study〔J〕.Arch Gerontol Geriatr,2000;30:73-84.
13 Strawbridge WJ,Cohen RD,Shema SJ.Successful aging:Predictors and associated activities〔J〕.Am J Epidemiol,1996;144(2):135-41.
14 Apovian CM,Craig Wood CM.Body mass index and physical function in older women〔J〕.Obesity Res,2002;10(8):740-7.
15 Jean Woo,Jason Leung,Timothy Kwok.BMI,body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functioning in older adults〔J〕.Obesity,2007;15(7):1886-94.
16 Andreas E,Stuck N,Jutta M,et al.Risk factors for functional status decline in community-living elderly people: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Soc Sci Med,1999;48:445-69.
17 LaCroix AZ,Guralnik JM,Berkman L,et al.Maintaining mobility in late life.Ⅱ.Smoking,alcohol consumption,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mass index〔J〕.Am J Epidemiol,1993;137:858-69.
18 Liu X,Liang J,Muramatsu N.Transitions in functional status and active life expectancy among older people in Japan〔J〕.J Gerontol,1995;50:S383-94.
19 Seeman TE,Berkman LF,Charpentier PA,et al.Behavioral and psychosocial predictors of physical performance:MacArthur studies of successful aging〔J〕.J Gerontol Med Sci,1995;50:177-83.
20 Goldman N,Korenman S,Weinstein R.Marital status and health among the elderly〔J〕.Soc Sci Med,1995;40:1717-30.
21 Gill TM,Williams CS,Richardson ED,et al.A predictive model for ADL dependence in community-living older adults based on a reduced set of cognitive status items〔J〕.J Am Geriatr Soc,1997;45:44-5.
22 Woo J,Leung E.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musculoskeletal pain in Chinese elderly and the impact on 4-year phys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J〕.Public Health,2009;123:549-56.
23 Tinetti ME,Inouye SH,Gill TM.Shared risk factors for falls,incontinence and functional dependence〔J〕.JAMA,1995;273:1348-53.
24 Guralnik JM,LaCroix AZ,Abbott RD,et al.Maintaining mobility in late life.I.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chronic conditions〔J〕.Am J Epidemiol,1993;137:845-57.
25 Kyunghye Park,Yunhwan Lee.Association of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ctivity with physical functioning in older persons〔J〕.J Prev Med Public Health,2007;40:137-44.
26 Lan TY,Wu SC,Chang WC.Hom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physical function in Taiwanese older adults〔J〕.Arch Gerontol Geriatr,2009;49:335-8.
27 Kiel DP,Osullivan P,Teno JM.Health care utilization and function starus in the aged following a fall〔J〕.Med Care,1991;29(3):221-8.
28 Yuko Yoshida,Hajime Iwasa,Shu Kumagai.Association between C-reactive protein(CRP)level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in Japan〔J〕.Arch Gerontol Geriatr,2010;51:164-8.
29 Penninx BW,Guralnik JM,Ferrucci L,et al.Depressive symptoms and physical declin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rsons〔J〕.JAMA,1998;279(21):1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