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莉玲 劉 青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吉林 長春 3002)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伴發神經系統損害,臨床上以周圍神經和肌肉病變最為常見,但甲亢合并腦梗死在臨床上比較少見,多發于年輕女性患者中,兩者的治療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性。本文就我院收治的甲亢合并腦死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于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6例甲亢合并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女13例,男3例;年齡20~50〔平均(38.1±11.9)〕歲,其中20~30歲6例,30~40歲7例,40~50歲3例,既往無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及腎病史。所有腦梗死患者的診斷均符合第四屆腦血管會議制定的標準,甲亢的診斷依據《內科學》的診斷標準。其中入院前確診甲亢13例,且近期暫未接受甲亢藥物治療,但檢查為腦梗死時均伴有甲亢癥狀,經檢查確診為甲亢合并腦梗死,住院后確診3例,多數患者未接受甲亢正規治療,合并甲亢危象者1例。16例中有10例以“心悸、乏力、消瘦、多汗”為主訴入院。3例以“惡心、頭暈、頭痛”為主訴入院,3例以“一側肢體活動不靈伴言語不清”入院。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甲狀腺腫大、偏癱及眼征,頸部可聞病理性雜音9例,雙手平舉震顫陽性10例,突眼征6例,言語障礙3例,左側肢體癱瘓2例,右側肢體癱瘓1例,共濟失調2例。
1.2 輔助檢查 16例患者的檢查結果顯示,甲狀腺功能均增高異常改變。游離甲狀腺素3(FT3)8.22~50.00 pmol/L,(參考值3.10~6.80 pmol/L),FT4 25.37~100.00 pmol/L,(參考值7.60~20.89 pmol/L)。促甲狀腺激素(TSH)0.003~0.100 IU/L(參考值0.27~4.20 mIU/L)。同時,所有患者都在發病2~3 d內經頭顱CT或MRI檢測確診,結果顯示:額葉低密度改變有4例,頂葉低密度影有3例,顳葉低密度影有4例,枕葉低密度影有2例,基底節區低密度影有10例,放射冠區低密度影有9例,側腦室低密度影有1例。其中單一部位梗死灶者5例,多部位同時梗死灶者11例。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9例,房性期前收縮4例,心房顫動3例,ST-T段改變4例,大致正常者2例。
16例患者均接受常規抗甲亢藥物治療的同時進行改善腦供血、營養腦細胞等腦梗死治療和減慢心律、抗心律失常治療,選用奧扎格雷、疏血通、甘露醇、尿激酶、甲巰咪唑(他巴唑)及丙硫氧嘧啶等藥物治療。經治療,15例患者明顯好轉,T3、T4、TSH、FT3、FT4基本恢復正常,后達到臨床治愈標準出院。但有1例患者入院后病情進行性加重,腦梗死范圍擴大,出現腦疝,治療無效而死亡。
通過上述對16例甲亢合并腦梗死患者的試驗觀察分析發現,病例中女性多于男性,所有患者年齡偏小,患者偏向于年輕化,無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及腎病等常見的致病因素,所有患者均未接受甲亢正規治療,或治療后復發。
關于甲亢合并腦梗死的發病機制,參考有關文獻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自身免疫異常。甲亢屬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而近來研究腦血管病也存在免疫功能異常改變。一些抑制因子和抗凝因子通常見于各種免疫性疾病中。它可以抑制凝血酶原激活復合物的產生,并可影響前列環素受體及血管內皮細胞。這些都可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生。Kodama等〔1〕研究發現甲亢患者血清中除存在抗眼肌可溶性自身抗體外,并提示有其他免疫復合物沉積。此外,尚有“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系統之說。這一系統任何環節發生異常,均可迅速出現體內某些功能改變。(2)甲亢能量代謝率增高因素。甲亢時引起蛋白質、脂肪及糖代謝紊亂,細胞內分解微?;钚晕镔|增高和氨基酸釋放增加,影響細胞膜的通透性以及紅細胞變形性,引起血液流變學改變,血液處于高凝狀態,紅細胞比積增加,血小板黏附作用增強,可促進血管內微栓子形成,從而導致腦灌流量和腦循環下降。(3)甲亢時甲狀腺素分泌過多。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使血中兒茶酚胺濃度上升,同時受酪氨酸水解酶作用,把兒茶酚胺轉變為去甲腎上腺素,致使小動脈痙孿〔2〕。血黏度增高長期痙攣易引起血管內膜損傷,黏附血小板隨之聚集,形成栓塞,引起腦血管病的發生。(4)心臟因素。甲亢時分泌大量甲狀腺素,增加心臟正性變時性改變,除引起心肌收縮力加強、興奮性增高、耗氧量增加外,也引起心肌肥大,心臟負荷過重,心功能減退,瓣膜病變,可造成心律失常和附壁栓子形成或脫落而發生腦栓塞〔3〕。本文4例發病前后均有心律失常史。有報告測定甲亢時心鈉素分泌減少,從而導致心臟薄出量下降,血容量不足,影響腦循環,產生腦缺血缺氧而發病。
綜上所述,甲亢是導致中青年腦梗死的另一重要因素,治療上除常規對腦梗死進行治療外,應積極配合結合甲亢的治療,抑制甲亢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本組患者通過對甲亢及神經系統損害的治療,甲亢病情得到控制,隨著甲亢病情的好轉,神經系統損害均有所好轉,可見,甲亢的治療是腦梗死恢復的關鍵所在,在臨床上不容忽視,應引起關注。
1 Kodama K,Sikorska H,Bandy-Dafoe P,et al.Demonstration of acirculating autoantibody against a soluble eye-muscle antigen in Graves’ophthalmopathy〔J〕.Lancet,1982;2(8312):1353-6.
2 許繼平,李愛云,范正明,等.神經系統常見疾病血清T3、T4變化的臨床意義附304例分析〔J〕.天津醫藥,1992;20(1):50.
3 蔣 瑾,陳 楠,付 凱.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臟病中X線表現的意義〔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1;17(2):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