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權 高列花 周 敏 李智紅 歐陽慶武 張 莉
(武漢市普愛醫院心內科,湖北 武漢 430033)
冠心病猝死是心臟病死亡率中最常見的病因。心臟猝死是指由于各種心臟疾病引起的死亡,表現為突然發病、迅速進展,多在起病1 h內死亡〔1〕。本研究對我院診治的冠心病猝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旨在分析冠心病人猝死的相關危險因素,為降低冠心病猝死發生率及提高搶救成功率提供理論指導。
1.1 一般資料 對2008年6月至2012年2月就診于我院心血管內科的發生冠心病猝死的患者40例的臨床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所有病例均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其中男24人,女16人,年齡35~78〔平均(56.8±16.4)〕歲。急性心肌梗死誘發死亡27人,陳舊性心肌梗死5人,心絞痛患者3人,缺血性心臟病患者5人。
1.2 方法 根據資料對猝死誘因、先兆癥狀、吸煙史等既往患病情況及個人史進行整理分析,并根據常規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心電監護等對患者是否發生心律失常、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等癥狀進行分析;并通過胸片計算患者心胸比率;心臟彩超檢查患者心臟功能。
2.1 冠心病猝死誘因 發現誘發猝死的因素有吸煙、勞累、情緒劇烈波動、用力排便以及暴飲暴食等因素,其中有22例存在吸煙史,占總人數的55.00%;存在過度勞累誘發因素的有6人,占總人數的15.00%;患病前存在情緒劇烈波動的有3人,占總人數的7.50%;因用力大小便誘發猝死的有5人,占總人數的12.50%;因暴飲暴食誘發的有2人,占總人數的5.00%;其中不明原因有2例,占總人數的5.00%。
2.2 冠心病猝死先兆 患者發生猝死前多有胸部悶痛、心悸等心肌缺血缺氧表現,以及呼吸困難、極度乏力、出冷汗等臨床癥狀。其中存在胸部悶痛不適感覺的患者有17人,占總人數的42.50%;以呼吸困難為先兆的有5人,占總人數的12.50%;以乏力為表現的患者有3人,占總人數的7.50%;有4例患者猝死前出現出冷汗,占總人數的10.00%;另外有11例患者無先兆出現,占總人數的27.50%。
2.3 冠心病猝死心電圖 猝死患者心電圖主要有室性早搏、高度房室傳導阻滯、束支傳導阻滯、ST段持續壓低 >0.075 mV、左心室肥厚、室速、室顫等改變,幾乎每例患者都發生了心律失常。其中發生室性早搏的有33例(82.50%);發生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的有3例(7.50%);束支傳導阻滯10例(25.00%);ST段持續壓低>0.075 mV 11例,(27.50%);有左心室肥厚表現者31例(77.50%);發生室速、室顫 35例(87.50%);心電靜止7例(17.50%)。
心臟猝死是指由于各種心臟疾病引起的死亡,表現為突然發病、迅速進展,多在起病1 h內死亡。冠心病猝死是發生心臟猝死最常見的病因。大量的研究資料顯示,有很多因素可以誘發冠心病猝死。本研究提示吸煙、過度勞累、情緒劇烈波動、暴飲暴食、用力排便等因素均可誘發冠心病猝死的發生,其中吸煙是冠心病猝死發生最大的誘因。吸煙時患者心率加快,過度勞累可使心臟負擔加重,均可導致冠狀動脈平滑肌痙攣收縮,心臟血流灌注減少,心肌細胞興奮性改變,發生室顫的概率增加〔3〕。研究顯示,吸煙可以增加冠心病患者猝死的發生率,男性患者可能增加10倍,女性冠心病患者可能增加4.5倍〔4〕。因此加強冠心病患者對吸煙的危害性的認識,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和寒冷刺激,適度飲食,對于預防冠心病猝死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冠心病猝死發生前往往有先兆癥狀出現,如心絞痛發作時由于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可導致心肌發生急性缺血缺氧而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如胸骨后壓榨性疼痛;心肌梗死時患者出現胸骨后持續疼痛、惡心嘔吐、出冷汗、煩躁不安等癥狀。本研究結果提示如果冠心病患者存在胸部悶痛、心悸等心肌缺血缺氧表現,以及呼吸困難、極度乏力、出冷汗等臨床癥狀,要高度警惕,及早預防和避免猝死的發生〔5〕。本文還對40名冠心病猝死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心室肥厚、心肌缺血等是冠心病猝死發生的危險指標。這與相關研究〔6〕結果一致。對患者既往病史研究發現,這些患者往往存在高血壓病史,因此對于存在高血壓的冠心病人,要在嚴格控制血壓、合適選擇降壓藥物治療的同時監測心電圖,預防猝死發生〔7〕。還有研究顯示,冠心病猝死多發生在上午7~11點,這與此時血液處于高凝狀態,且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血漿中兒茶酚胺增多,心率加快,血壓增高,心室收縮能力增強,心肌耗氧量增加有關〔8,9〕。對冠心病患者應積極治療缺血缺氧等癥狀,嚴格掌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和搭橋術的適應證,對無禁忌證的患者使用β受體阻滯劑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降低猝死發生率〔10〕。
綜上所述,醫護人員應提高預防冠心病猝死的意識,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冠心病猝死發生,降低冠心病猝死發生率。
1 生部政府信息公開專題《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08年調查地區劇名慢性病發病患病率和2009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構成〔EB/OL〕.〔2010-44-10〕.http://www.moh.gov.ca/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10/index2010.htm.
2 張 鈺,楊 敏,陳 暢,等.冠心病猝死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09;7(6):426-8.
3 曹保衛.28例青壯年冠心病猝死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09;15(13):96-7.
4 董鈺柱.院前搶救心臟驟停144例心肺復蘇分析〔J〕.臨床醫藥實踐,2007;16(4):286-7.
5 Wachtell K,Okin PM,Olsen MH.Regression of electrocardiographic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during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and reduction in sudden cardiac death.The LIFE Study〔J〕.Circulation,2007;116(7):700-5.
6 蔣文平.提高惡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水平降低心臟性猝死率〔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1998;12(1):1-2.
7 曾春芳,何喜民,李天發,等.不同類型冠心病患者心率減速力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山東醫藥,2011;51(29):36-7.
8 岑凱怡.冠心病心肌梗死致心性猝死臨床相關因素與心電圖表現特征分析(附135例報告)〔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12):1886-7.
9 喻俊顏.冠心病猝死及心臟復蘇的臨床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0;14(7):216-8.
10 徐家文,李清群,丁繼平.冠心病猝死的相關因素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10):759-60,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