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禮貴
(湖北省國土資源廳,湖北 武漢 430071)
隨著中國礦業經濟活動的不斷發展,礦政管理中出現了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其中很多問題都與礦業活動中基本經濟關系的理解有關。例如,我們在工作中經常聽到礦業權人抱怨,國家收取了礦產資源補償費為什么還要征收資源稅?收取了采礦權使用費為什么還要收取采礦權價款等等。因此,有必要對礦業活動中的幾個經濟關系的內涵予以澄清,以便消除認識上的混亂和誤解,推進礦政管理的規范和礦業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礦產資源是一種自然的物質財富,同時也是一種資產,礦產資源的所有權關系當是礦業活動中最為重要的一項經濟關系。根據中國憲法和礦產資源法的界定,礦產資源只屬于國家一級所有。
誰代表國家?當然只有中央政府(即國務院)。各級地方政府雖然可以根據中央政府的委托或法律的授權依法管理礦產資源,但不是礦產資源所有權的代表者。礦產資源不是分布在哪里就歸哪里所有,也不是誰開采就歸誰所有,同時也不依附于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任何地方政府、部門和企業都不能代表國家行使礦產資源的所有權。
如何體現礦產資源國家所有?目前國家主要是通過征收礦產資源補償費的方式來實現,這也是世界各國通行的作法。
礦產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稀缺自然資源,采礦權人開采了礦產資源后,這一部分礦產資源在地球中就隨之滅失,其價值則轉移到礦產品中去了。所以,采礦權人必須要對礦產資源所有者進行補償,以實現這一特殊資產的保值增值。
礦產資源補償費在國外稱作“權利金”。西方國家的做法是誰擁有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就由誰收取權利金。這種作法已把礦產資源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間的經濟關系體現的淋漓盡致。因此,馬克思針對這一特點把權利金稱之為“絕對地租”,因為它完全憑借所有權進行收費(同地租、房租性質相當)。
由上述可見,礦產資源補償費不是對地勘費的補償,不是對探礦權人的補償,更不是對土地所有者的補償,而是對礦產資源所有者的補償。我們常說的“礦產資源國家所有,必須有償取得”,實際上指的就是礦產資源補償費這一塊。
一般而言,礦產資源的查明必須通過一定形式的地質勘查工作才能實現,而大多數礦產的地質勘查,往往體現著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技術性強的特點。地質勘查本身就是一項投資,要投資就要追求收益。風險越高,投資者對投資收益的要求也越高,這是所有經濟活動中的一條最基本的經濟規律。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基本上采取的是勘查投資和采礦投資分體運行,勘查工作大多由國家出資,并承擔全部風險。國家作為地質勘查投資主體,通過國有礦山企業取得開采權,并獲得礦產品和企業上交的利潤以得到地勘投資的報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的地勘工作投資已形成多元化的格局,這樣就出現了地勘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問題。因此,有必要搞清楚地勘投資者與采礦投資者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之所在,從而確保礦業活動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公平、公正地維護各方投資主體的合法權益。
如何維護探礦者的權益,國家現行的法律法規有兩點明確的保證:第一,探礦權人依法享有優先取得采礦權的權利,即只要符合取得采礦權的法定資格、條件、程序等要求,就一定可以取得采礦權;第二,允許探礦權、采礦權依法轉讓。
目前,在國家勘查投資者與資源使用者之間存在以下兩種經濟關系:
(1)采礦權人對非國有勘查者的補償。采礦權人要進行采礦,必須首先要獲得已查明的、能在目前技術經濟條件下可利用的礦產資源。這種礦產資源的獲得要么是采礦權人自己投資進行勘查,要么是購買探礦權或采礦權,礦產資源不可能無代價的獲得。
購買方式獲得采礦權,涉及到礦業權的轉讓,中國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允許礦業權流轉。礦業權流轉首先要明確一個價格,其方式有三:一是雙方協商議定,協商的基礎是礦產資源開發預期取得的經濟效益;二是請礦業權評估機構進行估價,并在此基礎上雙方商定;三是在評估價的基礎上,由礦業權所有者委托中介機構,采取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礦業權。
(2)采礦權人對國家出資勘查的補償。前已述及,在改革開放以前,全國地質勘查工作的投入幾乎全由國家統包,目前已設置采礦權的礦產地,擬或尚存的礦產地,還要很多都是按照計劃立項、國家投資而形成的,時至今日,國家和地方政府仍在出資勘查,形成新的礦產地。因此,如何回收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的這筆勘查資金,以及保證投資者從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得到補償,這是目前礦業權管理中存在的一個極為現實的問題。
無容置疑,開采經濟的礦產資源,采礦者必然有利可圖,而這里的“利”,從理論上講既包含采礦權人既得的社會平均收益,又包括探礦投資者的投資回報。何謂探礦投資者的投資回報,從礦業權價款的計算公式中可以看出,應是目前國家現有的法律法規稱之的“礦業權價款”。
礦業權價款具有以下三個特性:①勘查投資者創造的投資風險效益;②采礦者的“超額利潤”;③其絕對值高低與勘查費用投入的多少沒有直接的關系。
根據國家現行的有關規定,由國家出資形成的礦產地(或礦業權)在出讓、轉讓時,要由有評估資質的中介機構進行評估,并經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確認備案后,通過招標、拍賣、掛牌或協議出讓方式收繳價款。
中國對現行礦山企業開征的所得稅、增值稅和資源稅,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并以法律法規規定的方式和標準,強制地、無償地參與礦業收益的分配,這與國家憑借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對采礦權人征收的礦產資源補償費的性質完全不同。
國家為什么要憑借政治權力征收資源稅?這是因為,礦產資源由于礦石種類的差異,有用組分含量的高低,礦體賦存方式的不同,產出位置的區別,最終反映在采礦權人的效益上差別甚大。國家征收礦產資源稅就是為了調整級差收益,保證礦業投資者處于同等或相似的競爭地位,保證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當然,這是我們國家的作法,世界上多數國家由于不承擔地質勘查風險,同時考慮礦業高風險特點,不對礦山企業征收資源稅,目的是鼓勵投資者對礦業(包括勘查、開發)進行風險投資,促進礦業的整體發展。
1996年修改實施的礦產資源法規定:“國家實行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制度”,并在國務院240、241號令中對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的收費標準作了具體規定。據此,探礦權、采礦權人必須依法向礦政管理機關繳納探礦權和采礦權使用費。
探礦權和采礦權使用費實質上是“兩權”的租金,國外稱之為礦業權租金。收取礦業權租金是國家利用經濟手段對礦業權進行的強化管理,其主要目的在于:
(1)促進礦業權人不要占用太大面積,影響他人申請勘查、開采其它資源;
(2)制約礦業權人投機行為,避免“圈而不探”、“占大采小”的情況出現;
(3)提供礦業權管理經費的補充。
綜上所述,在國家目前的礦業活動中主要存在以下四種最基本的經濟關系:
(1)礦產資源所有者與采礦者之間的經濟關系,礦產資源所有者通過收取礦產資源補償費體現自身的權益。
(2)地勘投資者與采礦者之間的經濟關系,地勘投資者的投資回報方式有二:①通過出讓(轉讓)礦業權收取價款;②探礦者自己申請采礦權,從采礦中獲取利益回報。
(3)國家憑借政治權力收取資源稅,調節采礦者的效益級差。
(4)國家實行礦業權“租金”制度,確保礦業權設置的科學合理。
明確上述四種經濟關系的內涵,不僅有利于維護國家所有者的權益,規范礦產資源管理部門的行為,更有利于保護礦業權人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