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沫
(湖北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湖北武漢 430071)
湖北是全國水土流失較嚴重的省份之一,現有水土流失面積 5.59萬 km2,占湖北省國土面積的30.07%。為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在水利部治水思路的指引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近年來,湖北省廣大干部群眾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地方經濟為宗旨,在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監測預報、面源污染控制和生態家園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推動湖北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湖北省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從1982年開始國家相繼在湖北省葛洲壩庫區、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大別山區等地實施了長江上中游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世行貸款項目、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坡耕地綜合治理試點工程等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有效改善了治理區生態環境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1991年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后,湖北省各市、州和水土保持重點治理縣相繼成立了水土保持專門管理機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水土保持行政管理、監督執法、監測預報和科技推廣體系。目前,湖北省17個市、州水利局均設立了水土保持管理機構,有23個縣(市、區)成立了水土保持局,有24個縣(市)成立了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站,有39個縣(市)水利局設立了水土保持股。湖北省有14個市、州54個縣成立了水土保持監測預報機構。湖北省各級水土保持從業人員有2 012人。
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以來,湖北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36萬km2。治理區有60多萬人通過水土保持解決了溫飽問題,近10萬農民因此走上了富裕發展的道路。治理區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減少土壤侵蝕量約0.66億t,增加蓄水能力11多億m3,提高林草覆蓋率8百分點。過去“山荒、水濁、地瘦、人窮”的地區,逐步向“山清、水秀、景美、民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轉變。治理區人民群眾切身體會到水土保持綜合防治工程是黨和政府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致富工程”。
近年來,湖北省積極利用外資,搶抓國家拉動內需機遇,加大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投入,除繼續實施“長治”工程外,先后爭取啟動實施了世行貸款/歐盟贈款項目、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坡耕地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和崩崗治理工程等。湖北省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由原來的1 000 km2提高到現在的2 000 km2以上,重點治理縣由13個擴大到32個。近5年來,湖北省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總投入達15.86億元,其中中央投入8.84億元,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 000多km2。在實施綜合治理過程中,注重制度建設,加強人員培訓,強化監督管理,確保了工程質量。所建工程多次得到世行檢查團和有關領導的好評,項目區初步實現了“山變綠,水變清,糧增產,人變富”的建設目標。
近年來,湖北省積極開展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專項行動和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先后出臺了《湖北省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實施方案》、《湖北省水利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水利水電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查審批及實施管理的通知》等規范性文件254個,使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有章可循。同時,對湖北省380名專(兼)職水土保持執法人員進行系統培訓,提高了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近5年,湖北省共審批水土保持方案3 920項,開展水土保持執法檢查1萬多次,對1 034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進行了驗收,督促生產建設項目落實水土保持防治費42.3億元,水土保持方案申報率達到80%以上,落實率達到85%,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率達到70%,有效遏制了人為水土流失。
近幾年,湖北省積極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實施了省級水土保持監測網絡與信息系統二期工程建設,建成了4個綜合監測點、2個示范監測點、38個重點監測點和33個普通監測點,并全部投入運行。編制了《湖北省2010—2020年水土保持監測規劃》,出臺了《關于加強湖北省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水土保持監測制度和職責。對400多個大中型開發建設項目實施了監測。委托具有水土保持監測甲級資質的單位對“長治”七期工程和世行貸款項目、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治理項目進行監測,客觀評價了工程效益。連續6年向社會發布了湖北省水土保持公報。
近年來,湖北省各地深入開展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堅持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和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紀念日,大張旗鼓地開展水土保持專題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報刊、電臺、電視等媒介進行水土保持深度宣傳。據統計,近5年來,湖北省在省級以上雜志刊登有關水土保持文章53篇。積極開展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建設,先后有紅安、大冶、廣水、新州、蔡甸、襄陽等6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通過水利部組織的評定。編制出版了《湖北水土保持科普知識》讀本,開展了針對中小學生的水土保持科普教育試點工作。多種形式的宣傳,增強了社會大眾的水土保持意識。
當前,湖北省水土流失的形勢還很嚴峻,人口增加、工業化、農業開發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生態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植被在不斷地被破壞,人為水土流失加劇的趨勢還沒有得到完全遏制,水土資源退化對經濟的制約作用越來越突出,面臨不少的困難和挑戰。
(1)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任務繁重,坡耕地整治任務相當艱巨。據測算,湖北省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仍有5.59萬km2,平均年土壤侵蝕量高達1.78億t左右,湖北省還有100萬hm2坡耕地亟需進行綜合整治。
(2)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投入不足,水土流失治理經費嚴重短缺。據測算,高標準治理1 km2水土流失面積需投資50萬元以上,治理資金缺口較大。
(3)各類生產建設活動大量增加,人為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遏制,少數開發建設單位水土保持意識淡薄,對水土保持投入嚴重不足,給生態環境帶來了較大的破壞。
“十二五”時期,湖北水土保持工作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維系生態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和人為破壞生態活動,加強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全面做好預防監督、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監測預報等各項工作,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鄂西北漢江上中游地區、桐柏山區,鄂西南武陵山區、三峽庫區、清江流域,鄂東北大別山區和鄂東南幕阜山區等7個水土流失重點區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3萬km2,實施生態修復面積700 km2。力爭“十二五”末,使重點治理區治理程度達到50%以上;大于25°坡耕地基本退耕還林還草,生態環境初步進入良性循環。
進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法配套法規制度,強化對生產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全面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使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申報率達到80%以上,其中大中型項目申報率達90%以上,使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率達到80%以上。實現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的轉變,使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進一步完善湖北省水土保持監測網絡與管理信息系統。加強水土保持監測管理,實施對重點流域、重點地區、重點治理工程以及生產建設項目的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定期發布《湖北省水土保持公報》,為各級政府決策提供依據,滿足社會大眾的知情權。
完成湖北省水土保持規劃的編制和報批工作,組織開展水土保持新技術研究,建立科技推廣體系,加強新技術推廣應用,提高水土流失防治的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充分發揮湖北省水土保持學會的橋梁紐帶作用,積極搭建科技交流研究平臺。加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建立和完善湖北省鄂西南武陵山區、鄂東北大別山區、鄂西北漢江上中游地區、鄂東南幕阜山區和江漢平原周邊淺丘地區五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為水土保持科學技術研究和社會大眾了解水土保持提供研究基地和實踐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