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霞
(秦安縣水務局,甘肅秦安 741600)
秦安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北部,東西長63 km,南北寬49 km,總面積1 601.6 km2,其中耕地面積7.006萬hm2,人均耕地0.117 hm2。秦安縣人多地少,山多川少,干旱少雨,年平均有效降水僅有428.8 mm,且分布不均,有效利用率低,屬典型的旱作農業區,旱災頻繁發生,嚴重制約著糧食生產。近年來秦安縣緊緊圍繞科技增糧工程,在大力推廣糧食作物地膜覆蓋技術的基礎上,通過試驗、示范積極探索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途徑,開辟出了一條“梯田+全膜+特色產業(林果業)+節灌+路網”五位一體的旱作農業發展新模式,這種模式既符合淺山干旱山區實際,又節約資源,還能增收,大大提高了農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促進了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
旱作農業也叫雨養農業,自然降水是作物水分供應的唯一來源,如何“蓄住天上水、保住地里墑”是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秦安“梯田+全膜+特色產業(林果業)+節灌+路網”的旱作農業模式,通俗地講,就是首先在淺山干旱區山坡地片帶式大修梯田,在山頂修造大型集雨場,建設集雨節灌水窖;其次實施沃土工程和測土配方施肥工程,地里需要什么肥料就施什么肥料;再次,搶墑全膜覆蓋種植;同時還實施果樹種植和玉米、黃豆間作套種。在幼樹生長期間玉米、黃豆套種,兩種作物營養互補、相互促進,種糧種樹兩不誤;幼樹4年后不再間作套種,就變成規模基地果園,利用節水灌溉旱澇保收。
千戶梁旱作農業示范點圍繞坡地梯田化、梯田產業化、產業林果化、耕作精細化“四化”目標,堅持梯田建設與產業調整相結合、與全膜玉米雙壟溝播種植相結合、與集雨節灌相結合、與扶貧整村推進相結合、與測土配方示范相結合的五個“結合”,在新修梯田內栽植優質蘋果453.3 hm2、套種全膜玉米366.7 hm2,新建集雨場7 500 m2,區域內布設集雨節灌水窖400眼,實施扶貧整村推進3村,通達、通暢工程硬化路面4.7 km,新修、整修農機路39.5 km,區域內形成了路成網、田成方、林成片的格局,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明顯提高。在旱作農業技術推廣前,種一年地,再怎么努力,每公頃最多也就收入15 000元左右,遇上天旱時幾乎絕收,而現在每公頃收入少說也是以前的3倍。旱作農業發展模式已成為本地老百姓最看好的一條致富之路。
秦安縣以整地改土為基礎,建設“土壤水庫”的舉措,為旱作農業“秦安模式”的推廣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王尹鄉姚溝流域面積570.2 hm2,涉及6村8 130人,常年干旱少雨,自然條件差。縣委縣政府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開展“有樹沒路的地方修路,有路沒樹的地方栽樹,實施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在山頂開辟了占地1.467 hm2(22畝)的大型集雨場,在古王公路沿線建起了800眼集雨節灌水窖。集雨節灌工程的建成運行,解決了流域內尹川、姚溝、李莊等村新栽植的160 hm2新紅星蘋果的灌溉問題。姚溝流域是秦安縣南部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區,依托土地整理項目,同時在姚溝流域加寬、新修通村農路和田間道路5.87 km,路旁新栽良種柏樹和紅葉李7 000余株,均長勢良好。
為了有效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秦安縣結合縣情實際,規劃整合項目,專門制定了全縣梯田建設總體規劃,與縣域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相銜接,注重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將梯田建設與旱作農業技術、林果產業發展、區域生態治理緊密結合,實行整村、整鄉、整流域分步實施,推進了規模化治理和片帶式開發。近3年來新修梯田6 800 hm2,其中連片規模在667 hm2(1萬畝)以上的示范點3個,333 hm2(5 000畝)以上的4個,67 hm2(1 000畝)以上的9個,已建成10個梯田化鄉鎮306個梯田化村,梯田化程度達到79%。同時,秦安縣牢固樹立一盤棋的思想,堅持政府主導,在規劃統領下,分工負責,部門協作,將相關部門支農惠農項目資源有效整合,把水利、發改、財政、國土、林業、交通、扶貧等部門的集雨節灌、口糧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果椒建園、造林綠化、測土配肥、舍飼養殖、整村推進、通達通暢工程等項目進行整合,配套到梯田工程實施區,梯田搭臺,產業唱戲,推進了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治理。2011年,在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建設中,除專項投資外還整合發改、扶貧、林業等7部門的項目資金750萬元,在項目區新修梯田1 400 hm2,修建集雨場1.5萬m2,配套水窖90眼、蓄水池10座,硬化、沙化道路22 km,種植全膜玉米1 667 hm2,植苗建園667 hm2,其中有133 hm2梯田以“公司+農戶”的方式進行土地流轉,實現了標準化建園、規范化管理、企業化經營。項目建設實現了土地資源、項目資金的合理配置,組裝集成,提升了綜合治理的水平,全面推廣了“梯田+全膜+林果+節灌+路網”的旱作農業發展模式,極大地提高了梯田的產出效率和效益。
秦安縣近年來立足縣情,總結經驗,走出了一條“修梯田、治流域、鋪全膜、打水窖、栽果樹、調結構、靠科技、求發展”的旱作農業新路子,大大提高了農業農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促進了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2007—2010年,全縣共完成全膜覆蓋3.835萬hm2,平均每公頃增糧2 353.5 kg,增幅28%,總增糧達到9.03 萬 t,2011 年完成全膜覆蓋 1.365 萬 hm2,在連年受旱的情況下,糧食總產不斷創出歷史新高,兩次被農業部授予“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
一是堅持“三水”齊抓,利用一切水源。秦安縣水資源匱乏,農業基礎條件脆弱,水已成為縣域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為此,全縣通過堅持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齊抓的原則,圍繞蓄水、保水、節水的總目標,開源與節流并舉,建設與管理并重,蓄水與灌溉結合,節灌與農業技術配套,走以水抗旱的路子。通過提高干部群眾的認識,把水利變為各級干部和群眾的自覺行動;在無法引水的地方,通過實施集雨工程,用打水窖、修塘壩等辦法,創造了農業生產發展的基本條件。二是興修梯田,營造“土壤水庫”。土壤是最大的蓄水庫,坡改梯是防止坡地水土流失、保水保肥的基本措施。近3年來,秦安縣通過科學規劃,綜合治理,做到與小流域治理結合,山水田林路窖配套,采取人機結合的辦法,開展了大規模的梯田建設,硬是把坡度在25°以上的大部分山地修成了梯田,使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使單位面積產量成倍增長。
一是按照“干部指導到田間,技術服務到地頭,物資準備到農戶”的總體要求,堅持年年季季抓示范、鄉鎮村社樹典型的思路,嚴格把好覆膜過程中覆膜機械的使用和起壟播種的標準等關鍵環節。二是通過實行行政和技術雙軌承包責任制,制定嚴格的考核和獎懲辦法,將責任落實到鄉鎮干部和農技人員身上,明確了工作職責。三是通過宣傳動員,給群眾講清全膜玉米的增產優勢、經濟效益和優惠配套政策,引導老百姓給自己干,變“要我干”為“我要干”,讓群眾真正為自己操心。2007年以來,玉米全膜覆蓋雙壟溝播技術在秦安縣不同區域的鄉鎮推廣后,不僅每公頃玉米可增產28%,而且還可生產43.35 t的秸稈,為畜牧養殖提供了充足的飼料,為全縣推廣糧飼兼用地膜玉米、發展畜牧產業找到了一條成功之路。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始終是旱作農業發展的基礎。通過近年的實踐與探索,在秦安初步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即“梯田+節灌+林果+全膜+路網=增產增收”,這就是全縣旱作農業的發展路子。發展旱作農業必須把改善基礎條件放在首位,正視現實,加深對水的認識,充分利用自然,發揮資源優勢,修梯田、打水窖、興科技、銜接種養加,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旱作農業發展的基礎。
(2)大力運用科學技術是旱作農業發展的關鍵。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改善著作物的品種品質,而且也使作物的立地條件和生長條件不斷發生變化,使農業越來越成為可控性產業,發展的潛能是無限的。年降水量在350 mm左右的半干旱山區,由不能種植玉米到能夠種植,由最初的單產1 500 kg/hm2左右到現在的11 250 kg/hm2左右,這完全是科技進步的貢獻。近年來,秦安縣玉米高產創建示范片通過“選用優良品種、全膜雙壟溝播、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為核心的集成技術,應用路線明晰,技術入戶較高,技術規程可靠,實現了玉米生產的高產高效。所以,發展農業,必須把立足點放在推進科技進步上,發揮農業科技的綜合效應。
(3)實現科學、自然、經濟規律的有機統一是旱作農業發展的前提。旱作農業相對灌溉農業來說,面臨的自然風險更大,對自然的依賴性更強。應把旱作農業技術推廣作為切入點,合理壓縮夏糧面積,增加秋糧面積,加快區域性特色優勢產業培育進程,大力發展養殖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積極培育新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逐步把種、養、加各個環節有機銜接起來,努力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發展格局,較大幅度地提高旱作農業的比較效益。
(4)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是旱作農業發展的保障。受自然和市場的雙重約束,農業本質上是一種弱勢產業,所以世界各國對農業都采取扶持政策。推進農業科技進步,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秦安縣旱作農業模式的推廣運用,政府及時有力的推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強農業、農技、財政、科技、水利、金融、扶貧等部門的協作配合,形成扶持旱作農業模式推廣和農業產業開發的良好機制。要把政府主導和典型示范有機結合起來,組織農技部門搞好全過程的技術服務,解決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各種實際問題,增強廣大農民采用新技術的信心和能力。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建立健全以黨支部為核心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為新技術的推廣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5)明確思路,突出重點,把發展旱作農業持之以恒地抓緊抓實抓好。發展旱作農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明確思路,突出重點,持之以恒地抓緊抓實抓好。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著眼農業發展全局,立足資源潛力和技術優勢,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實行工程、農藝、生物、機械多措并舉,蓄水、保水、用水、節水多環齊抓,全面推廣實用技術,著力培育優勢產業,積極促進經濟生態良性循環,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