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安山
1941年1月25日,新四軍新軍部在蘇北鹽城成立。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隨后,新四軍和活動于隴海路以南的八路軍部隊被統一整編為7個師和1個獨立旅,共9萬余人。新四軍軍部機關在后勤方面設供給部、衛生部和軍工部。新四軍重建軍部后的反貪污浪費,正應了陳毅在《新四軍在華中》一文中引用的孟子的一句話:“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
重建軍部后的新四軍,既要抵御十幾萬日偽軍的“掃蕩”“清鄉”,又要反擊幾十萬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犯、夾攻,處于相當危險的境地。經過半年的努力,新四軍突破了危境,取得了堅持華中敵后抗日的勝利,由游擊兵團進入正規軍的發展階段,由無數小塊敵后游擊區,形成了一片寬廣的敵后游擊根據地。
1941年,新四軍一師作戰520次。一師在這一年中的作戰次數是不是最多,難以考證,但在這年6月召開的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華中分會(簡稱華中軍分會)會議上,陳毅和劉少奇對新四軍一師供給工作的批評,卻無疑是最重的。當然,他們批評的并不僅僅是一師。
陳毅在這次會議上作了《關于建軍問題》的報告。報告的第七部分講的是供給部、衛生部及其他部門的工作:
“供給部門的工作是很重要,而且是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工作,但是這個工作基礎更差,更須切實注意改變。……我們現在吃公糧一個錢不拿,是老百姓供我們吃。在其他方面,本來我們作預算每人每月10塊錢,用的結果是每人每月20塊錢不夠,每個師都是這樣。要是我們全軍預算起來,那數目也很驚人了,要是沒有稅收和公糧,那這個隊伍就沒有辦法養了。
“現在我們有這樣一個缺點,用了好多錢,報不出賬。拿第一師和第三師來說,第三師用錢按期還,有預算有決算,預算數目是按照實際情況做的,組織也比較好,幾個月后還有個賬算。第一師方面就太差了,到今天3月份的賬還沒有算,究竟用了多少錢,不知道。所以一師用錢和預算差得太遠,它預算是30萬,但是用了六七十萬。這說明供給機關的能力是弱的,一般地說,旅團供給機關的能力是不強的。……現在的弱點就是浪費公糧和亂用錢,尤其是一師,我們要更多注意這一點。
“在最近一個時期,軍直屬隊也好,一師也好,常發現攜款潛逃的事情。……同時一師還有一個不好的現象,團長、旅長隨便亂批錢。一個特務員生楊梅瘡就批他40塊,一個馬夫丟掉200元就批他80元賠償,或者下面打個條子借口休息就批他5塊、10塊。這是過分的,超出我們經濟規定的范圍,違反了命令。為什么要這樣批?濫用自己的權力。我們原來規定是團長只能批5塊錢以下,旅部也只能批20塊錢。但是現在奇怪了,可以超過這個限度,可以批幾百塊錢。我想如果這樣用,那你稅收得再多也供應不了。在我們軍部來說,我不能亂批錢,我要同別人商量一下。”
劉少奇在會上也批評了全軍的供給工作,并且點了一師的名:“這個重要部門的工作一般人就不十分注意,工作也搞不好,特別是一師供給工作總搞不好,政治、軍事上的負責人對這個工作忽視,經濟制度不嚴格,因此浪費很大。有些負責同志隨便批錢,比如有一個團長他可以批準特務員40塊錢去診病。這不但會發生不好的影響,同時也不合經濟手續。以后嚴格規定團級首長不能隨便批錢,自己用錢也一定要經過供給部長的批準才可以,自己沒有權力批。”
新四軍一師的活動區域是蘇中。1942年11月,時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的譚震林曾兩次談及蘇中的財經工作:“蘇中有著500萬人口,1000萬畝以上耕地,交通發達,工商業繁榮,比得上歐洲一個小國家。……還覺得錢不夠用,有時還鬧著恐慌;我們的戰士還過著最低的生活待遇。……按一般水準說,全部收入應該能夠養活全人口的3%(占當地人口3%的兵員),而我們卻只養活著0.7%(這是當時兵員占當地人口的實際比例),還覺著有些困難,這還不是很明白的事嗎?追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我認為還是思想方法問題和認識問題。我認為如果我們的思想中沒有建立起‘重公輕私,艱苦奮斗’的正確認識,我們的財經工作始終是做不完美的。不管你的制度如何好、如何嚴,也不管你的辦法如何多,結果不僅不能達到完全的目的,卻可能造成一些不滿意不團結的現象,事實上這些現象已經萌芽了。”

1941年6月30日,新四軍四師供給部部長謝勝坤對四師兩年來供給工作進行了這樣的檢討和總結:“誰也曉得六支隊(四師前身)是以百十人發展起來的,以極小的零散的游擊隊合編成游擊兵團,部隊是新的,當然各方面的工作也是新開展的,而供給工作也不能例外。當時供給工作有經驗、有能力的不多,團營的供給工作也不健全,有的團隊沒有供給科處,營也沒有軍需員,上下級沒有什么工作上的聯系,供給領導機關由于干部少、組織不健全,工作沒有開展起來。當時的軍需處只是做些瑣碎的工作,招呼發發司令部、政治部的燈油、木炭、辦公紙而已,工作系統沒有建立起來,沒有組織性、計劃性,制度更說不上建立了,因此部隊中常常發生問題,如貪污腐化,浪費墮落,個別(人)攜款潛逃。”
1941年7月10日出版的《真理》雜志創刊號,刊登了陳毅的文章《論建軍工作》。這篇文章的中心是“為建立正規化黨軍而斗爭”。陳毅毫不隱諱地系統分析和歸納了新四軍存在的缺點,其中就有:只顧私人利益忘記革命利益的個人主義;生活上的腐化墮落,甚至干部開小差及個別叛變蛻化的嚴重現象;部隊紀律要求不嚴格,忽視軍事紀律、經濟紀律等。
陳毅在文章中再次講到了新四軍的供給工作:“本軍供給工作各部隊并不一樣,有的很好,已達到相當的高度,有的造成了良好的基礎。然而有些部隊,在這方面則十分落后,不僅浪費,貪污腐化現象也正在潛滋暗長,有些部隊甚至相當嚴重。”
新四軍對貪污浪費的治理,在1941年和1942年重點是建立和完善財務制度,比如審計制度。1941年4月7日,華中軍分會下發通知,要求各級成立審計委員會:為確立經濟制度,克服浪費,嚴防腐化等現象,決定在軍政黨委會下設立委員會進行審計工作。團以5人,旅、師以7人組成。各級審計委員會應有專門可靠的查賬人員負責按月審計,終結一次,按級負責并對上級報告一次。
1941年8月22日,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在《關于四師進入淮北后之各方面工作布置報告》中,專門講到了統一財政收支,建立金庫系統與審計制度。“師設審計委員會,以張震兼主任,另設副主任,統一軍政黨經費收支之審查。”
再比如預決算制度,規定開支無論多少,均須事先做預算,經批準后方可動用。無預決算既不撥款也不報銷。人馬槍支數,一般允許有5%的預增數,軍需方面允許有10%的預增數。決算須有經費計算表、材料消耗對照表、成品收支對照表。
此外,還有公布制度、領發制度、交接制度等。連隊的伙食、辦公、擦槍等經費開支賬目,每月向全連公布一次。團級開支每季在干部大會上報告,并進行比較。
為了規范各級首長的財權,新四軍在1941年專門成立了保健委員會:“在各師與獨立旅、軍直屬隊中成立保健委員會,對干部困難,遵照條例統由保健委員會解決,各級首長今后對此類費用開支立即停止批發之權。”
新四軍還專門采取了一些措施,防止糧食浪費。陳毅在1941年的華中軍分會會議上也講到糧食問題:“本來我們決定以5萬人計算1年需80萬擔糧食,南邊12縣50萬擔,北邊鹽城30萬擔。如果拿錢算起來要3000多萬元,沒有這樣的稅收。現在我們新四軍、八路軍幾十萬人,所以能維持的就是靠這個東西。可是另外又產生一個毛病,因為來得便宜,用就用得浪費。”
針對不嚴格執行糧食預決算制度、虛報多領、隨意以便條領糧、隨便買賣糧食、違反糧食兌換標準比例等行為,建立了糧食預決算制度和支領制度。有的部隊規定糧食統一由師供應和發放糧票,有的部隊設立了客飯證、馬料證等,有的地區制作了提糧證。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這些財務制度的建立和執行,只能是初步和一般的,貪污浪費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1942年2月,在華中局擴大會議上,新四軍一師政治部主任鐘期光在匯報中講到一師的供給工作:“供給工作與從前不一樣了,吸收了新人員參加供給機關,但管理工作不健全,對愛護公物不注意,對貪污浪費作斗爭不堅決,供給部門本身領導最弱,如米袋、皮帶等,擴充好了又沒有了,服裝也是無計劃地補充,經常總不整齊,也沒有什么統計,所以供給工作也不大健全。預決算制度一般都建立了,三個旅在供給工作方面好一點兒的是一旅,因一旅有一個團政治處主任在供給部當政治委員。”
1942年12月,粟裕指出:“過去的經費預算一般都造送了,但尚缺乏精確的預計,多則是預計太大,也有預計較少的以致預決算相差懸殊。而決算制度則尚不健全,既不能詳加計算,也不能按期造送,甚至有半年不造送決算者。而糧食的決算則完全沒有,因此使全盤決算無法造就。至于審計工作,近來雖有些進步,但也有許多弱點,不僅審計人員不懂實情,當減者未減,不當減者則減掉,使下面無法應付;同時又不能迅速審核完畢,發還原部,致使時期已過十天半月,尚未領到經費,增加下級困難,也促成下級亂行拉借,而擾亂了經費的支付。”
新中國成立后曾擔任財政部副部長的范醒之,當時是蘇中行署財政處處長。1942年12月,他有一個關于浪費問題的講話,也是十分痛切、懇切:
“1942年2月,蘇中區舉行財經糧食供給擴大會議。在大會會場上,我還記得有兩條驚心動魄的標語:一條是‘貪污是政治上的死敵’,一條是‘浪費是變相的貪污’。如果說這兩條標語有些過大的話,也是因為華中局給我們嚴厲批評‘蘇中貪污浪費第一’和我們自己檢討看到貪污浪費實在嚴重所引起的反應。貪污的例證,舉不勝舉。……
“浪費變成一種滿不在乎的普遍現象,成為一種頹風。蘇中各部門中,每一個角落,都有這種頹風或多或少地存在。我認為這不僅是一個生活上的問題,而且是一個思想意識上的嚴重問題,是革命隊伍里的腐蝕毒素,是思想行為上的病瘤,如果不把這種毒素洗清,如果不把這個病瘤挖去,會使我們整體、會使我們大局潰爛的。
“我沉痛地說一句,我們的經濟紀律實在太差,一筆糊涂賬,可以不負責;交代不清楚,可以不負責;損失公家東西,可以不負責;還有亂批錢,亂撥款,亂支錢,亂用錢,又可以不負責。……一談到經濟制度,有些人就會頭痛,就會討厭……沒有紀律的保證,沒有自覺的紀律,也就沒有辦法肅清貪污浪費現象。”
新四軍對貪污浪費的治理,在1943年重點是聯系財政問題進行整風。1943年1月,新四軍一師師長兼蘇中軍區司令員、政委的粟裕,結合整風作了一個報告,專門講財經工作問題與貪污浪費問題:
“我們的整風,為了解決目前蘇中的一個緊急的實際問題——財政經濟問題,來看看大家在這一時期的心得如何,所以決定一、二兩個月內整頓財政經濟工作。
“說到浪費,那就可以說是普遍現象。例如:公糧,大家只在中心區提糧,不愿到邊區去,邊區有些存糧就生了蟲,或爛掉了。二師的同志,都是自己搬糧,但我們這里都催民夫搬,運100擔卻花了10擔運費,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己去搬。……又如,請客和送東西,有些同志,一請客就用幾千,還說沒有東西吃。慷公家之慨,送東西給首長,表示關心和尊重首長,自己也揩揩油。首長收了東西,嘴一抹就不作聲了。……現在,養成一種競賽浪費的風氣,似乎越闊氣就越好,大家都向愛享樂的人看齊,向落后的(人)看齊,不向進步的人,刻苦耐勞的(人)看齊。……
“因為只顧個人享樂,只顧個人揮霍,不顧公家,不顧群眾疾苦,只顧用群眾的,不去關心他們。這就形成某些同志濫用權力,甚至越權,造成破壞財經制度,誰籌誰支的現象。
“我們共產黨是主張大家過得好的,不是主張個人特別享福的。現在我們大家生活算過得很好,全國都比不上我們……可是還有些同志不滿意,還要求改善生活。但是,我們去看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樣呢?有些同志發了棉衣、手套,還要發棉鞋,還要求大家烤火。××團還到山東買皮鞋,但是老百姓的皮鞋是長在肉上的呀。海邊上拾蛤子的人,冬天赤著腳,挽著褲管在海水里泡呀。
“過去我們在東臺、海安時期,許多同志大吃大喝,浪費很大。有些中間人士看到就很不滿,說‘新四軍過去很艱苦,現在得了天下,也像國民黨一樣腐化墮落’,使政治上損失很大。后來,軍部下令禁止吃館子,這種現象才糾正。去年××縣開參政會,花了十幾萬請參政員吃,人家吃了還不說我們的好話,反而說共產黨和國民黨簡直一樣會浪費、會享福。
“以上說的這種種,如果發展下去,對我們的危害如何呢?首先是使我們戰費虧空,經費支絀,不能長期堅持。要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硬向老百姓榨油,就會影響我們與群眾的關系,使群眾對我黨我軍和政府發生反感。有些中間人士看到我們這樣,就說‘共產黨變了,得了天下,也和國民黨一樣,花天酒地的’。其實共產黨不會變,共產黨有些不肖子孫是有些變了。這樣下去,我們的干部,過著公子哥兒的生活,就會使思想上蛻化,使革命集團變質。許多動搖逃跑的人,95%是因為貪污腐化的原因。這種貪污浪費的現象,又會使我們組織紀律松懈,團結分散,給奸細特務有隙可乘……”
粟裕在這個報告中還提出:“在黨內進行教育,并開展思想斗爭,對于貪污浪費的人,給予一定的處罰,甚至不惜作流血的斗爭。”
1943年5月4日,二師政委兼中共淮南區委書記譚震林,在盱眙新鋪高級干部會議上作了《開展淮南的整風運動》的報告,第一部分講的就是對淮南黨內以財政經濟問題為中心的主要歪風的初步清算:
“在這次大會上,認為在淮南黨內浪費和貪污的現象,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因此大會覺得這種普遍現象的責任,主要由領導機關負責,因此對于這種現象,一般不應采取組織上和紀律上作結論,而應該是采取整風學習的方式,以揭發各種錯誤,糾正這種錯誤。
“這次大會是我們淮南地區黨建上空前的一次重要會議。淮南黨一貫的毛病,就是一團和氣,見面講好,批評壞的時候很少。可是我們這次大會恰恰是毫不留情的,好的根本不說,把全部毛病在大會上暴露出來。
“也只有上面能夠以身作則去暴露這些弱點,去揭發這些錯誤,才能推動下面,使我們的支部連隊作進一步的反省。我們過去整風是整下面,下面干部上整風課上得非常熱鬧,而上面不但是沒有整風,反而制造歪風。……要想把整風運動貫徹下去,首先應從上面開始。這次會議是開端。這次會議后,在各地委各縣各旅各團以至我們司令部直屬隊,首先要從我們的主要干部參謀長、部長、各科科長、旅長、旅政治委員、團長、團政治委員整起,然后再去整各部部員、各科干事和下面的工作同志,因為只有這樣以身作則當模范,才能使運動開展下去,毛病才能治好。
“新鋪會議是抓住了標準的例子與標準的人物以突破一點來打動全局的方法進行的。很顯然,像路東聯防司令楊××這樣貪污浪費的行為,腐化墮落的思想已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變成了淮南黨的沉重的危險的毒瘤。但我們對準了這一點,突破了這一點,震動了全淮南。新鋪會議不僅使貪污浪費和暮氣沉沉日益消失,而且使一切工作都走上了更負責的階梯,朝氣起來了。”
從1943年下半年到1944年,新四軍對貪污浪費的治理,重點是規范和統一供給制度,明確供給標準。1943年8月10日,蘇北軍區黨委、蘇北軍分區、新四軍三師司令部聯合下發《供給訓令》。這個《訓令》主要明確了各級各類人員的津貼伙食及物質待遇:“近來幣值跌落,物價高漲,部隊生活影響甚巨。遂致指戰人員營養缺乏,體力減低,特別是干部物資供給,或者隨意開支過分浪費,或者刻苦自持困窘不堪。茲為改善部隊生活,提高部隊戰斗力,統一干部待遇,加強工作效能,嚴格供給制度,糾正貪污浪費起見,關于軍隊黨政指戰工作人員之待遇,特有以下規定,仰即遵令執行,勿得有違!倘再有任意開支胡亂浪費者,應依紀律嚴懲。”
1944年7月17日,新四軍二師以通令的形式頒發了新供給制度(草案)。這是一個比較完整、細致的供給制度和標準。其中,在伙食費中,區分了普通伙食、重傷病員伙食、輕傷病員伙食、學校及短期訓練班教職學員伙食、夜餐伙食的不同標準;在馬干費中,區分了普通騎戰騾馬、騎兵馬、毛驢每天的草料數量;在擦槍費中,區分了馬步槍、輕機槍、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槍榴彈筒等每月的擦槍油耗;在津貼費中,區分并明確了11種不同情況下的人員待遇,明確規定師長、政委和普通戰士的津貼費一律是每月法幣50元;各級黨政軍干部如有吸紙煙者,公家一律不準報銷;在雜支費中,區分了師部、政治部、供給部、衛生部、教導團、黨校、報社、便衣大隊、劇團及各類團(支隊縱隊)的雜支標準,專門明確了招待費的標準,并只限于團、縣以上軍政機關或獨立行動的營得到特別許可者。
對經費的審批權限,這個新的供給制度規定:各黨政軍凡支1000元以內者,須經團級或縣級首長批準之;3000元以內者,須經團(縣)委員會批準之;3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者,由旅級或地級委員會批準之;3萬元以上的,呈請師或區黨委批準之。
二師的供給制度中還專門明確了對黨外各界交際饋贈的規定:“在縣的范圍內,各機關如果需要進行交際工作時,必須得到團委或縣委以上委員會批準方得進行,否則受紀律處分。凡對黨外各界交際需要饋贈者,饋贈須將對象報告同級黨委會轉請上級批準后執行,以行政負責人或指定人出面。營以下禁止對外饋贈(包括食物、用品、煙酒等),并拒絕接受外界饋贈(但不能因此而影響從正確政治立場出發的交朋友工作)。凡外界的金錢饋贈,一律嚴格禁止接受。如系捐助款,必須報告軍區首長或區黨委決定處理。違犯以上規定而接受處理外界饋贈且不向行政負責人報告者,不論任何特殊工作人員及特殊工作機關,均以貪污論罪。”
正是由于重視和糾正貪污浪費的一些問題,新四軍的大多數干部做到了廉潔自律、艱苦樸素;也正是由于堅持同貪污浪費現象進行不懈的斗爭,新四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很多好作風、好傳統。這些好的作風和傳統,使新四軍在抗日戰爭和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犯、夾攻中日益壯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