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德光
(唐山氯堿有限責任公司,河北 唐山063305)
唐山三友氯堿有限責任公司廢氯氣回收采用稀NaOH 吸收的方法,廢氯氣通過氫氧化鈉2 次回收,回收尾氣放空,生成的次氯酸鈉作為商品出售。在實際控制中,氫氧化鈉的濃度是預先配置好的,由于廢氯氣的流量是不可控制的, 需測定氫氧化鈉溶液中溶質的反應情況。
取¢=100 mm H=1 000 mm 圓管道計算。 設配制的NaOH 溶液的質量分數為11.92% , 查表得20 ℃時的密度為1.13 g/cm3。則圓柱液體體積為:V=3.14×52×100=7 850 cm3,由W=ρV 得:圓柱中NaOH 溶液的重量為:W=1.13×7 850=8 870.5(g),則溶液中NaOH 的量為8 870.5×11.92%=1 057.363 6(g)。則溶液中H2O 的量為:8 870.5-1 057.363 6=7 813.136 4(g)。
通入Cl2后,假使后NaOH 完全反應,生成物如下:

反應后的總質量為7 813.136+773.2+984.67+237.91=9 808.916(g),總體積變為7 850+237.91=8 087.91(cm3),溶液密度為ρ=W/V=9 808.916/8 087.91=1.212 8(g/cm3)。
通入Cl2后假使有25%NaOH 參與反應,則生成物如下:

反應后的總質量為:7 813.136+193.3+246.17+59.48+793.022=9 105.11(g),總體積變為7 850+59.48=7 909.48(cm3),溶液密度為W/V=9 105.11/7 909.48=1.151 2(g/cm3)。
通入Cl2后,假使有50%NaOH 參與反應,生成物如下:

反應后的總質量為7 813.136+386.60+492.33+118.95+528.68=9 339.696 (g), 總體積變為7 850+118.95=7 968..95(m3),溶液密度為W/V=9 339.696/7 968.95=1.172(g/cm3)。
通入Cl2后,假使有75%NaOH 參與反應,生成物如下:

反應后的總質量為7 813.136+579.9+738.5+178.43+264.34=9 574.306(g),總體積變為7 850+178.43=8 028.43(cm3),溶液密度為9 574.306/8 028.43=1.192 5(g/cm3)。
依次類推計算可得出見表1。

表1 配制的NaOH溶液的百分比濃度為11.92%時的計算結果
繪制曲線圖如下:

同樣,可以算出當配制的NaOH 濃度為15.09%時,反應百分比與密度表的關系,見表2。

表2 NaOH濃度為15.09%時的計算結果
繪制曲線圖如下:

配制NaOH 為不同濃度時, 百分之百反應后液體密度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不同濃度NaOH時,完全反應后的液體密度
繪制曲線圖如下:

從以上計算可以看出,相同NaOH 起始濃度時,溶液密度隨NaOH 與Cl2反應百分數成線性關系,由P=ρg H 可知,當保持液位不變時,可以用差壓變送器通過測量差壓變化的辦法來確定NaOH 是否反應完成。然而,當NaOH 原始配制濃度不同時,其起始差壓和差壓變化范圍均不同, 其濃度變化范圍與溶液起始密度關系見表4。 (液位保持1 m 距離不變)。
從表4 可以看出, 隨著NaOH 溶液起始濃度的增加,反應完成后溶液密度差增加,同時,相同高度下用差壓變送器測量差壓△P=△ρg H 時的變化范圍也增加,又由于不同起始NaOH 濃度密度不同,在相同高度下起始差壓不同,這時,差壓變送器的零點不同,量程選擇也不同,為測量準確,必須使每次配制的NaOH 溶液濃度相同,變送器零點才能穩定,變送器量程選擇才符合要求。當液柱高度變化后,不同濃度下的差壓變化范圍又將不同,因此,必須根據實際設備情況確定,當然,實際液柱高度越高,相同起始濃度下其壓差變化越大,對密度變化測量越有利。

表4 NaOH配制濃度與反應完成密度的關系
同樣取¢=100 mm H=1 000 mm 圓管計算,設配置的NaOH 溶液的百分比濃度為11.92% ,通過上述計算得,反應完成后溶液密度為9 808.916/8 087.91=1.212 8(g/cm3)。 其體積增加了,假使氯氣與堿反應生成氯化鈉, 次氯酸鈉時溶解體積變化不計, 取與該起始濃度下與燒堿完全反應的氯氣量的10%作過量計算,結果如下:

反應后的總質量為7 813.136+773.2+984.67+237.91+48.24+69.39-23.79=9 902.75(g),總體積變為7 850+237.91-23.79=8 064.12(cm3),溶液密度為9 902.75/8 064.12=1.228 0(g/cm3)。由計算可知,其密度繼續增加。同樣方法可得出不同起始濃度時,氯氣10%過量反應時的密度,見表5。
從上圖可以看出,該密度曲線斜率變低,雖然溶液密度繼續增加,但變化速率變緩。如果廢氯氣流量相對穩定, 儀表測量記錄曲線顯示在100%反應處出現拐點。
通過上述分析, 用微差壓變送器測量次氯酸鈉密度,達到控制反應進程的目的是可行的。通過上述

表5 氯氣過量10%時,NaOH配制濃度與密度的關系

繪制圖形如下:計算,發現測量精度的影響因素。
(1)次鈉與氯化鈉反應過程中的溶解體積變化,在計算中被忽略。
(2)由于溶液密度與溫度有關,當溫度變化時,由于密度變化將引起誤差, 特別是起始配制時的溫度與反應后的溫度不可能完全一致, 可以通過不同溫度時的同種溶液的密度比較得出誤差。 實際控制過程中可以通過假使反應溫度的辦法, 用反應后溫度下的NaOH 密度作為起始密度計算。
(3)由于NaOH 濃度不同,溶液密度不同,反應完成后吸收的氯氣量均不同,引起的差壓變化不同,所以,必須考慮起始NaOH 濃度變化。
用差壓變送器測量氯氣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過程中的密度,達到控制反應進程的目的,理論上是可行的,希望通過本文的介紹,能夠解決次鈉生產中的控制問題,以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