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夏迎 陳婷婷
不爭氣的兒子因賭球輸錢借了50萬元高利貸,五旬夫婦四處借錢替其還款,兒子卻變本加厲將三口之家唯一的住房出賣,老兩口心急如焚上法院狀告兒子,討要借款,并第一時間對房屋進行了保全。這個家庭貌似遭遇凄慘,然而開庭后,原被告雙方均未出庭,取而代之的卻是四位精明專業的律師和表達流利的證人。近期,長寧法院受理了這樣一起蹊蹺的案件。種種疑點引起了主審法官陳婷婷的懷疑,最終,她通過隔離質證法,抽絲剝繭,確定這是一起虛假訴訟。在法官有理有據的判斷面前,原告選擇了倉皇撤訴。
第一次開庭時,陳法官就發現了蹊蹺。雖然老兩口焦急而凄楚的情緒躍然于訴狀之上,而開庭后,心急如焚的老人和不成器的兒子卻都沒有現身,以種種理由推托,拒絕出庭,這行為本身就讓陳法官心存疑竇;而原被告號稱家境窘迫,卻委托了四名律師,也就是說,無論哪一方敗訴,他們都要付出五六萬元的律師費。這樣“豪華”的律師陣容,和原告口中所說的自己“馬上就要流落街頭”呈現了巨大的反差。
不僅如此,原告兩位律師當庭剛一說出訴請,被告方兩位律師就迫不及待地表示同意,一方陳述的事實,另一方也順水推舟地表示全部認可。這在民事糾紛的審理過程中可謂非常少見。隨后,陳法官對律師進行了詳細詢問,發現幾位律師對案件的關鍵細節都不清楚。
在此情況下,陳法官意識到,貿然繼續開庭,很可能導致當庭調解結案,失去深入調查真相的機會。慎思之下,陳法官及時宣布了休庭。
休庭后,陳法官立刻向審判長葉其成匯報,兩位法官一起討論分析了本案存在的疑點。審判長提出,從現有線索分析,應對被告是否牽涉其他案件進行查詢。于是陳法官與長寧法院其他部門進行了溝通。經過查詢,果不其然,發現執行庭正在執行一起關系到本案被告的案件,已有案外人持140萬元的債權文書來申請執行他的財產。
有了這個前提,陳法官就更加確定這是一起虛假訴訟了,她認為,原告之所以有此行為,與尚在執行的那起案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他們提起訴訟的動機很可能是為了阻止執行庭即將采取的房產保全措施。同時,若虛構債務成功,原告夫婦則可參與執行分配,以此稀釋案外人的債權。
如果事實真如法官所想的那樣,那么這對“晚景凄涼”的老兩口,用心不可謂不狡詐,行為不可謂不縝密。惡意串通、虛構債權,不僅侵害案外人合法權益,更挑戰了司法權威,擾亂了司法秩序,影響極其惡劣。對于這種行為,絕對不能姑息縱容,要堅決予以打擊。但是,陳法官明白,猜測并非確證,對此案件的定性,還需進一步查證。
如何查證,恰恰是本案最大的難點。原被告雙方與律師配合默契,在法庭上所說的話都可以互相印證,貌似事先串好了詞。如果依照一般開庭程序,以直接言辭原則對雙方進行交叉詢問的話,一方陳述的情況、提出的訴求,對方只需照單全收,就根本不可能找到破綻。即使法官心里知道雙方是惡意串通,也沒有很好的方式可以去遏制。這樣,案件的處理仍會進退兩難。于是,審判長葉其成當機立斷,決定“不走尋常路”,通過隔離質證法審理此案。為此,在第二次開庭之前,合議庭內部事先還制定好了詳細的工作預案。
虛假訴訟當事人往往是精心布局,對法官的心思做足了揣摩。為了不打草驚蛇,陳法官不動聲色,仍然按照正常程序承辦著整個案件。在審判長的指示下,陳法官第二次向原被告發送傳票通知開庭,但這次通知上特別強調當事人需要親自到庭。
第二次開庭時,原被告都來到了現場。他們不僅帶來律師,還帶來了兩名證人,號稱是老兩口籌借錢款的親戚。一群人滿滿當當擠在法官面前,聲淚俱下地訴苦。在此情況下,法官隨即按照工作預案,將原告、被告、證人分別隔離開來,進行細致的發問,在此過程中,要求他們關閉手機,并安排工作人員在等候區巡查,避免原被告、證人借機串通。
在詢問時,法官著重抓住一些細節深入下去,對現金交付的具體時間、包裝方式、交付時的具體環境等情況狠抓不放,刨根問底。對于借錢的具體細節,第一個接受詢問的原告倒是說得頭頭是道。她說,兒子是賭球輸了錢,受高利貸威脅,跟她說“命都要沒了”,自己才向弟弟借了20萬元,向妹妹借了30萬元的。而向弟弟的借款過程是弟弟“開車到小區門口”,她“自己去小區門口拿的”,向妹妹的借款過程是自己到妹妹家里去取。拿到的都是現金,“錢款用報紙包著,一萬一捆,用橡皮筋扎著,白色馬夾袋裝著”。錢款都放在家里的衣櫥中,后分三次交給兒子,而兒子給她出具了欠條。
其間,原告數次想將話題扯到別處去,痛陳兒子不肖,說自己常常用看過的法治節目的內容來教育兒子。法官立刻指出,既然熟悉法治節目,就應當知道賭債非法,為何當時不報警?原告又轉了口風,說自己不懂法,缺乏法律意識。隨后,法官深入詢問,為何原告向弟妹借的錢款都是現金,這么多錢為何不存銀行?既然是出于對兒子的不信任而讓其寫借條,為何又直接將現金交給他,而非自己交給債主還錢?對于這些問題,原告難以招架,難掩內心慌亂,但她總以語焉不詳、岔開話題的方式來敷衍,導致法官一時也聽不出個所以然來。
原告在法官的逼問下,快要露出馬腳,實在支持不住,當庭向法官提出要上廁所。才出法庭,她就偷偷叫了被告和兩位證人到衛生間,關上門竊竊私語,原來是借上廁所之名行串通之實。虧得法官早有心理準備,及時發現并對其進行制止。
從原告身上暫時找不到突破口,此后,兩位證人在接受詢問時居然表現得訓練有素,對各種細節問題基本如背臺詞一般地重復原告的陳述。作為弟弟的證人在提到借款過程時,一開始說是姐姐到他家里拿錢的,后來經過回憶,又推翻了之前的說法,說是自己開車到姐姐小區門口。其說法和原告的說法基本一致,盡管有些方面有細微出入,但還不足以固定為虛假訴訟的證據。
正當調查難以取得突破時,最后被詢問的被告卻給了法官們一個“驚喜”。由于心理防線崩潰,被告在法官的連續追問下,支支吾吾,錯漏不斷,可能因為太過緊張而忘記了“臺詞”,只好現編現答。被告對借款時間、地點、交付過程、借條的出具過程與原告說的完全不符。如原告說借款有50萬元,而兒子說是十幾萬元;原告說借款是分三次給兒子的,而被告卻說,借款是父母直接交給債主的,自己當時并沒有在場;原告說兒子出具了一張50萬元的借條,而被告開始時說自己并沒有寫過借條,后來又說寫了。當法官問到為何被告自述借款十幾萬元卻要出具50萬元的借條時,被告滿頭大汗地編了一個理由,說是想到父母多年的養育之恩,覺得應該多寫一些。對于被告欠下高利貸的原因,法官也進行了層層詢問,賭球是在哪個網站賭的,每一次輸球的日期各是什么,分別賭的是哪一場球賽,什么隊與什么隊的比賽,其結果是幾比幾等等。一個又一個問題幾乎讓被告喘不過氣來。在回答過程中,他總是神情慌張,語言顛來倒去,表述缺乏邏輯,理由十分牽強。詢問剛一結束,被告就自知失言,飛一般地逃離了法庭。

年輕的法官抽絲剝繭,確定這是一起虛假訴訟。
面對原被告雙方漏洞百出的調查筆錄,法官陳婷婷對案件虛假訴訟的性質有了明確的認定。為防止司法資源的繼續浪費,她第一時間約談了當事人,對其進行嚴厲訓誡,對四名律師進行了批評教育,四名律師急忙撇清關系,聲稱自己也是被蒙在鼓里。在確鑿的證據和明確的法律依據下,原被告驚恐不安,連連表示悔意,當即表示撤訴。面對年事已高的原告夫婦,以及他們負債累累的兒子,法官陳婷婷確有不忍之心。在對他們進行批評后,裁定準予撤訴。
紛繁復雜的案件中,“去偽存真,查明真相”不僅需要從意識層面提高警惕性,更需要從方法層面尋求幫助。在這個案件中,法官們出其不意運用隔離質證的方法,揭穿了虛假訴訟的騙局,維護了司法秩序、權威和公正。
法官說案
“虛假訴訟”是指當事人出于非法的動機和目的,利用法律賦予的訴訟權利,采取虛假的訴訟主體、事實及證據的方法提起民事訴訟,企圖使法院作出錯誤裁判的行為。從個案來看,這種行為往往將訴訟程序作為實現其非法目的之工具,惡意侵害國家、集體、公民的財產或權益;從長遠來看,這種行為的蔓延不僅將浪費大量司法資源,更會對司法權威和法治建設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成為困擾法院依法履行審判權的“毒瘤”。
當前,虛假訴訟在民事審判中呈現多發趨勢,借貸、離婚、房屋買賣等案件更是其高發領域。此類案件往往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雙方當事人之間往往具有親屬、朋友、同學等特殊關系,以方便操作、易于得逞。二是當事人到庭率較低,多委托代理人參加訴訟,以防其本人因缺乏專業知識而露出破綻。三是訴訟中通常不存在實質性的對抗場面,被告多自認或僅進行象征性抗辯,案件調解成功率極高。四是當事人往往為法院調查案件細節設置種種障礙,通過敷衍、拒絕作答甚至濫用程序性權益阻撓法官進一步還原案件事實。
虛假訴訟固然具有隱蔽性和表面的合法性,而法官的高度警惕性、責任心以及嚴謹細致的工作方法則是其識別和查處的利器。除此以外,提升虛假訴訟制裁手段的威懾力也成為當務之急。根據《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若虛假訴訟中涉及偽造、毀滅重要證據以及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等行為,法院可以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