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 旭
在刑事訴訟中,律師辯護權是被追訴人最基本的權利之一。被追訴人失去律師辯護有三種方式:一是明示棄權,即被追訴人明知且自愿放棄;二是默示棄權,即被追訴人因多次不當行為而默示地放棄;三是失權,即被追訴人因實施了特別嚴重的不當行為而被剝奪這項權利。
我國刑事訴訟法中沒有關于律師辯護權棄權與失權的規定,但相關司法解釋規定了某些情況下律師辯護權不得放棄,某些情況下會喪失律師辯護權。在美國,失權與棄權的區別在于,棄權必須是明知地、故意地放棄一項已知的權利,而失權則是即便被告人沒有放棄的意圖或者并不理解自行辯護的危險也會發生。也就是說,無論是明示棄權還是默示棄權,都必須經過法院對被告人可能失去律師辯護權以及自行辯護的不利的警告,而失權則不需要經過這樣的警告。失權制裁的主要理由是被告人導致不必要的訴訟延誤,對律師或者法庭進行辱罵、威脅,或者對律師進行暴力襲擊。支持律師辯護權失權的觀點認為,被追訴人的基本權利不是絕對的,在某些場合可能會被剝奪,并且利用律師辯護權來阻礙訴訟進行是不能容忍的。反對律師辯護權失權的觀點認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從來沒有承認或者贊成過律師辯護權失權這個概念,另外以被告人的行為“極其嚴重”作為失權的理由沒有憲法上的根據。對于被追訴人通過不正當行使律師幫助權來干擾訴訟的行為,可以采用藐視法庭的處罰來處理,而不應當采用失權這種過于嚴厲的措施。
在我國,律師辯護權作為被追訴人的一項憲法權利,應當允許其放棄,棄權應當是自愿地、明知后果地在公開的法庭上進行。但是,律師辯護權也不能成為被追訴人拖延訴訟的一種手段。對被追訴人頻繁更換律師、辱罵毆打律師等拖延訴訟的行為,應當予以繼續實施此類行為可能會導致被認為默示棄權的警告,如果被追訴人繼續實施,則認為其放棄了律師辯護權。同時,對被追訴人的極端行為,應當由法院作為妨害訴訟的行為予以處罰。
(摘自《政法論壇》,2013年第1期,第154-1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