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瀛 王彬彬
兩岸公共標識標準化比較及其在平潭綜合實驗區應用的初步研究
文/王海瀛 王彬彬
公共標識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它的設計成為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可識別性的重要手段,成為指引人們生活、交流、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本文通過對兩岸公共標識標準化進行比較、分析, 探討了公共標識標準化在平潭綜合實驗區應用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體對策,以此提升城市的標識功能
兩岸 公共標識 圖形符號 標準化 比較 應用
城市的公共標識在彰顯城市魅力,展示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形象、品味及經濟運行效率等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影響,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平潭綜合實驗區是福建省開展兩岸區域合作,建立兩岸合作交流的區域平臺,對兩岸公共標識標準化情況進行比較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平潭綜合實驗區的城市市政建設,形成規范化、標準化的城市公共標識,既可實現平潭綜合實驗區城市開發的國際化、標準化的高要求,又可體現平潭綜合實驗區城市開發的個性化和閩臺區域特色,還符合平潭綜合實驗區“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管理、共同經營、共同受益”的開發原則。
公共標識,又稱公共信息圖形符號標志,是指通過文字、圖案、色彩等的組合,將事物的內容以明確具體的造型、圖案,提供具識別、引導、說明、警告等功能的視覺圖像系統的設置。
公共標識在國內外的分類不一,Johnson(1993)依標識的功能將其分為辨視、方向、指引和規則等四類;Eaton(1991)依使用性可略分成全區性和主題性二種;標識研究協會(Institute of Signage Research, 1979)則依標識的形式、功能和設置地點分成旗幟型、陽臺型、廣告牌型、變換型、地面型、獨立型、突出物型、屋頂型、懸吊型、墻上型和窗上型等11種[1]。我國臺灣地區依據標識的機能和所要傳達信息的內容,將其分為識別性標識、引導性標識、方位性標識、說明性標識、管制性標識、裝飾性標識;依據標識信息表述的屬性,將其分為概念性信息類型、建議性信息類型、一般性信息類型、教育性信息類型四種。大陸地區將公共標識系統分為定位系統、交通指示系統、特殊指示系統、文明提示系統四個子系統。
(一)國際
為促進各國交流,消除語言障礙,聯合國機構在5O
年前就提出了建立國際通用標準公共信息圖形符號的提案。在歐洲,實行本國標志的統一通用標準化和跨國的區域性國際標準化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1970年成立了圖形符號技術委員會(ISO/ TC 145),開始圖形符號的標準制定工作, ISO/TC 145下設三個SC,即SC1公共信息符號,SC2安全識別、標志、形狀、符號和顏色,SC3設備用圖形符號。與公共標識關系密切的是SC1公共信息符號。ISO/TC145/SC1設有4個WG,即WG1公共信息圖形符號的評價和測試,WG2公共信息圖形符號的視覺設計原則,WG4公共信息符號,WG5公共信息導向系統。日本在1963年建成了新干線和高速公路,并在全國全面參照了聯合國的有關提案,統一制定了全國通用標準公共圖形符號體系。這些新的全國通用標準的公共圖形符號,使1964年的亞洲第一屆奧運會——東京奧運會取得了巨大成功,得到國際上的高度評價。韓國在舉辦亞洲第二屆奧運會“漢城奧運會”(1988年)時學習了日本“東京奧運會”和世界先進國家標志標準化的成果和經驗,結合本國的特點,設計出了適合韓國通用的公共標識體系[2]。
(二)中國
大陸地區與標識有關的全國標準化技術組織是全國圖形符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該委員會成立于1985年7月,其代號為SAC/TC 59,它是與ISO/TC 145相對應的組織。此外,2006年成立的全國安全生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288)是安全標識GB 2893—1982《安全色》、GB/T 2893.1 《圖形符號 安全色和安全標志 第1部分:工作場所和公共區域中安全標志的設計原則》和GB 2894—1984《安全標志及其使用導則》的歸口單位,這幾個標準在公共標識中也經常引用。
大陸地區的公共標識標準化始于1982年,以GB 2893—1982和GB 2894—1982為開端,但因這兩個標準屬安全標識,真正意義上的公共標識標準化是以1983年發布的GB 3818—1983《公共信息圖形符號》為標志。其后于1986年發布GB 5768—1986《道路交通標志與標線》和GB 7058—1986《鐵路客運服務圖形標志》,1988年發布GB/T 10001—1988《公共信息標志用圖形符號》,1995年發布GB/T 15565—1995《圖形符號術語》和GB/T 15566—1995《圖形標志使用原則與要求》。GB/ T 10001[3]是我國公共信息圖形符號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國家標準,先后經歷了四次修訂,包括通用、旅游休閑、客運貨運、運動健身、購物、醫療保健、無障礙設施等符號。
(三)臺灣地區
我國臺灣地區的公共標識除交通及涉及安全的標識外,目前并無統一的標準,通常標示系統設計都因個案的不同需求而定。為加速與國際接軌,營造便利生活環境,方便游客需要,“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于2002年、2003年委托大葉大學辦理《政府機關學校內部雙語環境設施常用符碼設計》及《外部環境公共標示常用符碼設計》,計完成內部環境常用符碼275種,外部環境常用符碼254種,希望通過系統化設計,建立溝通的“接口語言”,提供使用者容易辨識的圖像符號服務系統。“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為推廣上述設計成果,將部分研究成果綜合整理,分為標示類和符號類二大類,編輯成方便使用者應用與查閱的《公共標示常用符碼設計指引》[4],供臺灣地區各界廣泛采用,從一定意義上講,這為臺灣地區的公共標識標準化奠定了基礎。
為更好說明兩岸在公共標識標準化方面的差異,本文選取公共服務標識、交通標識、旅游標識進行比較。
(一)公共服務標識標準化比較
公共服務標識涉及面廣,兩岸的公共服務標識既有共同、兼容之處,也有差異較大之處,但很多都是引用或修改引用ISO的公共服務圖形標識,說明兩岸在共同追求與國際接軌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中國文化特色,見圖1。
以餐廳為例,臺灣地區的標識(圖1②)更具特色,它明確表示提供中西餐飲服務的場所,而大陸地區的標識(圖1①)既表示餐飲或提供餐飲服務的場所,又表
示西餐廳,未能體現特色。在飲用水的標識上,大陸地區為圖1③,臺灣地區為圖1④,可以看出臺灣地區的標識更直觀。在票務服務標識上,大陸地區的標識(圖1⑤)與ISO的標識(圖1⑦)[5]相似,而臺灣地區的標識(圖1⑥)與大陸地區標識差異較大,圖中有英文“ticket”。此外,臺灣地區還有一些獨有的標識,如臺灣地區用圖1⑧標識表示提供珠寶買賣的場所,而大陸地區的珠寶店還沒有相關標識。

圖1 公共服務標識部分標識圖
(二)交通標識標準化比較
交通標識包含交通設施、交通指示、交通警告、交通禁止和交通輔助等類型。大陸的交通標識都是以標準的形式出現,臺灣地區則以部門規章出現。兩岸交通標識的相關標準或規章見表1。

表1 兩岸交通標識的標準依據
一般而言,交通設施標識常被列入公共服務設施中,兩岸的標識在這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見圖2。以公共汽車為例,大陸地區的標識(圖2①)表示公共汽車或公共汽車服務場所,而臺灣地區的標識(圖2②)僅僅指公共汽車站;再比如地鐵的標識,大陸地區為圖2③,而臺灣地區為圖2④,都表示地鐵站或提供地鐵運輸服務的場所。

圖2 交通與旅游標識部分標識圖
(三)旅游標識標準化比較
城市旅游標識屬于城市公益配置。一個城市旅游標識的設計和設置以及旅游標識系統的合理性是反映城市精神文明的標志之一,是城市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其內容和效果是城市旅游文化的展現,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一個城市的規劃水平。表2為兩岸旅游標識的一些重要標準依據。兩岸在旅游設施標識上存在一定差距,如:表示古跡坐落的區域,大陸地區標識為圖2⑤,臺灣地區標識為圖2⑥;大陸地區用圖2⑦標識、臺灣地區用圖2⑧標識表示佛教信仰參拜的場所。從長遠看,這不利于兩岸旅游業的合作與發展。為此,兩岸可先行探討旅游公共標識共同標準立項的可行性,通過項目帶動,形成合作機制,方便兩岸交流,共享合作成果,共創未來發展新機。

表2 兩岸旅游標識的標準依據
從以上三個方面公共標識的比較可以看出,兩岸公共標識雖有差異,但也有共同之處,即兩岸的公共標識都有部分采用ISO國際標準,這是兩岸公共標識的共同點。
(一)可行性
1、機遇難得
一個城市公共標識的規范程度將直接影響該城市的形象,國務院和福建省給予了平潭綜合實驗區優惠的開發政策,平潭應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在開發起步之際,以標準化的視野、以兩岸公共標識融合的角度,進行城市定位和規劃,在城市公共標識方面做出特色,營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投資環境,這比開發后再進行公共標識建設更具可行性。
2、優勢明顯
福建省與臺灣具有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的“五緣”優勢,積極利用平潭的對臺優勢和閩臺的“五緣”優勢,將兩岸公共標識標準化研究的成果應用于平潭的城市公共標識建設,探索靈活多樣的兩岸共建合作方式,既是先試先行的體現,更是打造兩岸共同精神文化家園、營造兩岸融合生活氛圍、塑造平潭新形象的有益探索。
3、保障有力
開展平潭的城市公共標識建設,既然要在體現國際化、標準化的同時,突出兩岸特色,就應加強對兩岸公共標識的研究,為此相關部門應組織相關人員,下大力氣,抓緊深入研究,為研究成果的直接轉化提供各種有力保障。此外,相關部門還應在兩岸公共標識差異進行比較
研究的基礎上,選擇適用的標識,形成地方標準,并通過平潭這一實驗平臺進行實踐論證后,探討形成兩岸共同標準的可行性,這是保證平潭城市公共標識延續性的另一重要政策保障。
(二)具體對策
1、加強調研
為保證平潭城市公共標識的高標準、上水平、有特色,加強前期的調研很重要,調研包括對平潭城市公共標識建設的調研、臺灣地區城市公共標識建設的調研及大陸地區部分公共標識建設較具典型城市的調研,并根據調研結果和報告,形成平潭公共標識建設的可行性方案。
2、確定原則
兩岸在公共標識標準上既有共同點,也存在差異,因此平潭城市建設中選擇公共標識要有明確的原則。我們認為,對兩岸都相同的公共標識,可直接引用;對兩岸存在差異的公共標識,可根據與國際接軌的原則,優選選擇與ISO相同的標識;對ISO沒有而兩岸都不同的標識,則應分析各自的優缺點,擇優而用;若兩岸僅有一地有的,則可優先選用。
3、整體布局
城市公共標識是一個整體工程,雖理論上將其分成公共服務標識、交通標識、旅游標識、安全標識等等,但很多都是相互關聯、重復,甚至矛盾的,為此應以系統的思維,整體考慮公共標識的布局。
4、注重協調
由于城市公共標識的建設是一項涉及多個部門的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因此應由相關主管領導進行協商,并組建領導小組和項目推進工作組。領導小組主要負責部門間的協調工作;工作小組成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加強與其他項目組成員的溝通,形成一支運行效率高的工作團隊,保證項目的順利推進。
[1] 陳格理.圖書館的標示系統[J].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1997,15(2):11-27.
[2] 牟躍.我國城市導向系統標準模式研究[J].中國標準化,2006(12):29-32.
[3] GB/T 10001,標志用公共信息圖形符號.
[4]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公共標示常用符碼設計指引.
[5] ISO 7001:2007 ,Graphical symbols—Public information symbols[S].
作者單位:福建省標準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