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葉
(供稿: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
浙江山區面積大、資源豐富,許多資源具有獨特性與唯一性,為山區發展特色產業提供了基礎與條件。特色產業可涵蓋于一、二、三產業中,尤其在農業中特色更為明顯。由于山區易于形成特殊的小氣候,因此更適合發展生態農業、立體農業、特色農業,這類產業已經或正在成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渠道。對特色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發展加工業,提高農產品的附價值,也是山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渠道。山區不僅有豐富的特色農產品資源,可再生能源也極為豐富,浙江大部分的水能資源、生物基因資源及太陽能資源均蘊藏于此,是未來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布局區之一。
山區地形地貌多樣,風景優美,為發展生態旅游提供了基礎。同時,山區不僅是漢族的聚集地,同時也是許多少數民族的聚集地,因此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與歷史性,為開展特色文化旅游與探古旅游提供了條件。還有不少地方將特色農產品做成美味佳肴吸引游客形成獨特的美食旅游,是謂農家樂旅游。總之,特色產業是山區經濟發展的優勢所在。
近些年來,浙江山區經濟以高于全省平均增速的經濟增長率快速發展,山區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山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不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塊狀經濟與產業集群。
當然,山區發展特色產業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一些易于規模經營的農產品在大年可能存在滯銷。這可能給這類農產品的生產者帶來增產不增收甚至增產減收的不利后果。二是品牌培育力度不夠。山區的許多資源與產品具有獨特性與唯一性,但農民們對產品的品牌培育與營銷力度不夠,以至于不少產品深處閨閣無人識,影響當地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三是組織化程度還比較低。許多農民單打獨斗,對市場信息把握不準,也影響到產品的銷路。四是深加工不夠,附加值不高。許多農產品經過深加工之后,附價值會成倍提高,而且經過深加工之后,可以延長易變質農產品的保鮮時間,解決產品的滯銷問題,增加農民收入。五是創新不足,包括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都有欠缺。不少特色農產品存在技術創新不足的問題,使得產品長期單一性,即長期的老面孔,可能使這類產品失去吸引力與競爭力。而管理上的問題在生態旅游業上表現比較突出,以至于可能造成對自然環境的損害與人生的安全隱患。
發展山區特色產業應該采取多方面措施。首先,要高度重視發展特色產業對山區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性。山區各級政府要起引領作用,著重調查研究,摸清本區域內特色產業的具體情況,制定發展規劃。可委托省內研究機構將此作為課題進行研究,提出政策建議。由于特色產業種類較多,因此,規劃既要有總體發展規劃也要有專門發展規劃,后者如農家樂發展規劃,古文化旅游發展規劃,有機茶發展規劃等等。
同時,要針對具體問題、常見問題制定專門措施,這些政策措施在總體規劃中可較為原則性但在專門規劃中就應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大致可在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一是政府與商業保險公司合作將一些易變質的、市場風險大的特色農產品納入到保險范圍內。由政府對此類業務進行再保險,以鼓勵商業保險公司對此類產品保險的積極性。二是重視品牌培育。政府可請專門的營銷策劃公司為本地的特色產品包裝宣傳。三是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力度。特色農產品雖然具有獨特性甚至是唯一性,但如果不對產品進行改良,就有可能導致品種退化,從而喪失市場競爭力。政府要鼓勵相關科研機構對品種進行改良,提供專門經費支持。四是強化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支持相關農民合作組織的設立與發展及某些產品專業大戶向家庭農場發展,鼓勵工商企業對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及對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政府可從財政補助、銀行貸款貼息,稅收優惠等多方面給予支持。五是提高農民自身對市場的適應性。農民不能完全依賴市場,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而應適應市場。農民必須加強學習各方面的技能與知識,政府也要定期為當地特色產品生產者舉辦諸如互互聯網應用、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