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浩斌
(供稿: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的意見》精神和推進全國循環經濟示范省創建,浙江擬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園區循環化改造相較“十一五”時期推進的生態化改造,范圍更廣、層次更深,注重推動“末端治理”向“源頭——過程——末端”全過程轉變。在重點園區實地調研、面上情況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國家文件精神,筆者提出園區循環化改造可重點關注的四個方面,并附上每一方面先行經驗,以供參考。
——源頭治理。是指將治理工作關口前移,在企業入園到企業開始生產這一過程中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從源頭上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可考慮措施:堅持綠色招商,明確工藝裝備、資源消耗、清潔生產等要求,嚴把項目“準入關”;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推進企業集聚發展;引導企業改進生產工藝和設備,開展清潔生產。
先行經驗:紹興濱海工業園區以“集聚整合、控量提質、節能減排”為基本要求打造綠色印染基地,經過一年多實踐,先后有兩批96家印染企業簽約集聚濱海,并通過整合,減少企業14家,淘汰落后產能30.13%,減少用地面積31.5%。臺州化學原料藥產業園區積極引導企業抓好清潔生產,通過開展示范、試點項目建設,鼓勵企業向規模化、清潔化、科技化方向發展,著力打造“綠色藥都”。嘉興工業園區設置生態文明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嚴格控制高污染、高風險、高能耗和低效益項目落戶,“十一五”以來累計對50多個污染嚴重項目實行了“一票否決”。
——過程控制。是指在企業生產過程中,通過提升物料、能源等的再利用、資源化水平,達到節能減排目的。可考慮措施: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余壓余熱梯級利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搭建循環型產業鏈,推進企業間原料和產品互供、資源共享,提高副產品和中間產品的利用率。
先行經驗:中國化工新材料(嘉興)園區以嘉化為基礎原料核心,構建了硅材料、橡塑材料、環氧乙烷等三條循環型產業鏈。其中,四氯化硅回收利用項目可實現經濟效益約8000萬元/年,二氧化碳、氮氣等廢氣回收項目,每年可減少6萬噸二氧化碳和大量的氮氣排放,實現經濟效益3500萬元。衢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通過構建氟化工、硅化工、新材料等循環產業鏈推進資源綜合利用,2011年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94%,園區循環經濟產業鏈關聯度達60%。紹興濱海工業園區通過構建PTA生產企業內循環和企業間循環,推進高壓尾氣、醋酸甲酯、PTA母液中固體廢物等再資源化。
——末端治理。是指園區通過對企業生產過程產生的污染物進行監測和集中治理,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可考慮措施:加強污染集中治理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強化園區環境綜合管理,完善園區水、土、氣、聲立體化監測監控體系;加強園區能源系統優化,推廣綠色建筑、綠色照明等。
先行經驗:海寧經編產業園區對區內27家重點企業制定了“一廠一策”整改策略,推進印染企業實施中水回用系統和靜電處理廢氣技術,經編(壓延、貼合、涂層)及熱電等企業廢氣回收及脫硫整改,實現了廠界及排放口的雙達標。蕭山臨江工業園區累計投入20多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截污納管100%、熱網鋪設100%。杭州灣上虞工業園區推進安裝與環保局聯網的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以及土壤、地下水監測系統。
——產業結構調整。兼顧園區環境承載力和地方發展需要,在加大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同時,推進產業梯度轉移,合理利用騰出來的廠房,發展總部經濟等第三產業以及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先行經驗: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在總部經濟區采用非電區域空調系統,通過區域空調和冷熱電聯供技術,對該區進行全天候制冷與供熱,已投入使用的1號能源中心即可實現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萬噸,能耗下降率達30%,并實現廢氣零排放。秀洲工業園區加快建設中節能嘉興節能環保產業園,依托中國節能投資公司的國際合作平臺,引進國外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通過資本運作以及產業服務體系,擬建成集研發、孵化和產業化于一體的現代化新型專業孵化器和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