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城市
整個6月,北京城被霧霾籠罩。
居住在城里的人,很多時候,不能再通過日升日落來分辨清晨與傍晚。
明媚的陽光照不進霧霾的現實。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一書里,馬可·波羅為忽必烈講述了他游歷帝國所見的與記憶、欲望、輕盈、天空……有關的城市。
忽必烈在黃昏時分大都的宮殿中傾聽關于這些看不見的城市的故事,如今,大都也成了一座看不見的城市。
2004年春天,我在遼寧老家讀高中,一天放學后冒雨回家,到家時發現衣服上凝固的全是碩大的黃沙點子。看電視才知道,那天北京遭遇沙塵暴,700千米外的小城也一同感受到了。這便是我與沙塵暴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2006年春天,我在北京清河校區,一天上課時,窗外突然黃沙漫天,什么也看不到。當時有同學還找來相機興奮的拍照,對于很多外地學生來說,沙塵暴就這樣成了北京的符號之一。
后來的幾年,也許是因為奧運的原因,北京的空氣似乎越來越好,很難再有機會讓我們有當年經歷沙塵暴時那樣莫名的興奮。直到2012年,PM2.5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2013年上半年,北京霧霾天氣達到了近一半,而生活在這個城里的人們感受也許更糟。我們開始不得不關注污染指數,很多時候,手機上的監測軟件都處于暴表的狀態。
很遺憾,我們發現,見到藍天變成了一種奢望。
“帝國是染上了疾病,并且還在努力使自己習慣于自身的傷口,而這是更糟糕的事。我擦拭的目的在于:尋找尚可依稀見到的幸福歡樂的蹤跡,測量他缺失的程度。如果您想知道周圍有多黑暗,就得留意遠處微弱的光線。”
過去20年,我們一直在講“不能走發達國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最近幾年,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污染伴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業已形成,再也無法期待它的不到來。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重視并治理環境問題。今天的中國,發展工業仍是頭等重任,但在環境保護日趨窘迫的今天,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已是國情所向,已成為各方共識。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想要每天籠罩在幾千萬人周圍的陰陰霧氣散去,重見藍天白云,也許不僅需要科學系統的方法,更需要堅定不移的決心和毅力。
我們要建設“美麗中國”,而“美麗中國”必然是一個山清水秀的中國,而不是一個迷霧重重的中國。
截稿日的早晨,在經歷了一場大雨后,北京見到了難得的藍天,似乎又恢復了她往昔的模樣。希望這樣的好天氣能持續的久一點,再久一點。
宋雯
2013年7月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