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陸一
(作者為金華新興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金義都市新區管委會主任)
金義都市新區的內涵必須充分彰顯田園生態特色,充分體現都市新區理念,充分詮釋智慧城市概念。只有當城市的高效、便捷、集約和農村的空曠、綠色、清潔等結合在一起,才是“田園智城·都市新區”給人們帶來的期望,才是可期盼的未來城市景象
有位德國哲學家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對于城市來說,也沒有兩座內涵完全相同的城市。城市的特征是有共性的,包括林立的高樓、寬闊的道路、穿梭的車流、接踵的人群、閃爍的華燈,等等。然而,一座城市骨子里流淌著的,應該是那種血液般的內涵,是由城市的個性差異、風格特色和特有標識所彰顯出的氣質。對于一座城市來說,它注重什么樣的城市定位,就會流露出什么樣的城市內涵。
今年年初,金華市委、市政府作出規劃建設金義都市新區的重大戰略部署,在金東、義烏西南地塊,總體規劃區305平方公里范圍內,按照“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更繁榮”的建設要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強度投入、高效率管理,努力將金義都市新區打造成為“田園智城·都市新區”。按照這一目標定位,金義都市新區的內涵必須充分彰顯田園生態特色,充分體現都市新區理念,充分詮釋智慧城市概念,具體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金義都市新區一手牽著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義烏,一手牽著國土資源部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試點的金華,距離金華各縣市均在50公里的半徑內,完全可以形成金華、金義、義烏共融發展的帶狀組團發展模式,補雙城之短,促聚合發展,供區域之需,助浙中崛起。
觀念融合。從浙中城市群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的實際出發,強化“浙中一體、共興共榮”的意識,自覺運用“大都市”的理念謀劃發展目標和推進措施,以新區融合發展為先導,盡快實現思想觀念的快速對接和緊密融合。
產業融合。著眼浙中城市群產業融合,立足區域塊狀經濟優勢,確定新區產業發展重點,突出新區產業發展特色,不斷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與浙中城市群其他成員共同形成“層次有序、融合配套、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新興產業發展格局。
設施融合。以一體化為目標,以城市輕軌、快速公交、通信網絡、給排水設施的共建和科教文衛公共設施共享為突破口,通過與金華市區、義烏的無縫對接,促進金華—義烏都市區融合一體,為新區建設和城市群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依托新區“山、水、田、林”等資源,構建空間開放、組團分布、緊湊發展、城鄉統籌的新型城市形態,建設低碳生態城市,打造“園在城中、城在田中和城田交融”的田園都市示范區。
城市功能綜合。堅持產業發展和城市功能培育并重,做到“三生”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產城聯動、“四輪”驅動(高端制造業、現化服務業、電子商務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新區城市功能要包括行政服務、金融商務、高新產業、科教研發、生活居住、休閑度假等分工明顯、互補性強的功能區塊,具有強大的綜合承載能力。
田園城市交融。充分利用生態景觀資源,采用“帶形+組團”的空間布局,以生態田園為基底,以現有的生產力布局點為核心,挖掘各自功能特點,建設不同形態的生態綠廊和功能組團,更好地服務城市和鄉村,從而形成“把積極的城市生活的一切優點同鄉村的美麗和一切福利結合在一起”的生態城市模式。
低碳生態示范。積極開發地下公共空間,做到共同溝、地下交通及人防工程“三合一”。健全完善水資源系統管理,塑造“清水入城、活水繞城”的濱湖、濱水城市形象。合理布局區域內城市輕軌、快速公交系統(BRT)和城市綠道建設,完善城際交通、新區內部交通和城鄉社區間綠色交通功能。
充分發揮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歷史人文底蘊和區位環境優勢,從精品城市、生活品質、歷史文化三方面入手,打造獨具氣勢與神韻、個性與魅力的品質新區。
打造精品城市。立足新區規劃,在城市設計中大膽融合世界元素與民俗特色,體現新區發展的整體性和延續性,實現都市、田園、山水和諧統一,深厚文化底蘊與時代發展特征相融合。所有建設項目都要精心組織、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確保高質量、高檔次、高品位,成為浙中品質的典范。
提升生活品質。無論是公共教育資源、醫療衛生資源,還是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住房保障,都要公正公平、合理統籌配置,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讓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享有豐富文化、優質教育、滿意醫療,科學文化知識更充裕、精神世界更充實、行為舉止更文明、身體心理更健康。
傳承歷史文化。加大區域內歷史遺跡保護力度,按照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生活延續性和人文自然融合性相統一的原則,合理開發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真正讓一棟棟老建筑承載一段段歷史記憶,構筑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得益彰、外在面貌與內在精神有機統一的城市氣質。
以高素質的勞動者、新興信息產業、智能化管理為主,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智慧創新區域,推動新區的產業改革和技術創新,打造引領浙中未來發展的“智慧核心”。
高端要素集聚。大力引進汽車制造、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建設高端產業集聚區。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商務辦公、金融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建設商務金融核心區。完善人才政策,鼓勵人才引進,積極引入行業領軍人物、產業核心技術創新團隊,不斷提升人才集聚效應。智慧工程引領。加快構建智能物流骨干網關鍵節點、云計算中心、4G網絡試點等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及智能處理基礎平臺,建設智慧城市決策系統和服務民生工程的用戶系統,積極發展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物流、智能小區、智能醫療、智能商業、智能城管、智能安防等工程,打造“智慧型現代城市”。
科技創新驅動。以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為主體,以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為紐帶,構建全方位、多領域的產學研、政資介合作模式,推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與公共技術服務、技術市場體系與轉移服務、科技創業與金融綜合服務等平臺建設,全面提升新區研發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以現代規劃發展理念為引領,在體制機制上有所創新、有所突破,為浙中城市群改革發展提供先導,為國內城市群發展提供有益經驗。
發展理念新型。牢固樹立“以人為本、集約、生態、低碳、包容”的發展理念,始終堅持“科學開發、和諧開發、綠色開發、惠民開發、廉潔開發、高效開發”,把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作為新區建設發展的根本目的,不斷提升廣大群眾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管理體制新型。按照“高效、精簡、便民”的要求,充分整合現有編制,構建“一辦八部”組織機構。激活選人用人機制,探索實行“聘任制”、“雇員制”等制度,增強干部職工創新創業能力。授予市級經濟管理權限,減少審批環節,縮短辦理時限,提高辦事效率,做到辦事不出新區。
開發機制新型。在“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配套、統一管理”的前提下,各縣(市、區)通過發展“園中園”、“股份園”、“飛地園”等形式參與開發建設。按照“互利合作、共同開發、利益共享”的原則,組建金義都市新區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積極探索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借助市場化運作方式推動新區發展。
總之,只有當城市的高效、便捷、集約和農村的空曠、綠色、清潔等結合在一起,才是“田園智城·都市新區”給人們帶來的期望,才是可期盼的未來城市景象??梢灶A見,在不久的將來,真正得益受惠的是廣大城鄉居民,既能享受高品質的都市化城市生活,又可以同時享受著愜意的田園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