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建平
(作者為浙江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員)
走出一條“精致、綠色、智慧、效益、契約”型工業經濟發展道路,必須處理好“取”“舍”,在“五舍五得”上取得突破,這是按照現代工業理念發展現代工業的首要任務
沒有“舍”,就沒有“得”,這大概就是“舍得”的最直接的解釋了。浙江發展得快,速度導向是全國乃至全球對浙江的認識。現在,從上到下都在提轉型,如何轉呢?改變觀念、放慢速度、強化創新、提升價值、突出效益,應該是浙江工業發展的陽關大道。要通過5-10年的努力,推動浙江工業從適應市場向引領市場轉變,實現工業從“大”向“強”轉變、從“傳統”向“現代”轉變,努力走出一條“精致、綠色、智慧、效益、契約”型工業經濟發展道路,努力使浙江真正成為全球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要完成如此多維的目標,立足當前,展望未來,必須處理好“取”“舍”這兩個字,努力在“五舍五得”上取得突破,這是按照現代工業理念發展現代工業的首要任務。
從浙江區域經濟發展上看,改革開放的30多年,浙江已經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封閉經濟向開放經濟、農村經濟向工業經濟、塊狀經濟向產業集群、經濟小省向經濟大省的五大跨越,這五個跨越中最根本的是工業經濟替代農業經濟成為浙江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無工不富。然而,成于斯,也困于斯,浙江工業大而不強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別是以勞動增加值率為代表,一直處于全國第20-25位之間,工業經濟對勞動力的過度依賴,直接使浙江成為吸引2500萬外來務工者的大省。浙江工業經濟的“現代氣息”相對缺乏,盡管多年來強調結構調整、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等,效果一直不夠明顯。黨的十八大,是一個嶄新的歷史起點,不僅僅是“十二五”規劃后三年的延續,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嶄新起點。貫徹十八大精神,必須下大決心,來解決浙江工業經濟一些多年來想解決又沒有解決的問題,實施“揚棄”戰略,有所“舍”,來更好地“得”。
——舍“快”。為了保持浙江在全國經濟第一方陣的地位,這兩年全省是“白+黑”、“5+2”,沒白天沒黑夜地干。其實,我們要清楚,浙江GDP8%左右的速度并不慢,再像改革開放的前30多年一樣,GDP保持12%以上速度,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尤其是工業部門,在整個市場相對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以速度換效益應該成為主要的指導思想。工業企業、工業經濟主管部門乃至全社會,都要有更大的耐心來看待工業經濟。工業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在過去的3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的績效40%被全球分享,而這其中浙江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樣的“快”必須舍去。
——舍“多”。高消耗、高能耗、高“人”耗,工業經濟的發展消耗了太多的資源、太多的能源、太多的社會勞動力,在資源要素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的背景下是不可持續的。回顧30多年走過的路,上世紀的后十年,廣東是最吸引全國勞動力的省份,而到了本世紀的近十年,浙江成為了最吸引全國勞動力的省份。據統計,在浙江務工的外省籍勞動力已經達到2500萬人。浙江的這種過度依賴人海戰術的發展方式必須轉型。舍不掉人,發展方式也轉變不了。什么樣的就業結構決定了什么樣的產業結構,反之亦然。
——--舍“黑”。黑色就是工業經濟的高污染、高排放,從而加劇工業企業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矛盾。從浙江工業化的路徑來看,本世紀的十多年看,浙江工業經濟發展中的黑色表現,很大程度上是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的直接動因。從“十五”期間東陽化水鎮事件,到近年的德清海久企業事件、蓄電池行業事件等,無不說明了工業經濟發展中“黑色”所導致的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盡管這些年來企業發展觀念改變、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外部制度環境約束日益趨緊,但工業經濟高能耗、高污染現象在不同程度上仍然存在,局部地區、行業甚至有加劇的情況。如果不舍,是不可能實現轉型升級的。
——舍“拿”。舍拿來主義。技術的拿來主義、產品的拿來主義、人才的拿來主義等,是浙江工業經濟從“挖墻腳”到“以市場換技術”的真實寫照。很多中小型工業企業信奉產品賣出去,技術“拿”進來,抄襲遠比自主創新來的直接、來得快。多年來形成的這種跨越式實踐經驗,使得很多企業懶得去創新。現代工業經濟發展,技術創新能力是核心問題。面對新經濟技術革命,很多企業經營者在靈魂深處還未真正認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找到一個項目、買進一套設備式的創新,往往是首選。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來臨之際,必須要清楚,核心技術、關鍵裝備這些東西是買不來的,這種“快速創新”必須舍去,沒有“寧靜”,是很難致遠的。
——舍“框”。市場是浙江工業經濟發展的根本力量,浙江的崛起,靠什么?企業化運作的公共服務依賴政府自身改革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要牢記30多年前的那場革命,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市場化,浙江“前無古人,后有來者”。30多年前浙江根本沒有所謂的國家戰略,但是浙江實現的在各省區中的跨越發展,實踐證明不靠司長、市長而靠市場,可能更靠譜。作為民營經濟最發達的浙江,工業經濟如何重振興,有效啟動第二次民間投資是個大問題。要實現浙江工業經濟發展的第二次大飛躍,必須善于舍掉制約的框框。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實現程度還不是很高,社會還沒形成現代制造文明的心理基礎,工業社會的普及程度遠遠不夠,必須要有更大的耐心來看待工業化問題。浙江作為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要引導市場主體按照現代工業的理念發展現代工業,取現代工業之精華,展浙江工業經濟發展新風采。
——取“新”。新生事物不斷替代舊事物是客觀規律,把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浙江結構調整的第一突破口,下大決心解決科技與工業兩張皮的問題。以電動汽車、光伏發電、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浙江工業經濟由大變強的重要標志。要在更大范圍與更高程度上,集聚社會資源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首先是政策資源要實行2012試點基礎上的繼續集中使用,不但在省政府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層面上,省、市、縣(市、區)三級政府層面也要體現適度集中、聚焦政策資源,做有限的事情。產業發展要體現“新”,政府的做法更要體現“新”,才能逐步體現浙江工業經濟逐步由傳統為主導走向現代為主導。
——取“精”。浙江是傳統輕紡工業大省,但是大而不精是導致工業經濟不強的重要原因。浙江勞動增加值率一直在全國倒數位置,主要是傳統產業的精致化發展不夠,甚至是粗制濫造。為此,要用現代精致工業的理念來發展傳統特色產業。根據商務部、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浙江有500多種產品,市場占有率在全國前三名,這是浙江未來創新發展可以開掘的大金礦。用工藝品的理念來生產工業品,是浙江傳統產業改造的取精用弘之道,是浙江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型的必由之路。
——取“智”。從本世紀初的“第三次浪潮”到今天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實踐告訴我們這個時代的主導技術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并逐步形成新的技術范式。今天的企業就是網絡,網絡就是企業,這是對傳統的工業經濟發展的顛覆性觀念和路徑創新。從兩化融合到兩化深度融合,以企業信息化為起點的信息技術革命,正在引領企業長大的一場新革命。以產品的數字化、生產的自動化、裝備的智能化、管理的信息化、營銷的網絡化“五化”為標志,開啟了新一輪的大數據智慧經濟革命,順應這種變化趨勢,這是工業經濟發展最智慧的選擇。不管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同樣適用。
——取“高”。工業經濟的“高”高在在哪里?一是產品的附加值高,二是行業地位高。產品的高附加值是一種永恒的追求。轉型升級要么進入高端環節,要么進入高端產業,這是最根本的道路。而且無論是高端環節還是高端產業,工業經濟作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要大力推進企業生產由“標準制造”向“制造標準”轉變,從“三流、四流”企業向“一流、二流”轉型。企業的規模化經營,沒有一定的規模,就沒有影響力。在經濟周期性調整中,規模化首先是活下來、活長久,小企業上規模,大企業提高行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才能形成大、中、小企業良性發展的互動機制,也這有走這樣的路,水平才“高”。
——取“綠”。工業經濟的生態化改造,產業門類上兩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選擇,各類產品發展平臺的低碳化認證,是工業經濟綠色發展的重要路徑選擇。是否符合生態環境的要求,能否和家園和諧相處,是工業企業在后十八大時代的企業安全生存的底線。在工業經濟轉型中,可以把生態經濟高地、特色產業基地的“兩地經濟”,作為指導工業強省建設的重要依據。浙江經濟要繼續走在前列,首先是工業經濟轉型升級要走在前列,在人均10000美元階段,人們對藍天、碧水、綠地的追求,和對品牌工業品追求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如果我們面對的是每天的霧霾,再高的人均GDP、品牌的產品都不會給我們帶來幸福感。取綠,是時代的主旋律,是現代工業的陽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