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淑春
要深入挖掘個體戶升級企業的廣闊空間,著力實施含金量更高、可操作性更強、吸引力更大的優惠政策和實質措施,切實解決“個轉企”參照標準不明、稅費負擔過重、前置審批較難、轉企意愿不強等現實難題
浙江是“千家萬戶”式的百工之鄉,全省共有近250萬家個體戶,占全部市場主體的71%以上,是典型的以小作坊、小個體等為主要特征的市場結構,這也是浙江民營經濟的一大鮮明特色。在創業初期,這種市場結構富有靈活性、善變性、適應性,但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深入,市場結構邁向高度化,對市場主體提出了更高要求。個體戶“小富即安”固步自封停留在“小魚小蝦”階段,靠單打獨斗、小打小鬧難以為繼了,必須勇于轉型升級、加快提升突破,盡快做大做強,否則生存發展空間會越來越窄,市場競爭力會越來越弱化,甚至被市場殘酷淘汰。
加快個體戶向企業轉型升級(“個轉企”)是個體戶自身做大做強的客觀方向,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是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的必然趨勢,更是業主自身轉型提升發展的迫切要求。要充分認識“個轉企”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緊迫性,深入挖掘個體戶升級企業的廣闊空間,著力實施一些含金量更高、可操作性更強、吸引力更大的優惠政策和實質措施,切實解決“個轉企”參照標準不明、稅費負擔過重、前置審批較難、轉企意愿不強等現實難題,加快推動個體戶轉型升級,促進個體戶做大做強,努力實現浙江民營經濟新跨越。
“個轉企”是個體戶轉型升級的一項新探索,很多方面特別是指導標準有待于進一步明確。不少地方反映,“個轉企”缺乏指導標準和政策依據,什么樣的個體戶該轉、什么樣的個體戶不該轉、什么樣的個體戶必須轉,仍缺乏相關政策依據,這不利于實際工作的推動。因此,有必要盡快制定“個轉企”工作指導標準。鑒于個體戶量大面廣、情況千差萬別,建議設立以下三條轉企標準加以引導:一是規模標準。原則上,雇工人數超過8人,或經營場所面積達到300平方米以上,或月營業額在4萬元以上的個體大戶,應作為轉企培育對象,特別是達到小型、微型企業標準的或者具備規上、限上企業發展潛力的,應作為重點關注對象。二是稅收標準。經稅務部門核定為“一般納稅人”和采用查賬征收方式征稅的個體工商戶,這類個體戶規模較大、經營比較規范,轉企條件相對成熟。三是行業標準。現有法律規定,從事印刷、旅行、互聯網服務、勞務派遣、藥品生產經營等的個體戶,必須依法以企業形式經營。依據這三條標準,對全省個體戶進行全面摸底了解,分行業、分類型、分規模調查統計,掌握個體戶分布情況,重點篩選符合上述標準的個體戶并作為培育對象,積極扶持,科學引導,分類分批組織推進,促使這部分個體戶先轉起來,以“先轉”帶動“后轉”,促使更多的個體戶實現轉企升級。
“個”與“企”之間方方面面的差距過大,必然影響個體戶轉企的熱情和動力。特別是轉企后的稅費負擔大幅增加,必然影響個體戶轉企的積極性。這是不少個體戶顧慮重重、消極觀望、止步不前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個體戶主要采用自行申報定額征稅,不要求統一建賬,稅率較低,而企業實行查賬征收,需交納5%的營業稅、25%的所得稅、3%—17%的增值稅以及各類附加稅,稅負大幅增加,這是個體戶轉企業的最大障礙之一。“個轉企”能否順暢持續推進,取決于是否有利可圖。對此,要實施更有力的財稅優惠政策,比如新增稅額返還政策,以上一年度應繳稅金為基數,在個體戶轉企3年內,新增入庫稅金地方財政留存部分全額返還給企業;3年以后5年之內,按50%的比例返還,5年以后再視情而定。轉企后稅收貢獻大的,要給予額外的財政獎勵。轉企涉及的收費項目,特別是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能免則免,能減則減,如減少土地、房產、車輛、設備等過戶轉讓費,在企業所得稅、水利建設專項基金、企業注冊等級費等方面給予適當減免,盡可能實現低負擔轉企過渡。轉企后屬于小型、微型企業的,要按照去年國發14號文件精神給予支持,與國家實施的“扶助小微企業專項行動”結合起來,在融資、科技研發、信用擔保、用地用能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扶持。
“前置審批難”是個體戶反映強烈的一大問題。“個轉企”涉及國土、消防、質監、環保、衛生等諸多前置許可和審批,手續較為繁瑣,辦起來也有不少困難。以“消防前置審批難”為例,一般從事文化娛樂的個體戶之前都取得過“消防驗收合格意見書”,但一旦轉為有限公司,需要重新申辦“消防驗收合格證”,這要求在開業前必須進行中介檢測和檢查。如果消防問題不解決好,其他的審批就辦不下去,這導致不少娛樂業的個體戶轉企停滯不前。當前有必要建立“個轉企”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實行聯審聯辦工作制度,按照“一條龍、一張表、一窗式、一卡通”的要求,進一步簡化審批手續,實現審批再提速、流程再優化、效率再提高,力求做到便捷、高效、為民。對于非法定前置審批的事項,比如經營場所和經營范圍不變、從事經營一年內沒有不良行為投訴的,無需重新辦理審批手續,憑借相關轉型升級證明即可核發新的許可證或審批意見。辦理稅務登記證、質檢代碼證、土地、房產等過戶,工商部門同步核發營業執照與《個體工商戶轉型變更證明》,個體工商戶憑此證明直接到有關部門辦理過戶手續。對于住所不變的,可沿用有效期內的原住所證明,轉企后1年內重新簽訂租賃合同,完善房屋產權證明,在年度檢驗時向工商部門提交住所證明。關于“個轉企”前后主體資格延續難這一問題,通過個體戶業主承諾債權債務已清理完畢或本人承擔,并通過刊登公告的方式將個體戶的無限責任做一個終結,以順利過渡為有限責任形式。
現代企業制度對職工社保有較高的規范性要求,職工入保的期望也比較高,但這對業主而言是一個不小的負擔,是轉企的“攔路虎”之一。很多個體業主對此意見比較大。一方面,轉企后為員工補繳社保的壓力比較大,難以一步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員工流動性很大,擔心繳納社保后員工頻繁跳槽造成較大損失。針對這一問題,可推廣桐鄉的做法,實行社保費“四年緩進”的辦法,鼓勵企業職工自愿參保,從轉企當年起,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單位繳納部分,當年維持原狀、第2年按不低于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的20%、第3年30%、第4年40%,第5年按有關規定的比例繳費,讓業主有一個逐步調整適應的過程。另外,允許轉企后探索靈活性、選擇性參保的過渡辦法,在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再逐步實現社保全覆蓋。比如,對于企業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實行100%參保繳費,對于其他人員鼓勵自愿參保。
同一行業,相同的生產經營規模,個體戶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差距很大,這是當前的客觀現實,已傷害到了市場競爭的公平性。鼓勵個體戶轉型發展,要“扶控結合”,既要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鼓勵進一步發展壯大,也要加大市場監管力度,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針對以避稅為目的,重復、連續辦理個體證照,人為分拆、化整為零、偷逃漏稅的個體經營戶,要認真核實調查,特別是要加強對占地用工較多、用電量與申報經營數據明顯不符、特色塊狀經濟等的監管,對已達到一定規模但仍沉淀在個體戶層次的業主,予以強制性轉企,防止個體大戶“戴小帽”引發“羊群效應”,防止“逆向選擇”逃避轉為企業,使同等生產經營規模、產值及銷售額下的個體戶與企業承擔基本相近的稅負,切實營造公平稅負、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要建立完備的企業信用數據庫,以工商部門、稅務部門等的基礎數據為依托,征集各部門的相關信用信息,包括基本信息、產品質量、信貸情況、財務核算、繳納稅金、用工情況、勞動保障等各方面信息,完善信用檔案,作為加強市場監管、做好相關服務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