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勇玲
探討肺結核咯血的發病機制及治療
鐘勇玲
咯血;肺結核;發病機制;臨床治療
肺結核是造成咯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咯血致病因素較為復雜,輕者表現為痰中帶血,重者大量咯血。診斷咯血的關鍵在于診斷咯血的速度以及咯血量。一般以24h內的咯血量作為診斷界限,低于100ml者為少量咯血,100~500ml者為中等量咯血,高于500ml或一次性咯血量為100~500ml者為大量咯血[1]。分析探討肺結核咯血的發病機制,并總結其治療方法對臨床治療肺結核十分必要。
1.1 感染因素肺結核疾病及其相關的繼發性病毒感染,或者大量的致敏物質等都將導致患者出現炎癥,從而導致肺部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大大增加,使得外部血細胞深入到肺泡中,導致咯血。
1.2 肺毛細血管的滲透性增強,支氣管黏膜破損肺結核病將嚴重破壞患者的肺部結構,從而引發支氣管擴張癥狀,且常伴有支氣管的循環血管發生扭曲擴張,使側支循環數量增加,導致肺與支氣管循環之間的吻合度大大增加,造成支氣管壁黏膜遭到破壞,出現潰瘍、糜爛或肉芽組織被破壞等,從而導致咯血[2]。
1.3 空洞內動脈瘤被破壞部分空洞型的肺結核患者由于內動脈瘤被破壞,容易導致咯血。
1.4 鈣石刺破血管部分患者由于支氣管、氣管或肺部病變等原因,使支氣管壁刺破或血管壁孔洞等。
1.5 血液因素血液方面的因素也是造成咯血的主要病因之一。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的溶血或凝血功能障礙,采用了氨硫脲等藥物進行治療導致血小板數量減少,或患者自身存在肝功能障礙阻礙了凝血酶原的生成等。
1.6 心血管因素患者自身的左心功能障礙或者存在血管栓塞等癥狀都會導致咯血。
2.1 治療原則治療肺結核咯血時,應先制止出血。同時,應注意保持患者的氣道通暢,防止氣道堵塞,以維持患者的各項生命功能。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化療方案治療肺結核,應堅持早期、規律、聯合、全程和足量的原則,以力爭治愈肺結核,并防止肺結核復發,有效避免咯血。
2.2 一般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應盡量確定出血位置,并使患者取患側位進行側臥,以避免血液從患側流入健側。對于出現精神高度緊張的患者,應予以心理疏導,并輔以適量的鎮靜劑。對于劇烈咳嗽的患者,應給予鎮咳藥物治療,用藥時注意大量咯血患者和老年患者要慎用。治療過程中,應加強護理措施,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特征。對于中量及以上的咯血患者,應定期進行脈搏、血壓、呼吸和體溫等的測量,并注意觀察是否有早期窒息的跡象,并做好搶救準備。
2.3 藥物治療
2.3.1 血管擴張藥物治療酚妥拉明、硝酸甘油、M受體阻滯劑和普魯卡因等均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能夠有效降低血管的壓力,以達到止血效果。
2.3.2 糖皮質激素治療糖皮質激素可有效抑制炎癥反應,對穩定細胞膜以及降低患者體內的肝素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采用上述治療方法均無法取得明顯好轉時,可給予潑尼松進行治療,每日給藥劑量為30mg,也可靜注100~300mg的氫化可的松,見效后逐漸減少用量,且應控制用藥時間在2周以內[3]。
2.4 纖維支氣管鏡止血治療對于大咯血患者而言,采用支氣管鏡進行治療可能會增加咯血,但大量臨床實踐表明,該方法的療效較好。采用支氣管鏡可以快速診斷出準確的出血部位,在出血側的支氣管中插入纖維支氣管鏡以及硬質氣管鏡,將血液吸出,從而達到鏡下止血的效果。
2.5 出血血管栓塞治療對于出血血管,可介入栓塞治療。應先確定出準確的出血血管。可以向出血部位中重要的供應血管進行局部注入明膠海綿、聚乙烯醇泡沫等,以做栓塞止血。
2.6 手術治療對于無法進行出血血管栓塞治療或治療無效時,可考慮采用外科切除術進行治療。而對于肺部存在廣泛的彌漫性病變、呼吸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及手術耐受能力差者均不宜采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
2.7 肺萎陷治療若上述方法均治療無效或由于手術禁忌等,可采用肺萎陷法進行治療。對于能夠確定出血部位的患者,可以采用人工氣胸法進行治療,而對于無法確定出血部位,或者主要出血部位為下肺的患者,可以采用人工腹療法進行治療。但應注意,患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或胸膜、膈肌粘連的患者應盡量避免采用此法。
總之,分析總結肺結核咯血的致病機理和治療方法是提高臨床療效的必要途徑,目前還有待深入研究。
[1] 張守民,李景英,王國興.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肺結核咯血的療效及復發原因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2,21(5):414-417.
[2] 黃湘榮,朱文科,陸普選,等.肺外體循環動脈栓塞在肺結核咯血診治中的臨床意義[J].放射學實踐,2011,(9):923-927.
[3] 薛宗錫,劉健雄,游佩濤,等.重度低肺功能肺結核咯血的外科治療[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9,29(7):1507-1508.
R521
A
1673-5846(2013)04-0070-02
廣東省五華縣人民醫院,廣東梅州 5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