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霞
心理干預對支氣管哮喘的影響探討
周 霞
目的探討心理干預在治療哮喘患者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方法A組采用相關藥物對患者加以治療。B組采用相關藥物對患者加以治療,同時進行心理干預。結果A組臨床控制5例,顯效7例,好轉1例,無效4例;B組臨床控制10例,顯效6例,好轉1例,無效1例。結論對哮喘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對于治療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在臨床治療時,應當強化心理干預。
心理干預;哮喘;影響
在慢性疾病中,支氣管哮喘(哮喘)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哮喘癥狀反復發作,造成病程遷延,患者容易出現異常心理反應;因此,不僅要保證常規治療,還要強化心理干預[1]。本文探討了心理干預對哮喘患者治療效果產生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共35例,均來源于我院呼吸內科于2009年3月至2013年2月所收治的患者,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最大58歲,最小18歲,平均年齡30.7歲;以上35例患者均已得到確診,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20年,平均病程為14.8年。將35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17例和B組18例,兩組在一般資料各方面情況比較,均無顯著差異,可以對比治療效果。
1.2 治療方法A組采用相關藥物對患者加以治療。B組采用相關藥物對患者加以治療,同時進行心理干預;心理干預內容包括:講解疾病知識,疏導情緒,并通過心理因素來訓練呼吸方法以及改善自身行為。采用SPSS 19.0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P<0.05,說明差異明顯。
A組17例中,臨床控制5例,顯效7例,好轉1例,無效4例;B組18例中,臨床控制10例,顯效6例,好轉1例,無效1例;兩組療效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
氣道炎癥為誘發哮喘的重要因素,相關研究指出,社會及心理因素也能夠在哮喘發病的過程中起到一定作用[2];因此,對哮喘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消除不良情緒或心理因素,則對于治療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本研究中,采用了講解疾病知識、疏導情緒、訓練呼吸等方法對患者心理進行了干預;結果表明,進行干預的B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A組,恰好證實了以上觀點。為患者講解哮喘疾病知識,可提高其認知水平;從而糾正認知偏差,使其了解哮喘的病因、相關癥狀以及治療手段等,并以積極心態對待自身疾病,配合相關治療。情緒狀態是影響心理狀態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要對患者不良情緒加以疏導。一般而言,在護理患者時,護士應保持和藹與親切的態度,以便使哮喘患者能夠盡快接受相關治療操作以及適應治療環境;可將松弛療法與聯想療法及宣泄療法等心理療法教授給患者,并為其制訂個性化干預實施步驟;以便讓患者可以自如應對出現的心理壓力;另外,對于出現恐慌情緒的患者,護士則應加以適當的安慰及鼓勵,使恐慌情緒得到緩解;對于長時間處于沮喪狀態的患者,則應運用暗示性心理療法,讓其對抗哮喘疾病的信心得以增強,并看到人生的希望;對于癥狀持續以及反復發作者,要盡量使其歸屬心理需求、被愛心理需求以及安全心理需求得到滿足[3]。另外,也可以利用行為阻斷療法及示范療法等來改善患者自身行為,使其行為與疾病治療相適應,達到促進病情改善的目的。當哮喘癥狀出現時,護士不僅要對患者進行適當安慰、鼓勵,抱有同情心態及理解心態;而且還要對患者體位進行指導,使其體位處于有利于呼吸的舒適狀態,同時將深呼吸的正確方式告訴患者,并幫助其進行訓練。相關理論證實,進行適度鍛煉與采用正確的呼吸方式,并保證足夠的休息時間,不僅能夠使哮喘患者的體質得以增強,而且能夠有效緩解不適心理狀態,因而對于哮喘癥狀的出現具有較好的預防作用。社會支持對于患者行為的改善也很重要,因此應對患者的社會支持網絡加以疏導,使網絡中的各個組成部分都能夠為其提供相應支持,從而強化心理干預。
現代護理模式已經朝綜合化的方向發展,社會模式、心理模式及生物模式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只有同時考慮到各方面因素,并進行相應護理,才能夠加快疾病康復,對于哮喘患者而言,亦是如此。總而言之,心理干預對哮喘患者產生的積極影響在于緩解不良心理、情緒與臨床癥狀,并能夠使哮喘發作情況得到很好的控制,對于生存質量的改善也是極為有利的。
[1] 王鑫,張亞京,梁昆侖,等.支氣管哮喘患兒心理學特點及整合性心理治療對其療效影響[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6(21):1074-1075.
[2] 王道清,王曉紅,張穎,等.脈沖磁療及吸入療法對支氣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和氣道反應性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11(17):969-970.
[3]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0,15(23):745-746.
R473.5
A
1673-5846(2013)04-0394-02
山西大同同煤總院呼吸內科,山西大同 03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