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麗
頸淋巴結結核1例
高慧麗
頸淋巴結結核;診斷;頸后三角解剖;抗結核治療
患者,女,39歲,主因發現左側頸部包塊3年。于2011年5月3日入院。3年前患者無意發現左側頸部有兩個包塊,似數個蠶豆大小,逐漸增大,在當地診所給予抗生素治療,無明顯效果。患者無盜汗、消瘦、乏力、咳嗽、咳痰等癥狀。在我院中醫科就診行頸部B超結論:考慮為腫大淋巴結。印象左側頸部腺瘤。故轉入我科,入院檢查:在頸外側區可觸及兩大塊腫塊,一個約2×2cm2大小,一個約2×3cm2大小,表面不平,質中,可活動,無壓痛,行頸部CT檢查示:左側頸部鎖骨上區軟組織密度影,考慮淋巴結可能。胸片正常。血常規示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3.7%;ppd試驗陽性。入院后給予抗炎治療2天,在局麻下行左頸淋巴結腫物切除術,術后將病變組織送病檢。病理診斷:“左頸部”淋巴結結核。術后給予口服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住8天帶藥物出院,抗結核治療8個月,ppd試驗陰性。隨訪10個月未見復發。
有學者認為對少數較大孤立性頸淋巴結結核并發膿腫可采取手術切除[1]。本例患者雖然未化膿,也應早行手術切除,頸淋巴結結核中醫稱為“瘰疬”。結核桿菌大多經扁桃體、齲齒侵入,少數繼發于肺或支氣管的結核病變。但只有在人體抗病能力低下時,才能引起發病[2]。初期腫大淋巴結相互分離,可動,無壓痛,繼續發展,發生淋巴結周圍炎,使淋巴結與皮膚和周圍組織發生粘連,各個淋巴結也可相互粘連,融合成團,形成不易推動的結節性腫塊。晚期,淋巴結發生干酪性壞死,可形成頸部寒性膿腫,膿腫破潰后,流出豆渣樣或稀米湯樣膿液,最后形成經久不愈的竇道或慢性潰瘍。作為耳鼻咽喉科醫生,可在關注耳鼻咽喉疾病的同時,順便留意一下頸部情況。可以及早發現頸部疾患,給予早診斷早治療。頸淋巴結結核的診斷:詢問有無結核病接觸史、ppd試驗、血沉、CT、B超、超聲引導下頸部腫物針吸細胞學檢查、腫物切除后病理檢查,確診不難。明確診斷后手術切除或引流是很好的選擇。手術者要明確頸淋巴結結核的部位,是頸外側區(頸后三角)、頸根部,還是頸前區;是表淺還是深在。本例患者頸淋巴結結核位于頸外側區。頸外側區:前為胸鎖乳突肌后緣,后為斜方肌前緣,下為鎖骨中1/3。三角的底為斜角肌下部及椎前筋膜,頂為頸筋膜淺層,三角區內的淺層結構中有鎖骨上神經,鄰毗斜角肌前下部有副神經分支,手術中注意勿損傷此二神經。關于淋巴結結核的用藥說法不一,有術前和術后用藥之說。渠晨暉等[3]認為對于頸淋巴結結核并發膿腫破潰應不失時機盡早選擇不同的外科治療措施,盡可能使病變局限化,以免形成難以治愈的咽瘺和頑固性潰瘍。筆者認為,非化膿性的頸淋巴結結核可先行手術,后給予抗給抗結核治療;化膿性的頸淋巴結結核破潰,可采用抗感染治療7~10d后再行頸部膿腫擴大切除術,術腔加局部抗結核藥物灌注治療,術后給予抗結核藥物治療。總之無論是位置淺深外科術后,都應進行至少6個月的全身抗結核藥物的治療,同時讓患者加強營養,注意休息,并給免疫治療。
[1] 魏向陽.功能性區域頸淋巴結清掃術在治療多發性頸淋巴結核中的臨床研究[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0,19(5):535-538.
[2] 裘法祖,孟承偉.外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284-285.
[3] 渠晨暉,郭艷.頸淋巴結結核并發膿腫破潰外科治療5例[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26(7):329-330.
R522
A
1673-5846(2013)04-0397-01
陜西漢中陜飛醫院,陜西漢中 72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