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琦 俞曉東 田桂元
干擾素治療乙型肝炎所致精神障礙的臨床分析及護理對策
王惠琦1俞曉東2田桂元1
目的探討干擾素治療乙型肝炎所致精神障礙的臨床分析及護理對策。方法選取2010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患者,均給予重組人工干擾素α-2b予以治療,配合常規治療觀察用藥后的反應。結果有30例患者注射干擾素后,精神狀況良好無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差等癥狀。10例患者仍主訴乏力、周身不適癥狀。用藥1月后,10例患者上述癥狀無改善,仍有失眠、焦慮不安等癥狀,其中5例患者出現輕度抑郁等精神癥狀,經過精神科會診,在抗病毒治療的同時給予抗抑郁藥物治療,經2~3個月的治療后抑郁、失眠狀態好轉,持續用藥,2例患者抑郁癥狀較重、有自殺傾向、停用抗病毒藥物治療,轉至精神科治療。結論積極有效的全程干預,密切觀察病情,及時掌握病情變化,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護理措施,解除患者緊張恐懼心理,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療的依從性,達到控制病程進展,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
干擾素;乙型肝炎;精神障礙;護理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國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人們普遍對乙型肝炎不重視,認為乙型肝炎是不可治愈的疾病。近些年,隨著科技的發展,有不同種抗病毒治療的藥物應用于臨床,抗病毒藥物在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療中的作用不斷被認可。臨床上普遍應用干擾素治療慢性乙肝、慢性丙肝,其療效佳。乙型肝炎病毒復制是肝損害和疾病進展的關鍵[1]。慢性肝炎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持續不斷的復制,由于病毒沒有很好地被抑制,導致病毒在肝臟中活躍,使肝細胞內的炎癥得不到控制,逐漸形成肝纖維化,最終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癌。所以肝病患者的治療重點是抗病毒治療。在應用抗病毒治療時,藥物的副作用不應被忽視,我科于2010年1月~2013年4月收治50例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患者,在使用干擾素抗病毒的過程中出現不同程度精神障礙,經及時治療調整的同時,并采取心理疏導,使患者康復出院,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科2010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患者,男35例,女15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0例均為慢性乙肝輕度、中度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2010年修訂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診斷標準,并排除合并其它肝炎病毒重疊感染的患者,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排除患者有無精神病史及其它疾病史。經詢問未使用過干擾素、抗病毒藥物及免疫抑制劑史。應用干擾素治療前為患者檢查肝功(ALT、AST、膽紅素、白蛋白)及腎功,血常規、血小板、尿常規、血糖、甲狀腺功能、乙肝五項、乙肝病毒定量檢測、心電、彩超、評估患者精神狀態。
1.2 治療方法為患者注射重組人工干擾素α-2b(北京凱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500IU干擾素,首次小劑量開始,每日一次,皮下或肌肉注射,連續用藥15天后改為隔日一次。住院治療觀察20天,出院后患者繼續注射治療,并定期來院檢查。轉氨酶升高者給予保肝降酶藥物治療,根據病情不同配胸腺法新等一些輔助治療和補充治療來改善持續病毒學應答,降低肝纖維化,改善肝臟功能。密切觀察臨床癥狀、體征及用藥后的不良反應,血常規每周檢測1次,用藥后血常規指標正常可每月檢測1次,每月監測1次肝功、腎功,連續3個月,以后根據病情可3個月監測1次。乙肝五項定量及乙肝DNA定量:每3個月檢測1次。甲狀腺功能、血糖、尿常規,每3個月檢測1次(治療前已有甲狀腺功能異常或糖尿病者,應先控制好,并每月檢查1次),定期評估精神狀態。
患者首次注射干擾素后出現發熱、寒戰、頭痛、肌肉酸痛、乏力不適等流感樣癥狀,應給予對癥用藥,持續應用干擾素1周后,50例患者發熱、乏力、肌肉酸痛癥狀明顯減輕。用藥2周后觀察,有30例患者精神狀況良好無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差等癥狀;10例患者仍主訴乏力、周身不適、煩躁、易怒、食欲差、情緒低落等癥狀。用藥1個月后有10例上述癥狀無改善并逐漸加重,并出現失眠、焦慮不安、精神高度緊張、萎靡不振等癥狀。其中5例患者出現少語、記憶力減退、有自殺傾向等精神癥狀。經精神科會診,在抗病毒治療的同時給予抗抑郁藥物治療(應用抗精神病藥物2~3月)后抑郁、失眠等精神癥狀明顯改善,2例患者精神癥狀較重、有自殺傾向、停用抗病毒藥物治療,轉至精神科治療。
2.1 臨床分析絕大多數人們認為得了慢性肝炎無癥狀,又治不好,對治療沒有信心,因此沒有必要治療,從而聽信廣告,相信偏方。有些患者對乙肝抗病毒治療認識不足,治療效果又不可預知,干擾素治療療程長(療程為1~2年),價格貴,患者經濟負擔重,在使用過程中不良反應較多,身體上要承受很大的痛苦,怕對身體造成傷害,患者怕花錢又治不好病的心理導致出現情緒不穩定、失眠、抑郁的心理,使治療依從性差。注射干擾素出現高熱、胃腸反應、肌肉酸痛、頭痛頭暈、乏力、體重下降、注射部位的紅腫熱痛、腹部脹滿等癥狀,導致生活質量降低,提高在抗病毒治療期間對患者的不舒適癥狀有較大影響[2]。如何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用藥依從性,在整個治療期間護士實施系統教育指導至關重要,它是整個抗病毒治療成敗的關鍵[3]。針對上述原因進行有效的分析及時采取對策,減少抗病毒治療對乙肝患者造成的多種壓力。
2.2 對策治療前向患者認真、誠懇的講解治療的目的、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等,對有自殺傾向及行為進行心理干預,改變消極、非理性的認知偏差,將支持性心理治療貫穿與治療的全過程[4]。介紹成功病例,幫助患者振作精神,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醫護人員治療疾病,從而達到徹底康復的目的。治療過程中囑患者多休息、多飲水,主動關心患者,盡量滿足其生活需求。傾聽患者敘述,不良反應較重的患者應及時耐心的給予安慰,解除患者的顧慮,鼓勵與他人交流、提高生活興趣,放一些輕緩的音樂給患者聽,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幫助患者有效利用社會支持系統,評估患者生活質量,減輕心理壓力,穩定急躁情緒以配合治療,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增強患者的舒適感,保持病情相對穩定,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慢性乙型肝炎是危及人類健康的一大疾病,也是慢性肝病和肝癌的重要致病因素[5]。目前干擾素是治療乙肝最有效的藥物,經過觀察應用干擾素治療2周至3個月內易出現抑郁、焦慮等癥狀,干擾素所導致的精神癥狀,初期表現為失眠并伴有抑郁、乏力、焦慮、不安等,也有性格改變、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躁狂、幻覺等表現,嚴重者還會出現自我傷害、自殺傾向。其可能發生的機制為直接的神經毒性、干擾素誘導的細胞因子對神經系統造成的損害以及干擾素對神經遞質的參與作用等。一般來說,干擾素的不良反應多數是可逆性的,停藥后大多數患者的癥狀可自行緩解,嚴重者則需給予精神專科對癥治療。因此應用干擾素治療時應密切觀察用藥后的反應,患者若出現白細胞減少、抑郁、精神異常等,應立即進行會診并給予相應的處置或停用干擾素治療。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明顯提高患者對抗病毒治療知識的認識水平和從醫的依從性,從而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提高肝病患者的生存質量。加強慢性肝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是整個抗病毒治療的關鍵環節[6]。
[1] Liaw YF. Hepatitis B virus replication and liver disease progression:the impact of antiviral therapy[J]. Antivir Ther, 2006, 11(6):669-679.
[2] 閻素英.利用舒適護理模式選擇適宜的干擾素注射時間[J].傳染病信息,2006,19(2):71-73.
[3] 奚華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拉米夫定的護理指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11):10-11.
[4] 任麗平,劉雅茹.干擾素致精神障礙1例[J].中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4):366.
[5] 陳萌,石爽,莊輝,等.慢性乙型肝炎治療流程修訂[J].肝臟, 2007(02): 133-134.
[6] 馬海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拉米夫定的教育指導[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52-53.
R512.6+2;R473
A
1673-5846(2013)04-0439-02
1牡丹江醫學院紅旗醫院傳染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2海南省人民醫院麻醉科,海南海口 570100
王惠琦(1983.11-),漢族,山東人,碩士研究生,醫師,研究方向:病毒性肝炎。郵箱:wanghuiqi2010@126.com。
俞曉東,郵箱:yuxda123@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