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光
50例中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護理體會
劉桂光
目的總結中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護理經驗。方法針對中年男性的特殊群體,除了做好常規的護理外,還應促進醫患信任交流,根據其心理狀態提供相應的心理疏導,同時取得家屬配合,創造良好的治療環境,提高救治成功率。結果在50例中年男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經過積極心理疏導及搶救治療成功治愈48例,死亡2例。結論中年男性身負生理、心理、社會的多重負擔,在做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注重對患者及其家庭的關心、幫助,進行心理護理及治療環境的改善,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中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護理
1.1 一般資料自2009年9月至2013年3月期間我院共收治中年男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年齡41~59歲,平均年齡49.92歲。均為“120”急救電話呼救或自行至急診室就診的患者,50例患者均為突然發病,既往史常伴有三高病及冠心病病史。
1.2 急救護理方法
1.2.1 就診時護理患者多因癥狀突發自行服藥治療無效后而就診。接診護士應立即通知醫生,做好搶救準備,建立急救綠色通道,準確及時地判斷病情,分秒必爭地將患者護送至急診ICU,并參與積極搶救。
1.2.2 搶救時的護理急診ICU值班護士接診患者后,擺好搶救體位,保持環境安靜,避免嘈雜,排除一切不良刺激,同時迅速給予吸氧、心臟監護、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并監測血壓及血氧飽和度,行全導聯心電圖檢查,留取血液標本,詳細、準確的做好搶救記錄。準備好搶救時應用的有關物品如心臟除顫儀、負壓吸引器、呼吸機、氣管插管盤、起搏器等物品,有插管困難者及時通知麻醉師協助插管搶救。積極配合醫師,遵醫囑應用抗凝、溶栓、擴血管藥物,改善心臟供血,止痛藥物緩解情緒緊張、補充血容量提升血壓、改善循環障礙,并且隨時記錄,嚴格執行查對制度,確保搶救的每一個環節有理有據。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通知醫生并協助處理,嚴密心臟監護及生命體征觀察,不遺漏任何的病情變化。
1.3 病情穩定時的護理
1.3.1 心理護理護士應多學習、掌握相關的臨床心理學知識,既要根據該病的共同特點,又要針對不同患者的個體差異,制訂不同的入院宣教內容進行入院教育;對所接診的患者應積極主動與主管醫生進行溝通,了解病情,針對其病情向患者耐心說明。大部分患者有焦慮、恐懼心理,要耐心疏。保持患者的住院環境舒適、安靜,關心并安慰患者,使其產生親切感;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其講明該病的相關知識,告知其治療、護理措施和應該注意的事項,使其產生信任感;態度不能生硬、冷淡,要耐心傾聽其述說與需求,使患者感受到同情、溫暖和力量,能夠配合治療、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處處替患者考慮,在各項護理操作中從容、熟練,盡量減輕其身心痛苦,患者遇到困難時及時幫助解決,取得患者認可和信賴,從而消除其緊張焦慮和恐懼的心理,對后續治療會有很大幫助。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必須入住監護病房,特殊的住院環境,需要多種治療措施、監護儀器和設備的配合應用,患者的醫療費用就會大大增加,其心理負擔也會隨之加重,此時護理人員應及時觀察患者的情緒波動、心理變化,針對家庭狀況較困難的患者,應避免在其面前多次催款,要嚴格控制探視人員的進入,避免長時間停留、交談,減少對患者的精神刺激,避免增加患者的疲勞和不適,囑咐患者要注意休息,保持一個平靜的心態,待患者病情穩定后,要盡早轉入普通病房,以節省患者的醫療費用。
1.3.2 行為護理在中年發病的急性心梗患者中,病前多是單位或家庭主力人員,工作、事務忙碌,承受著各方面的壓力,精神高度緊張,其生病后思想會有顧慮,擔心療效不佳,出院后不能勝任原來的工作。針對此類患者,護理人員應高度重視,充分理解,給予多幫助,多指導,應積極控制引發此病的危險因素,將血壓、血脂、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飲食要低鹽低脂,絕對戒煙,不過度飲酒、不喝濃茶及咖啡,擁有充足的睡眠,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并學會自我調節,自我減壓,避免過度緊張、勞累。
1.3.3 飲食護理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是預防急性心肌梗死簡便而有效的方法,如進食不宜過飽(尤其是晚餐)、減少脂肪攝入,適量補充蛋白質及多進食蔬菜、水果等,同時要限制鈉的攝入量,保證良好的營養支持。保持大便通暢,不可過度用力,便秘時應給予相應的緩瀉劑。
1.3.4 活動護理急性期要求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必須加強床邊護理,要護理好患者的飲食、洗漱、大小便等。對于病情較穩定且無并發癥的患者,需酌情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向患者說明長期臥床的危害性及進行適當功能鍛煉的益處,為患者提供適宜的運動量,并進行相應的康復訓練指導。
50例中年男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積極搶救治療和心理護理后,安全度過危險期的有48例,死亡2例,死亡率4%。
中年時期,是一個特殊的年齡段,來自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多、負擔重,尤其是男性所承受的壓力更大。此年齡段是“三高”的多發期,而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突發急性心肌梗死,都會導致患者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發生重大損失。中年人發作急性心肌梗死,往往因為角色突然變化讓患者無所適從,甚至難以接受,從而引發精神壓抑、煩躁失眠,對疾病顧慮重重,也有少數患者對疾病的嚴重性認識不足,表現為滿不在乎,這些異常的心理活動、思想情緒直接影響著血壓和心肌的變化,甚至會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因此需根據患者不同的性格特點、行為表現做好臨床宣教工作,對精神過于緊張、焦躁不安的患者,要和醫生聯系給予適當的鎮靜藥物,使其平靜心態、樹立信心、消除心理壓力,積極配合治療。
隨著物質生活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也隨之變化,冠心病的發病率逐年攀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在臨床觀察中發現,有一種利于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就是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不僅在住院期間,對其出院后也要建立隨訪制度進行健康宣教、指導,要讓患者感受健康教育的益處,將危害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徹底改掉,充分認識情緒穩定的重要性,將心血管危險事件的發生、死亡降至最低。
綜上所述,做好中年男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疏導,針對其自身疾病,進行有效地溝通交流,可改善其疾病的預后,并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還能避免心肌梗死的再次發生,大大減少病死率。對該病患者進行正確的健康教育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利于患者的康復,利于家庭及社會的和諧。護理人員一定要盡職盡責,在認真學好相關的護理知識的同時,把有效實用的護理方法和操作應用到臨床中,提高自身護理水平,并善于總結,不斷創新,以此來適應21世紀我國衛生保健事業發展的需要。
[1] 聶振明,孟昭全.實用危重病監護與急救[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5:233-234.
[2] 莫靜霞.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介入診療患者并發癥預防中的作用[J].現代護理,2006,12(25):2432.
[3] 覃漪瀾,覃玉麗.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診PCI術患者親屬心理狀態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14(20):2158-2160.
[4] 王麗霞,張紅艷,孫艷美.急性心肌梗塞的護理體會[J].當代醫學(學術版),2008,14(19):137.
[5] 王淑華.急性心肌梗塞的護理經驗[J].中國醫療前沿,2009, 4(08):122-123.
[6] 任敬先,馬龍梅.心理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J].河北醫藥,2011,33(16):2544-2545.
R473.5
A
1673-5846(2013)04-0471-03
勝利石油管理局濱海醫院,山東東營 25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