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遲 磊 張 欣
58例小兒川崎病冠狀動脈損害引起動態超聲和心電的改變
李冬梅 遲 磊 張 欣
目的分析超聲心動圖與常規心電圖在小兒川崎病中的診斷意義。方法對58例川崎病患兒早期進行超聲心動圖和常規心電圖的檢查,觀察冠狀動脈的損傷情況及心電圖的改變。結果川崎病患兒早期41例用超聲心動圖檢測出冠狀動脈損傷,占70.7%。常規心電圖改變43例,占74.1%,主要表現為心律失常,ST-T改變,傳導阻滯,異常Q波等改變。結論超聲心動圖和心電圖對診斷川崎病均有重要診斷意義。
小兒川崎病;冠狀動脈;動態超聲;心電圖
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全身性血管炎為病理性改變的發熱性疾病,發病年齡多在5歲以下,半數在2歲以下。冠狀動脈損害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決定著預后。本文對58例川崎病患兒早期的超聲心動圖和心電圖冠狀動脈的損害進行分析,現分析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兒科收治的川崎病患兒58例,其中男23例,女35例;年齡10個月~11歲,平均年齡(4.69± 7.83)歲,均符合1988年12月國際川崎病會議修定的診斷標準[1]。
1.2 方法所有入選的川崎病患兒均于發病后5~10天內做二維超聲心動圖檢查,同時行常規12導聯心電圖檢查,檢查冠狀動脈異常。
2.1 超聲心動圖改變58例川崎病患兒,有異常改變者41例(70.7%),主要是冠狀動脈受累,其中單純左冠狀動脈異常的29例(50.0%),右冠狀動脈異常改變的3例(5.2%),左右冠狀動脈都異常的有17例(29.3%),冠狀動脈瘤2例(3.4%),冠狀動脈擴張1例(1.7%),心包積液的1(1.7%)例,房室腔擴大的1例(1.7%)。
2.2 心電圖改變常規心電圖采用日本光電ECG-135型號的心電機進行描記。有43例心電圖改變(74.1%),其中竇性心動過速17例,竇性心律不齊6例,室性早搏8例,房室傳導阻滯9例,ST-T改變13例,異常Q波1例,同時2項以上者占11%。
川崎病患兒臨床表現可持續高燒1~2周,頸部淋巴結非化膿性腫大,皮膚多形性紅斑自指端開始,遍及全身,一周內消失,第二周脫屑。有心肌炎,心包炎及腹瀉、關節炎等表現。
小兒川崎病的病理基礎為非特異性脈管炎。最初為全身微血管炎和全心炎,大約10天后主動脈主要分支的動脈內膜炎和動脈周圍炎,特別表現于冠狀動脈,冠狀動脈損傷以累及冠脈主干及左前降支最多見,其次是冠脈主干和右冠脈[2]。部分病例急性期形成動脈瘤,呈囊狀或棱狀瘤,多發于冠狀動脈主干近段,常見部位為左前降支近段,右冠狀動脈近段及左冠狀動脈主干,動脈瘤可呈不規則增厚,管腔狹窄及瘤內血栓形成,血栓脫落可造成遠側動脈栓塞,導致心絞痛和心肌梗死[2]。
急性期切面超聲心動圖檢查冠狀動脈主干近段的動脈瘤是常用的有效方法,對動脈瘤的顯示率達92%。超聲診斷的標準[3]:1.5歲以下幼兒冠狀動脈主干及其一級分支內徑擴大(≥3mm);冠狀動脈內徑、主動脈根部內徑>0.16(正常<0.16),比值>0.2為擴張,>3.0為動脈瘤;冠狀動脈內徑≥6mm,呈紡錘狀或球形,比值≥0.06或冠脈內徑>8mm者稱巨大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走形迂曲呈“串珠狀”,內膜面不光滑,管壁回聲增厚,不均勻;冠狀動脈內于擴張管腔口可見局限性低回聲。
超聲心動圖在診斷川崎病的同時,做常規心電圖的檢查,對疾病的早期診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由于川崎病患兒有冠狀動脈的損害,小兒的心肌代謝旺盛,對缺氧表現敏感,當心肌實質和間質發生炎癥時,心肌細胞就會溶解、壞死、變性、腫脹。心肌損傷,心肌缺血,心電圖表現出明顯的異常。最常見的為竇性心動過速、室性早搏、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心律不齊、ST-T改變及PR間期延長。心電圖改變的嚴重程度與心肌損傷的面積有關。當T波倒置越深說明心肌缺血越嚴重,ST段抬高越明顯說明心肌損傷越嚴重。超聲心動圖和常規心電圖檢查是反映心肌損害敏感而簡單的方法,可了解病情早期冠狀動脈的損害輕重及病變范圍。因此,小兒川崎病早期進行超聲心動圖和常規心電圖檢查有較高的診斷意義。
[1] 梁翊常.川崎病的冠狀動脈損傷[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9, 14(3):132.
[2] 胡亞美,江載芳,褚福棠.褚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698-705,1534.
[3] 王純正,徐智章.超聲診斷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978.
R725.4;R540.4+1;R540.4+5
A
1673-5846(2013)04-0292-02
黑龍江省牡丹江醫學院附屬二院功能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