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強強,李慧婷(陜西省延安市人民醫院,陜西延安716000)
冠心病是常見心血管疾病,是導致患者死亡的常見病因。在冠心病中,不穩定型心絞痛容易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加重,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本文觀察阿托伐他汀與氯吡格雷聯合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共6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標準[1],同時排除有活動性出血疾病患者、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患者、對試驗藥品有過敏或其他禁忌患者。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38~77歲,平均(58.9±6.4)歲;其中年齡小于50歲患者7例,大于50歲患者23例。對照組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39~76歲,平均(59.1±5.8)歲;其中年齡小于50歲患者6例,大于50歲患者2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硝酸酯類藥物、鈣通道拮抗劑、阿司匹林、β-受體阻斷劑等常規治療,對照組采用上述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治療,阿托伐他汀每次20 mg口服,每天1次;氯吡格雷首次劑量為300 mg,而后每天75 mg,每天服用1次,連續服用4周。在治療過程中,要對患者心絞痛發作情況進行記錄,觀察心絞痛發作次數,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及胸痛程度等,對患者進行心電圖監測,觀察心電圖ST段改變情況,監測患者血壓、心率;在治療過程中,觀察患者凝血改變情況。
1.3 療效評定:從患者心絞痛改善情況和心電圖改善情況進行療效評定。心絞痛癥狀改善療效評定: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疼痛癥狀消失或者胸痛發作次數較治療前減少超過80%以上,為顯效;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較治療前減少50%~80%,為有效;患者治療后心絞痛次數較治療前減少低于50%,為無效。心電圖改善情況療效評定:患者治療后心電圖ST-T恢復到正常水平,為顯效;患者治療后心電圖沒有恢復到正常情況,ST段有回升,回升超過0.1 Mv,或者倒置的T波轉變為直立,為有效;患者治療后心電圖改善情況沒有達到顯效或者有效標準,為無效。
1.4 統計學處理:兩組患者所得數據均在SPSS14.0統計學軟件下行統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電圖改善情況療效評定結果:觀察組心電圖改善療效評定結果:顯效19例,有效9例,無效2例。對照組心電圖改善療效評定結果:顯效12例,有效8例,無效10例。觀察組心電圖療效評定總有效率為96.0%,對照組心電圖療效評定總有效率為66.7%。觀察組心電圖療效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心絞痛癥狀療效評定結果:觀察組心絞痛癥狀療效評定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心絞痛癥狀療效評定總有效率為70.0%。觀察組心絞痛癥狀療效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絞痛癥狀療效評定結果
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病理生理變化中,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同時并發不同程度的血管腔內血栓形成是其重要病理生理改變[1]。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等是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關鍵,有效的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有助于病情穩定,防止病情進展,降低心肌梗死發生,提高患者預后。
阿托伐他汀為他汀類調脂藥物,能夠降低血漿中膽固醇和血清脂蛋白濃度,具有顯著調脂作用,同時對血管內皮有保護作用,能夠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作用,對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夠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起到穩定作用,能夠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血流儲備能力起到提高作用[2-3]。氯吡格雷能夠抑制血小板聚集,當與阿司匹林聯用時,能夠起到較強的抗血栓效果,在抗血小板治療中,氯吡格雷逐漸被廣泛應用。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在心絞痛癥狀改善及心電圖改善方面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說明阿托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在不穩定型心絞痛治療中改善心絞痛癥狀和心電圖效果顯著,值得借鑒。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6):409.
[2] 莫云秋,黃潔,衛智權,等.阿托伐他汀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IL-18和超敏CRP的影響[J].心臟雜志,2006,18(5):556.
[3] 史立業.阿托伐他汀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炎癥因子影響的研究[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06,4(4):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