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安
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 中醫科接診十余例三叉神經痛患者, 采用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等方劑加減治療,取得一定療效, 但仍有部分患者療效不佳, 經仔細研究, 采用羚僵蜈蚣湯加味治療三叉神經痛患者2例, 取得了良好療效, 現報告如下。
病例1:患者靳某, 女, 65歲。以“發作性左側頭面部疼痛約2年, 加重半年”為主訴就診。約2年前, 患者突然出現左側頭面部疼痛, 呈陣發性、刀割樣劇烈疼痛, 每次持續1~2 min, 每日發作3~4次, 常突然發作, 突然停止。在某醫院診斷為“左側三叉神經痛(第一支)”。經用中西藥物及針刺治療后, 病情未見明顯好轉, 且日漸加劇。半年前, 上述部位疼痛加重, 且發展到第二支分布區域, 每日發作6~8次, 每次持續5~15 min不等。刷牙、洗臉、大聲笑等均可誘發疼痛。每遇疼痛時, 為減輕痛苦, 常用手使勁磨擦疼痛部位,致使左側眉毛脫落, 左眼眶上部皮膚增厚。因屢用維生素、鎮靜、鎮痛等藥物及封閉療法治療均不能緩解, 醫院曾建議行三叉神經根切斷術?;颊邞峙率中g及其后遺癥, 遂來本科求治。刻下癥, 除上述癥狀外, 伴有頭暈目眩, 夜晚因疼痛而不能入睡, 舌淡紅, 苔白膩, 脈弦滑有力。五官科及神經系統檢查均無異常。辨證為肝陽上亢, 風痰阻絡型, 治法平肝潛陽, 化痰通絡。遂給予羚僵蜈蚣湯加味。組方:羚羊角粉5 g(分次沖服)、全蝎10 g、蜈蚣3條、僵蠶15 g、毛冬青30 g、川芎10 g、天麻12 g、鉤藤20 g、石決明30 g, 水煎服, 6劑。復診, 自訴癥狀減輕, 頭痛稍減, 睡眠改善。藥合病機, 繼服上方6劑。三診,自訴疼痛大減, 疼痛時間不超過2 min, 每天發作1~2次, 仍覺頭暈目眩, 咽干口燥, 晨起口苦, 咽微痛, 大便干結, 舌紅, 苔微白膩。守上法稍加減, 組方: 羚羊角粉5 g(分次沖服)、石決明30 g、蜈蚣3條、僵蠶15 g、毛冬青30 g、鉤藤20 g、丹參20 g、磁石30 g、生地20 g, 龜板10 g、鱉甲10 g;水煎服,6劑。四診, 自訴服藥后, 精神大振, 疼痛及頭暈目眩等癥狀均已消失, 睡眠轉佳, 食欲增進。為鞏固療效, 囑其繼續服上方10劑, 以防復發。半年后隨訪, 患者病情未見復發。
病例2:患者邢某, 女, 53歲。以“發作性左側頭面部疼痛14年, 加重1月”為主訴就診。14年前突然出現左側頭面部疼痛, 曾經多家醫院診斷為“左側三叉神經痛(第一、二支)”。發作時, 左側頭面部呈陣發性劇烈疼痛, 類似電擊,甚至患側面肌抽搐, 口角流涎, 疼痛持續10~15 min, 突然停止。每日發作一次或數次不等, 發作間歇期無任何癥狀。多年來經中西藥物、針灸和封閉療法治療均無效, 遂行左側三叉神經根切斷術, 但仍未解決疼痛。1月來癥狀加重, 來本科就診。刻下癥, 除上述癥狀外, 伴有耳鳴, 口干苦, 煩躁不安, 疼不能眠, 大便干, 小便黃, 舌質紅, 脈弦滑。五官科及神經系統檢查均無異常。辨證為肝火沖逆, 風痰上擾。治法平肝瀉火, 化痰通絡。遂給予羚僵蜈蚣湯加味。組方:羚羊角粉5 g(分次沖服)、全蝎10 g、蜈蚣3條、僵蠶15 g、水牛角30 g、菖蒲15 g、威靈仙20 g, 鉤藤20 g, 水煎服, 6劑。復診, 自訴癥狀稍減, 疼痛發作次數減少, 時間縮短, 程度亦減輕, 睡眠轉佳;仍口苦干渴, 心煩易怒, 舌紅苔膩, 脈弦滑。遂給予:羚羊角粉5 g(分次沖服)、全蝎10 g、蜈蚣3條、僵蠶15 g、水牛角30 g、菖蒲15 g、鉤藤20 g、蔓荊子15 g、丹參20 g、30 g, 水煎服, 10劑。三診, 自訴頭面部疼痛消失,諸癥已除, 睡眠好, 飲食日增, 大小便自調。囑其再服上方10劑以鞏固療效。半年后隨訪未復發。
三叉神經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復發作的陣發性、短暫、劇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經功能破壞的癥狀。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尚未明確, 目前認為三叉神經在腦橋被異行扭曲的血管壓迫三叉神經后根, 局部發生脫髓鞘變化而導致疼痛發作。祖國醫學認為, 本病的病位在頭面部, 多由頭面部三陽經絡受病所致, 其病機多為肝陽化風, 肝陽上亢, 風痰阻絡所致。肝為剛臟, 賴腎陰滋養。若郁怒太過, 耗損肝陰, 則肝火偏亢, 鳳陽升動, 上擾清竅,風痰阻絡, 則頭部劇痛, 頭暈。故采用平肝潛陽, 化痰通絡之法, 遂組方羚僵蜈蚣湯, 同時隨癥加減, 兼寒者, 加制川烏、細辛;兼熱者, 加水牛角、生石膏;如陰虛內熱盛者,加龜板、鱉甲;面肌抽搐發作頻繁者, 加白芷、白附子、珍珠母。要掌握適當有效的方劑, 做到恰到好處, 滋陰不可太過, 以免遺留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