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富忠
1. 1 一般資料 本組102例, 男46例, 女56例, 年齡最小28歲, 最大69歲, 病程一個月以內者85例, 3個月以內者13例, 3個月以上者4例。
1. 2 診斷標準 肩周炎的診斷標準如在《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所述: 療效評定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衛生部制訂發行, 1997年第三輯)[2]有關“肩周炎”的療效評定標準。治愈(臨床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活動范圍恢復正常。顯效:肩部疼痛緩解明顯, 肩關節活動范圍改善明顯。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緩解, 肩關節活動范圍部分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改變。
2. 1 分型及取穴 根據肩部疼痛的主要部位與經脈循行的關系分為五型:
①手太陰型:肩部疼痛的主要部位以肩前穴(經外奇穴)為主, 相當于手太陰經脈的循行區域。治療選本經的魚際穴。
②手陽明型:肩部疼痛的主要部位在手太陰經脈的外側,相當于手陽明大腸經脈的肩髃穴處, 治療選本經的合谷穴。
③手少陽型:肩部疼痛的主要部位在肩髃穴的稍后方相當于手少陽經的肩髎穴處, 治療選本經的中渚穴。
④手太陽型:肩部疼痛的主要部位在肩背部, 相當于手太陽經的臑俞穴處, 治療本經的后溪穴。
⑤混合型:疼痛部位兼見二型以上, 治療選穴取對應經上的穴位。
2. 2 施治方法
坡耕地 7Be含量變化與土壤顆粒流失的空間分布變化顯著。從雨季開始前期(5月)至雨季后期(8月),復墾循坡耕地的 7Be含量變化是全部呈現降低趨勢。由坡地中上坡到下坡, 7Be含量是逐步降低。隨著坡長增加而表土 7Be含量逐漸下降,指示著自上坡位到中坡位出現土壤顆粒運移增加。這說明了坡地侵蝕隨著坡長增加而變大。
2. 2. 1 辨經取穴針刺法 根據分型不同, 選取相應穴位。用28號1.5寸毫針, 采取捻轉補瀉法的瀉法, 留針30min, 每日一次 , 7d為一個療程 , 療程間休息2d。
2. 2. 2 循經叩擊法 從針治穴位始順著經脈的循行線至肩部疼痛的主要部位止, 進行推、按、擊等法, 使氣至病所,用力均勻, 力量從患者能耐受而有舒適感為度, 每日一次,7d為一療程。辨經取穴針刺法和循經叩擊法每日同時進行。
3. 1 療效標準
①慢性勞損, 外傷筋骨, 氣血不足復感受風寒濕邪所致。
②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 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 右肩多于左肩, 多見于體力勞動者, 多為慢性發病。
③肩周疼痛, 以夜間為甚, 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
④肩部肌肉萎縮, 肩前、后、外側均有壓痛, 外展功能受限明顯, 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
⑤X線檢查多為陰性, 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松。
3. 2 治療結果 全部102例患者經過兩個療程的治療, 其中痊愈 68 例 (67%), 顯效 29 例 (28%), 有效 5 例 (4.99%), 有效率100%。
張某 , 男 , 28 歲 , 工人 , 2011 年 7 月 12 日就診 , 自訴 :右側肩部疼痛兩周, 活動受限, 查:右側肩關節輕度腫脹,右上肢外側展約80度, 上舉不能摸至頭部, 右上肢做外展上舉等動作的肩髎穴處疼痛明顯。X線顯示:頸椎及肩關節均無異常表現。舌質淡, 苔薄白, 脈略弦, 診斷為肩凝癥。根據疼痛的主要部位辨證為手少陽型。治以疏經通絡為本, 取患側中渚穴, 配合循經叩擊療法, 起針后, 患者自覺疼痛明顯減輕, 肩關節活動幅度明顯增大。次日繼續治療一次, 患者自覺疼痛消失, 肩關節活動自如, 痊愈而歸。三個月后隨訪無復發。
肩周炎的主要表現就是疼痛和活動障礙, 而活動受限則是由于疼痛所引起的, 而疼痛的產生是與局部炎性細胞的浸潤離不開的, 此外, 毛細血管的擴張充血也起到一定作用,還有細胞膜通透性的增加, 使得細胞內液的溢出, 引起組織水腫, 這就會影響局部組織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因為他們的代謝有些紊亂, 代謝紊亂就會釋放一些不好的物質, 這些物質可能就會導致疼痛的產生或者加劇, 此外, 關節囊的纖維組織的增生對疼痛的產生也有一定作用。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由年老漸衰或感受風寒之邪及外傷跌什所致。由于邪氣侵襲經脈不同, 患者的臨床表現也不同, 只有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進行辨證, 根據不同癥候選取相應的經穴治療, 再加上循經叩擊療法, 激發人身的陽氣 , 推動血液運行 , 促使經氣通暢 , 使風寒得驅 , 淤血得除 ,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從現代醫學看, 本法能促進毛細血管擴張, 消除組織粘連及對神經的壓迫, 改善血液循環, 改變肌肉的收縮性, 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在臨床中我們體會到:局部取穴容易導致肩關節周圍組織滲出, 故而疼痛加劇, 病程遷延;運用本法既避免了這一弊病的產生, 又起到“氣速至而速效”的效果, 臨床效果十分顯著。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1995. 1.
[2] 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1997年第三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