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嵐
(貴州省廣電網絡公司,貴州 貴陽550001)

企業既是從事生產、流通和服務的經濟組織,就有其發展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譬如經濟規律、市場規律、制度安排和規章、機制建設的規律等等。文化企業也是企業,不可能逆這些規律而動。國外市場經濟國家的文化企業,絕大多數都是民辦的市場化企業,如新聞集團、美國三大廣播公司、美國環球影視公司、貝塔斯曼集團、迪斯尼集團、康卡斯特集團等等。這些文化企業也如其他行業的企業一樣,都是在企業規律和市場機制作用下創建、運營、兼并、重組、優勝劣汰發展起來的。政府“看得見的手”主要表現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維護“公平與正義”;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則對文化市場資源起著決定性的配置及調控作用,規范著企業制度、機制和運營管理,為員工敬業、企業發展提供著不竭的“營養”和“動力”。
然而,任何科學的理論都是實事求是和發展的理論,都必須與社會制度的實際相結合,與發展的“階段性”規律相契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與時俱進的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也是與時俱進的結果。中國搞市場經濟必須準確把握好一般市場經濟原則與中國發展歷史,特別是與現階段的實際相結合,與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制度安排相結合,特別要防止片面和脫離實際,進入“路徑依賴”陷阱。“公有制為主體”決定了我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政府要創辦國有企業;政府創辦國有企業的目的是服務社會,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改善民生、為民造福;政府創辦國有企業的投入來自財政稅收,扶持國有企業的政策源于人民賦予的權力。因此,在我國文化發展繁榮的推進過程中,國有文化企業的經營與民營和混合所有制文化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也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我國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以歷史的、辯證的、系統的觀點來認識、對待和處理發展中的問題。
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都是由政府設立的事業機構來提供,帶有較強的全民“福利”性質。這使得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長期缺乏市場化的社會基礎,文化產業發展“要素”聚集的方式和能力與其他經濟發展領域相比有著很大的差異性。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文化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多地帶有了“商品”和“市場化服務”的屬性。一些敏感的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看到了這樣的變化,開始小心翼翼地進入了文化產業領域,但由于對創意產業、文化商品和服務的陌生而發展緩慢,更多的社會資本則看不到這樣的變化;社會對文化商品、服務也缺乏理性和公允的價值判斷,文化商品、服務價值、價格倒掛的現象較普遍,難以形成產業鏈和應有的規模化、集中度。由于民營文化企業對資本、人才、管理等資源的粘合力不強,因此短期內無法形成聚集效應;而政策規定的一些敏感環節,民營資本又不能進入,已經進入的則面臨要退出(如廣電網絡)等等,導致民營文化企業面臨很多的發展難題。
隨著國有文化事業單位進入全面轉企改制,進一步明確了文化商品和服務的市場化、企業化性質,轉企的文化企業聚集的資源自然形成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先導性資源,占有了一定的發展先機。但文化事業單位轉制前,普遍財政撥款不多,又幾乎都是差額撥款性質,且為數不多的財政撥款主要是用于補貼職工工資,無法增加基礎設施投入,而不少文化事業單位在轉制前還是無財政撥款的自收自支性質,加上有的地方政府急于卸掉“包袱”,缺乏“扶上馬、送一程”的耐心,同時又希望文化事業單位轉制后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和財政稅收。這種轉制前“少奶”或“無奶”,轉制后統統“斷奶”以及政策扶持力度不夠或不能落實的狀況,使得大多數國有文化企業現階段的發展都存在不少新的問題。
筆者認為,要解決我國文化事業、產業的發展難題,當下最重要的是緊握政府和市場的“兩只手”,做到雙管齊下,兩手抓、兩手硬。
做好合與分的文章,就是要借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之機,對文化行業進行科學的分類,通過發揮“兩只手”的作用,解決好文化事業、產業的結構及布局和發展過程中規模化、集中度的問題。其中,市場規律是判定合與分的客觀標準,文化商品、服務的生產與提供具有創意產業和模塊式服務的雙重屬性。創意產業主要集中在上游生產環節,具有群體或個體創作的特點,是不可復制的智力密集型環節。如小說、詩歌、散文、報刊、繪畫、戲劇、音樂、影視劇、動漫、雕塑的創作等;模塊式服務主要是下游的渠道服務環節,具有可復制性和技術、勞動密集型特點,如傳輸網絡、印刷、院線、書店、報刊亭、游樂園等。其決定了上游文化創意的企業在治理結構、產權、勞資管理等方面必須注重創意資本與實物、貨幣資本的融合;而在渠道、服務環節,則必須遵循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同時注重在高新技術層面運用管理創新及服務創新。
在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過程中,切不能盲目地搞“小而全、大而全”,應分別在創意環節和渠道服務環節進行科學整合,這不僅是文化發展規律的要求,更是文化企業內部治理和在運營中提高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水平的必然要求。
文化產品和服務具有多元性質,既有公共、公用文化產品服務,又有市場化的文化商品和服務。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是政府開辦機構提供的非排他性、非競爭性的產品和服務,如革命歷史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農家書屋、公益電影放映、公共廣播電視頻率頻道、基礎義務教學的教材、各類公益性的演出等等。對公共文化服務,政府應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仍可以“事業機構、企業管理”的模式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加快發展,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必需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并促進其城鄉服務的均等化。
對于兼有公共、公用和市場化服務性質的文化企業,通常也應由政府開辦的機構來提供。所不同的是,這樣的機構原來都是事業機構,財政沒有投入或投入很少,是靠提供公用服務收費及銀行貸款滾動發展的。目前這些機構已大部分轉制為企業,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升運營、管理、服務的效率和水平。這類文化企業的主要產品按政府價格聽證收費,部分產品及服務則按市場化方式收費,且其提供的產品、服務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有的企業還要按政府規定承擔一定的公共服務。對于這類文化企業,應進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吸引社會資本加入,強化準入管制,嚴格對其提供的公用文化產品、服務進行成本監審和聽證定價,同時鼓勵并給予一定的政策、資金支持,促進其開發市場化產品、服務增加收入,以彌補公用服務收入的不足。也可采用BOT、BT等方式運營,扶持這類文化企業做大做強。政府開辦公用文化服務企業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廣泛、普及的各類公用文化產品和服務,這是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有力補充,是政府調動社會資金發展、繁榮文化,建設小康社會的有力手段。
對于提供純市場化商品和服務的文化企業,則應通過社會資源來開辦。在這一領域,應大力提倡國退民進,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嚴格新批國有資本進入。對于已進入純市場化產品生產、服務的國有文化企業,國有資本應逐步退出或采用混合所有制方式對其進行股份制改造,嚴格規范管理和市場行為,以防止攜政策保護及政府資源、資金進入,引發不公平、不對等的市場競爭。對于這類文化企業所提供的文化商品及服務的價格,則應完全由市場需求與競爭來決定。我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商品生產、管理、銷售、服務中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只有這樣,文化產業才能夠做大做強,才能真正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根據文化產業發展“階段論”的觀點,我國現階段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既要尊重普遍的規律,更要切合我國社會制度的實際,要在創新中謀發展,發展中求變革。雖然經過近十年的改革發展,我國已初步有了一個“基本公共服務打底”、“公用文化服務提高”、“市場化服務做強”的良好開端,但怎樣才能進一步促進文化生產關系更加適合文化生產力的發展,怎樣對公共、公用文化產品、服務和文化商品、服務進行科學劃分和創新管理,我們仍然有較長的路要走,這是一條需要不斷創新的文化發展、文化強國之路。
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對文化發展扶持的政策力度越來越大,減免稅收、用地優惠、轉制人員養老金扶持等政策已經逐步得到落實。但是,目前仍亟需進一步統一思想,轉變觀念,深化對文化改革發展的認識,重點是要把國家對文化事業、產業扶持的更多政策具體化并盡快落到實處。國有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目的絕不是扔掉包袱,更重要的是“扶上馬,送一程”,讓其走穩、走順、走好、走快,政府除了給予有力的政策扶持外,承擔一些改制成本也是值得的。同時在文化事業、產業發展中,怎樣科學配置政府資源和文化企業的資金、資源,也有許多的好文章可做。譬如,對政府不容易做好的公共文化服務,如公益性演出、農村文化書屋、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等等,應大力提倡政府向文化企業購買服務。這樣做,既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又扶持了文化企業的發展,不啻為事半功倍、“一石二鳥”的好做法。而不能簡單地認為“財政的錢不能給企業”,必須新設立一個事業機構去提供服務。如果采用這樣模式,不但增設了事業機構,增加了服務成本,且管理和服務質量的監管也會很難,實際效果往往并不理想。隨著文化體制改革和產業發展的推進,文化企業逐漸由弱變強是一種發展的必然趨勢,各級政府應該充分利用國有文化企業的資金、資源、隊伍、管理和服務的優勢,做好創新文化管理、服務人民群眾這篇大文章。
國有企業是政府創辦的,創辦國有企業是用納稅人的錢為納稅人做好服務,這是根本目的。國有文化企業追求經濟利益的目的,一是為了更好地提供廣普化、均等化的公共、公用文化產品和服務;二是為了提供內容豐富、便捷、價格公允的各類文化商品和服務,調劑好文化市場的需求和供給。因此,任何國有企業都不該舍棄這一根本目的而只顧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必須著力兼顧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中國現階段不少國有文化企業都承擔著較強的公益性服務職能,而企業又不可能享有財政撥款,這正是國家出臺政策給予大力扶持的主要原因。應該看到,純市場化的國有文化企業,必然會有改制為混合所有制經營乃至國有資本完全退出的一天;而兼有公共、公用和市場化服務屬性的國有文化企業經營者,尤其要注重在承擔好公共、公用文化服務的同時,借助已有的資源聚集、準入政策保護和發展的先機,抓緊對文化商品和服務進行深度開發,念好市場經,強化搏擊市場的能力,步入做強產業、反哺事業的發展新路徑。
唯有創新,才能發展,唯有勤奮,才能做大做強,這是國有文化企業發展的滄桑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