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金茂
(肇慶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肇慶 526020)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當前高校思政課改革的方向。思政課實踐教學就是要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教學活動,深化對專業理論知識的認識,形成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和職業道德素養,堅定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當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普遍存在諸多不利因素影響或制約了實踐教學的正常開展,削弱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當前,作為制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障礙性因素,主要表現為思想認識不到位,運作機制不健全,教學保障條件缺乏等方面。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多數高校尚未充分認識到思政課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特別是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一是領導層面。受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高校領導普遍注重人才培養、專業教育和技能訓練,忽視了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視僅僅停留在政治的高度,沒有落實到實際操作的層面,在組織領導、經費投入、教學條件、評價機制等方面未能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組織保障。二是教師層面。多數教師認為只要把理論課教好了就可以了,教育學生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教師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用于理論教學、科學研究和職稱評定,無心設計并組織學生參加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三是學生層面。多數學生受家庭觀念、就業形勢以及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訓練,不愿意或較少參與思政課實踐教學,其結果是對社會生活的情感體驗較弱,對社會形勢的分析判斷能力不強。
(二)運作機制不健全。思政課實踐教學由于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難以保障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主要表現在:一是組織管理機制缺位。多數高校由于缺乏強有力的組織領導,表現為組織不健全,責任不明確,分工不到位,嚴重影響并制約了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二是教學機制不完善。由于尚未破除以往只注重專業課的實踐教學,忽視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理念,使得教師和學生只能在課堂上接受純理論的教學,未能參與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因而難以獲得實踐教學所帶來的親身體驗和感受,思想道德水平和職業道德素養未能獲得有效提升。三是考核評價機制不規范。思政課實踐教學考核既要反映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又要體現學生思想品質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核難度之大致使多數高校的考核評價流于形式,評價內容不全面,評價方法單一化,評價指標抽象化,顯然無法對實踐過程、實踐效果進行客觀評價,對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和道德水平更是難以作出準確的評價。
(三)教學保障條件缺乏。思政課的課程定位和形式決定了實踐教學比理論教學有更高的要求,然而教學保障條件缺乏直接影響并制約了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主要表現在:一是實踐教學基地匱乏。實踐教學基地是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支撐性條件,多數高校由于實踐基地數量少、規模小、穩定性差,使得思政課實踐教學無法持續性、大規模、系統性地開展。在現實操作中只能篩選部分學生參加,造成了學生之間的心理不平衡,顯然影響到了教育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二是實踐教學經費投入不足。經費少是制約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瓶頸,多數高校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經費設置上不合理,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不穩定性和有限性,從而難以有效支撐持續性、大規模的實踐教學。三是教師的指導能力欠缺。多數高校的思政課教師表現出年輕化的傾向,實踐經驗缺乏,社會閱歷不深,實踐教學指導能力較為欠缺。此外,教師的社會觀察能力、時勢感悟能力、組織駕馭能力也比較薄弱。
實踐教學作為思政課理論教學的延伸和深化,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更是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并運用理論,進而促使學生在思想、情感、態度、道德等方面獲得提升。為此,要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的作用,深化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提升實效性。
(一)以實踐教學為平臺,增強課程教學的實踐性。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從實踐入手,既符合認識的本質,也符合教育教學的本質。思政教育的科學知識不是從頭腦中憑空想出來的,而是由于實踐的需要并且在實踐中發生的,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活動,因此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徑,也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基礎。”[1]思政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實踐活動,是教育主體在一定目的和計劃的指導下,依據一定的教育內容對教育客體進行教育的實踐活動。在這種實踐活動中,教育客體的思想會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或者得到某種程度的改造,與此同時,教育客體也以其自身的特點影響著教育主體,使教育主體在改造教育客體的同時也得到某種程度的改造,表現為雙向互動的過程,即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過程。
為此,要以實踐教學為平臺,突出課程教學的實踐性特征,發揮思政課實踐教學在學生思想認識和道德培養中的作用。一是要精心組織,周密布置。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構,做到統籌安排,分工負責,分步實施。在組織過程中要制定周密的實施計劃,積極開展有效溝通和協商,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以達到預期的實踐效果。二是要拓展形式,豐富內容。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和內容要體現多樣化的原則,依據現實情況的需要,力圖做到融政治性、思想性和服務性等內容為一體的多樣化的實踐教學。三是要注重實效,服務社會。實踐教學并不是讓學生簡單地重復或再現思政課理論教學的內容和觀點,而是一種基于在實踐中的知識運用、觀點檢驗、思維分析、判斷能力的提升過程。要根據社會形勢的變化和要求,在實踐中運用理論,創新理論,發現并解決問題,實現為社會服務的目的。
(二)以人才培養為導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思政教育作為一項解決人的思想、立場、觀點的社會性實踐活動,出發點必須是現實的人,從現實的人出發并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主體性是人作為實踐主體的本質規定性,是在與主體相互作用中體現人的自主、功能和創造的特性。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也是教育的主體,只有充分展示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但是,以往的實踐教學活動過度強調了教師的主導性,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認為思政教育就是教育和灌輸社會規范的實踐活動,忽視了思政課實踐教學本身的意義,帶有明顯的“塑造論”思維定勢。為此,思政課實踐教學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關注受教育者的生命價值,體現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為學生提供親身體驗的機會,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批判精神,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健全的理論分析能力。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教師指導和學生主動參與的雙向互動的過程。一方面,要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既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實現自身的內在需求,培養自我學習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又要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和判斷復雜的社會形勢,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踐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單純依靠灌輸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渠道,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了解和自主參與意識,密切了學生與社會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應自覺地注重培育他們在接受環境影響和思想信息方面的能動性與自覺性,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自主選擇的能力與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成為具有主體意識和精神以及敢于創新,能獨立思考和健全自律的社會公民。”[2]學生通過參加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更好地理解和強化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踐體驗中將正確的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形成較為穩定的道德品質和思想素質。
(三)以服務社會為目標,充分體現教育的職業性。職業教育的目的是讓受教育者具備自我生存的能力,并促進人的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職業教育不僅包括了職業知識、職業技能的教育,還包括了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方面的教育。思政課實踐教學是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要方式和重要環節,在職業教育中對提高大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多數高校只注重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教育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導致大學生的團隊精神、職業道德、誠信品質、責任意識缺乏,由此引發了價值判斷能力的低下和價值取向的錯位。思政課實踐教學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掌握并運用理論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心態、理性的思辨能力、準確的判斷能力以及敬業的責任意識。
高校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搖籃,不僅要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奉獻的從業心態。一是要重視團隊精神的培養。既要讓學生懂得尊重個人興趣和愛好,又要學會講大局、講團結、講合作,在職業崗位中保持良好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二是要重視職業道德的培養。職業道德就是在職業活動中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規范,體現的是在職業活動中對職業人員的紀律和要求。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要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和培養,讓學生形成較高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以良好的從業心態進入職業崗位。三是要重視誠信品質的培養。西方不良思想的侵入以及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致使諸多領域存在不誠信的現象,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此,要把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生活中全面看待與客觀分析誠信問題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四是要重視責任意識的培養。努力克服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要讓學生學會關愛他人,提高崗位責任意識,做到愛崗敬業,盡職盡責,樹立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和敬業奉獻精神。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2.
[2]常素梅.“以人為本”在高職院校思想教育中的運用[J].職業教育研究,2007,(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