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瓊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1990年以來,我國就業形勢日趨嚴峻,諸如如何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問題等問題迫在眉睫。國內外關于失業問題的相關研究浩如煙海。筆者對失業問題研究成果的某些方面做了梳理。總體來說,我國失業理論研究雖有創新,但與國外相比仍然滯后。
對概念的準確界定不僅能為后續研究提供有力的契合點,同時也能在準確把握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形成巨大解釋力的理論體系。要研究中國的失業問題,就必須清楚“失業”的含義。作為反映經濟狀況以及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對“失業”這一概念的界定始終為眾多學者所關注。
從統計學上來講,失業人員是指那些在勞動年齡內具備勞動能力,但在調查統計期間沒有工作,并且正在尋找工作的人員。經濟學界普遍認為失業就是指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互分離的狀態,勞動力市場中滯留的沒有工作但正在積極尋找或者等待重新回到工作單位的群體被稱為失業人員[1]。
在《關于經濟活動人口、就業、失業及不充分就業統計的決議》中,國際勞工組織將失業者界定為在參照期內無工作,但目前能夠工作并尋找工作的某一特定年齡以上(通常是16歲及以上)的所有人員[2]。在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中,首次使用了“失業”的概念[3]。《中國統計年鑒》把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定義為有“非農戶口,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16歲以上及男50歲以下,女45歲以下),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并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2003年出臺了關于界定“失業”的新標準——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工作能力,無業且要求就業而未能就業的人員稱之為失業人員[4]。
我國對“失業”概念的界定和國際標準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異,現階段我國并未把農村就業不充分現象納入“失業”范疇,而僅把具有本地非農業戶口的人群劃入有可能失業的對象。如此界定“失業”,既不符合我國的具體國情,也不利于進一步的學術研究。
以“主體意志”為標準,薩繆爾森(1948)等經濟學家把失業劃分為非自愿性失業和自愿性失業。其中自愿性失業又分為摩擦性失業和等待性失業。非自愿性失業分為周期性失業、結構性失業以及季節性失業。非自愿性失業往往被學界認為是“真正的失業”[5]。
西方關于失業的理論研究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大規模經濟危機的出現,但在此之前,以充分就業理論為代表的薩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概論》中提出“薩伊定律”,旨在證實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不存在非自愿性失業這一情況。他認為資本主義始終能夠實現充分就業,不會發生因生產過剩而造成的經濟危機。以“薩伊定律”為基點,庇古在1933年出版了《失業論》[6]。他在書中指出在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條件下只會短期或者局部存在“等待性失業”以及“摩擦性失業”,而不存在大量失業的情況。古典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勞動力與普通商品具有相同的屬性,那只“看不見的手”能夠像調節商品市場一樣去調節勞動力市場。這也恰恰說明他們并沒有把勞動力與普通商品的本質屬性區別開來。
1936年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書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失業理論。他指出有效需求的水平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在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條件下的就業量。與薩伊、庇古等人的理論所不同的是凱恩斯不否認在完全自由競爭的經濟社會中是存在“非自愿失業”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繼續發展,20世紀后半葉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出現較高的通貨膨脹現象與較高的失業率并存的情況,由此“有效需求不足”的失業理論受到極大挑戰[7]。
在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出現“滯漲”現象的時候,一個更加具有解釋力的學派登上了歷史舞臺——新古典綜合學派。此學派中,常以供給學派、貨幣學派以及理性預期學派為代表。1968年,貨幣學派的代表人物米爾頓?弗里德曼在《貨幣政策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自然失業”的現象,這種失業常與勞動力市場的競爭程度、壟斷程度等諸如此類與貨幣相關的因素有關。供給學派批判了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失業理論,同時提出了旨在證明工作努力程度與社會經濟效益增長之間關系的“勞動供給理論”。誕生于20世紀中后期的理性預期學派認為通脹與失業之間是不存在交替關系的,而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替現象”他們則認為是具有偶然性質的。
新凱恩斯主義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面對一籌莫展的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的局面,新凱恩斯學派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提出了工資粘性理論,認為在市場經濟發生的過程當中,工資不能隨著勞動力的變化而快速調整,因此政府在擴大就業的時候存在障礙。經過西方經濟學家的不斷深化與探索,在發展了工資粘性理論的同時,“失業回滯理論”、“隱含合同理論”又為新凱恩斯主義進行了新的拓展。
綜上所述,國外的諸多失業就業理論的研究從多角度、多層次對勞動力與市場的供求機制進行了探討,這為解決我國所面臨的失業問題提供了參考。但仍然要清楚的認識到,我國現有的市場經濟及其發展軌跡與西方那些原發性的資本主義自由競爭下所形成的市場經濟不同,因此西方失業理論在中國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熊鴻軍,戴昌鈞.就業與失業統計指標的國際比較及借鑒[J].商業研究,2009,(10).
[2]張妍.中國失業現狀分析及就業問題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6.
[3]駱群.“失業”概念辨——兼評“隱性失業”的非邏輯性[J].學術交流,2007,(9).
[4]張麗賓.關于我國就業和失業概念的研究[J].中國勞動,2002,(04).
[5]庇古.論失業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122.
[6]凱恩斯.宋韻聲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7]劉艷.中國轉型期失業問題的理論與實證分析[D].西安:西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