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憲波
(長春市第八中學,吉林 長春 130000)
培訓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是給教師的最大福利。現在從國培、省培到市培、校本培訓,種類很多,各種培訓針對的對象和內容也有一定的差別,但受眾教師最多、最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培訓當屬校本培訓。“學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學校應成為學習化組織、學習型學校。校本培訓是否科學、效果怎樣事關學校的發展和教師的專業成長。當前,以校為本的各種臨時性培訓活動和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動,已經在全國普遍開展起來。然而,校本培訓的內容究竟包括哪些?哪些方式時效性強?本文結合幾年來高中教育中實施校本培訓在五個方面取得的經驗,為同行提供參考意見。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精神文化和辦學特色,所以校本培訓內容的選擇必須在特色上下工夫,通過培訓,全體師生達成共識,固化成果。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凝練出本校的精神,構建和諧校園。我校的辦學特色是師生生涯規劃促進學校發展,所以在培訓內容的選擇上突出師生生涯規劃的制定和考核,它的操作流程是填寫表格、分類梳理、篩選人員、名師輔導、踐行目標、階段督察。學校專門設立師生生涯規劃辦公室和檔案室,認真研究教師師生成長規律,定期舉辦專題講座,師徒結對子、新舊年級對接會、德育研究室組織班主任培訓,指導制定班主任生涯規劃和學生生涯規劃。我校的教學模式是“541”教學,培訓就圍繞該模式進行課題研究,校本教材開發、各類公開課展示與評價進行。
隨著教育改革推進,教師必須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及時了解和掌握國家的法律法規、教育改革方針政策、學科前沿知識、教改信息以及新的教育教學技能,使教師樹立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深入思考新的教育觀、課程觀、教師觀、學生觀、學習觀、質量觀、評價觀等重要問題。使教師在教育改革的實踐中不盲從,避免教條的、功利的行為。
(一)國家的教育改革方針政策具有方向性和指引性,教師必須認真學習這些內容,領會其精神實質。這些內容恰恰是整天忙于業務的教師們容易忽視的,所以要通過學校有組織的培訓來落實。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黨的“十八大”精神、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由于中小學教師面對的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學生,更必須用良好的職業道德去感染學生、陶冶學生,“以人格培育人格”。良好的職業道德是教師的立身之本,對教師進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培訓非常必要。
(二)課改新理念、課改動態、學科前沿知識以及教育教學技能
1.教師的教育觀念對自身的教育行為和態度產生重大的影響。教師在接受校本培訓的過程中通過有關的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和教育哲學等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觀念,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時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使之符合新課程的教育要求。例如維果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杜威的人本主義、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布魯姆的目標理論、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羅森塔爾效應、奧蘇貝爾先行組織者策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
2.課程目標決定了課程的性質、類型、內容、形式與手段。各學科以課程標準為主的校本培訓是重要的一項內容。特別是新課改十年中,教學目標的落實存在許多問題,應加大培訓。
3.教學實踐是教師工作的落腳點。實踐操作為主的策略研究是校本培訓的主要內容。這一內容的培訓包括教學案例分析、觀摩研討、問題研究、經驗交流、教學模式、名家教學風格、教學基本技能和現代教育技術、課堂管理技能、解讀教材的能力、教學手段、后進生的診斷與教育能力、學習技巧的指導能力等。
4.要重視培養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增加教育科研知識,懂得教育研究方法、步驟,做到“教與研”緊密結合,研究與行動合而為一,促使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共同發展。這樣,教師的素質提高就不會僅僅停留在教學的外部行為上,而且能促使教師成為研究者。“匠”會越來越少,“師”會越來越多。開展以校本為主的課題研究,通過課題帶動法,制定《學校教育科學研究小課題指南》,指導教師從任教學科角度選課題,如課題:“高效低負”的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把住課題結題關卡,撰寫有關報告總結包括研究報告、工作總結、研究方案、結題申報書、發表獲獎的課題論文、課題相關的課例等。高中教師的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培訓注重行動研究的方法、過程、報告的撰寫,學習行動研究最好的方法不是理論探討而是實際的操作、實地的研究。
5.高考命題技術的研究也是校本培訓的重要內容。命題技術與方法的哪些基本規律、如何把握這些規律、如何設計恰當的測試題以及相關的測試形式、開放性試題、探索性試題、應用型試題、閱讀理解題、圖表分析題等各類題型各有哪些特點和功能,新理念下的命題趨勢也是今后需要進一步研討的問題。
6.校本培訓內容增加學校管理內容,有助于加強教師對學校管理以及學校和班級在教育系統中地位的認識與理解,也有助于促進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管理,使更多的教師愿意參與學校的改革計劃。特別是新入職和新調入教師和負有執行責任的中層領導。
從校本培訓的對象上劃分要組建一支實施校本培訓的核心隊伍(占教師10%左右),他們要么接受過社會高端培訓,要么已經具有較高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大多數是教學研究室、德育研究室、特級教師、名師團隊成員,他們是實施校本培訓的龍頭。另外培養一支大約占全校教師30%以上各學科兼有的骨干隊伍,也包括教研組長、備課組長,這批隊伍是課程改革的骨干力量,也是校本培訓的主要培訓者。
從培訓內容上對不同層次教師采取不同的培訓內容。對名師團隊成員和骨干教師進行高端培訓,發揮其引領示范作用。對新教師進行入職培訓,使他們盡早進入角色,縮短成長路程。他們最需要的也是效果最好的培訓方式是師徒結對子,使他們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對5年左右的教師要加強基本功培訓,打下堅實基礎。對10年左右的教師要壓擔子、給任務、搭平臺,防止出現分化保持持續發展。對40歲以上的教師從情感上加大投入,關心愛護他們,使他們保持激情,最大限度克服職業倦怠,做好傳幫帶。還要關注同一培訓內容層次上的差異,對現有程度較低的教師,同一培訓內容可從較低的層次開始。決勝中層——學校中層干部隊伍建設不可忽視,對中層的執行力培訓也是必要的。有效地實施課程改革,家長的配合作用不可忽略。所以對家長的培訓也是校本培訓重要方面。可以采取家長會、設家長學校、舉辦家長開放日、建立家長學校聯系卡、給家長發放資料學習課改知識等多種方式進行。
校本培訓不同與其他培訓的重要方面是靈活性。可以通過任務驅動,采取參與式培訓、講座、實踐考察、校際交流、學術論壇、拓展訓練、同伴互助培訓等多種形式實現自上而下的逐級培訓與自下而上的“問題研究”策略的結合。以理念與通識學習為主的培訓采用專家講座的形式較好,能夠實現理論與本校、本學科的實際相結合。日常教學中的一些實際的、共同性的問題,以骨干教師講座的方式集中授課,他們將自己參加培訓獲得的理論與教學的實踐結合起來,能夠指導實踐。學校經常性的組織各種示范課、匯報課、研討課、說課、說題比賽以及評課活動、成果展示、問題沙龍、案例研討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從培訓時間和場所上校本培訓也比較靈活。時間上采取研究室定期集中培訓和教研組、備課組分散培訓相結合,場所上既可以在集中場所,也可以在辦公室、網上交流、甚至一對一談話。
管理嚴格規范的學校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過程與結果統一,有計劃、有過程、有結果、有反饋,體現完整性與閉合性。例如,要舉行青年教師匯報課,首先要對他們進行如何說課、上課寫教學設計、好課評價標準、本次活動意義培訓。當說完課、上完課后還要集中進行評課,每位參加活動教師還要看說課、上課錄像寫出活動反思,學校對成績突出教師要表揚,再搭建平臺展示其成績。每次培訓后都要檢查老師記錄筆記,組織測試,在校刊征文等。再比如學校為了突出特色辦學,要求教師都建立自己生涯規劃檔案。為了把這項工作落實好,先對教師進行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的培訓,認識該工作的意義,之后給出檔案目錄和模板,教師們開始整理十年內檔案。規定統一時間交上來之后還要逐一檢查,不合格返檔,優秀的提供平臺展示成果,做經驗介紹。這樣整個過程會非常完整,提高了大家的認識。通過完整的鏈條使培訓效果明顯增強,實現校本培訓的價值最大化。
[1]伊藤學.教師的挑戰[M].華東師大出版社,2012.
[2]鄭杰.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M].華東師大出版社.
[3]鄒尚智.校本教研指導[M].首都師大出版社,2010.
[4]王宏甲.教育的良心[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1.